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毛主席做出了将红军主力进行战略性转移的伟大决议,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由此开始。

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第一时间来到了贵州地区探路,然而,在这里他们却与桂系军阀遭遇,并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红六军团18师第52团的百余名战士在石阡县一带作战后,竟然离奇失踪,既没有回归大部队,也没有找到尸首。

此后数十年间,中央也曾多次派人查到,但一无所获,直到2001年的一次意外事件,才揭开了这一尘封70余年的谜案。

那么,第52团的将士们到底为何失踪?后来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征开始,红六军团一马当先

从1927年背叛革命开始,蒋介石不仅大搞白色恐怖、肆无忌惮地抓捕共产党成员,而且将革命苏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前后发动了五次所谓的“围剿”战役。

在前四次反“围剿”中,工农红军一直坚持毛主席的领导。

集中兵力、重点打击,着眼于消灭国军有生力量,并且奉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战策略。

在这些正确战术思想的帮助下,我军力量虽然相对薄弱,但很好地对国民党军队造成了打击。

蒋介石气急败坏,但始终拿红军没有办法,中央苏区在经过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范围也扩大到了三个县,主力红军扩充至10万余人。

1933年开始,日寇开始向华中地区发动了大规模侵略战争,面对日本人的攻势蒋介石却丝毫不为所动,反而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荒谬理论。

在国难当头之际,仍然致力于打内战,随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壁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所谓的第五次“围剿”。

然而,这一次由于王明、博古等人拒不接受毛主席的正确提议,并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

最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长达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虽然红军英勇抵抗,但最终还是逐渐无力支撑。

1934年9月,红军完全陷入被动局面,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毛主席再次力挽狂澜,提出了让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从而向陕甘宁苏区转移的伟大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博古等人的错误决策让红军面临如此境地,所以大家纷纷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场史无前例的、行程长达25000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便被提上了日程。

与此同时,毛主席已经派出了红六军团先行探路,他们由中央苏区出发,一路跋山涉水,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下辗转来到了贵州地区。

刚到贵州,朱老总便向红六军团下达命令,因桂系军阀正在向南方前进,红六军团不能继续西行,而是要转向江口方向。

然而,此时红六军团的行踪也被桂系军阀掌握,敌人经过一番研究后,决定兵分三路。

将主力军队埋伏于贵州省石阡县一带,打算趁红六军团赶路之际,将其一举歼灭。

不仅如此,为了诋毁红军形象,桂军还在石阡县大幅散播谣言,蒙蔽了当地群众,为我军的后续作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红六军团突围,52团挺身而出

当时红六军团抵达石阡县时果然陷入到伏击之中,萧克带领着红军战士进行了一番英勇顽强的抵抗,在战斗首日,不仅没有吃亏,而且歼灭了不少桂系军阀的士兵。

不过,红军的战术水平高超本就不是什么秘密,所以桂系军阀一早就做好准备。

他们已经提前将当地的物资、粮食全部转移,而红六军团是孤军奋进的先遣部队,后面没有支援,所以僵持没几天便出现了补给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萧克意识到,此时敌军若是趁势反攻,红军一定会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所以他认为必须组织红六军团奋力突围,在战斗中杀出一条血路。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主力军突围的同时,掩护工作改由哪支队伍来负责呢?

经过红六军团首长们的一番讨论,这个重任最终被交给了第18师第52团。

在红六军中,52团一直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虽然人数不多,800多人,但他们各个骁勇善战。

在历次反“围剿”战役中,52团一直作为排头兵,给国军造成过不小的困扰。

乃至于第四次反“围剿”中,国军一听到52团的名字便闻风丧胆,甚至不敢正面作战。

不仅如此,在为长征探路的这段时期,52团也像一把尖刀一样,多次在危难中带领主力部队逃出包围圈。

正因如此,将掩护的任务交给52团,萧克相当放心。

接到上级的命令后,18师师长龙云和52团团长田海清当即立下军令状,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掩护红六军团主力顺利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云和田海清都是当时军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尤其是龙云。

他16岁投身革命,由于作战勇猛、头脑清晰,很快在战场上打出了名堂,此后也一路晋升,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红六军团的一名师长,可谓是前途无量。

龙云明白,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一接到命令便马不停蹄地在石阡县附近修筑工事,随时准备迎接敌军来犯。

52团的众将士也做出宣誓,即便献出生命,也要圆满完成任务。

没几天,桂军果然浩浩荡荡地袭来,面对敌人密集的火力,52团毫不退让,他们一边与敌人殊死战斗,一边为红六军团主力打开了一条血路。

经过一天的恶战,52团竟成功地牵制住敌军大部队,桂系军阀将领也误认为52团才是红六军团主力,便集中力量向他们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萧克率领的主力军面对的压力骤然减小,不到一天时间他便顺利突围,成功地撤离了石阡县。

随后,萧克立即通知龙云,让52团尽快摆脱敌军,与大部队会合。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52团的战士们迎难而上,屡次重挫桂军精锐,在严密的防线下撕开了一道裂口,并顺利完成突围。

然而,正当他们以为可以赶上大部队的时候,一个更加艰难的选择摆在了龙云的面前。

绝不向无辜群众开枪

原来,在红六军团撤离以后,南下的一个路口已经被敌军封锁,52团的前进之路困难重重。

更为严重的是,追击从未停止,即便冲破封锁,敌军也很有可能跟随他们找到红军大部队,这无疑会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

所以,摆在龙云面前有两个选择。

一是继续当前的行军路线,在击退追兵的同时,向大部队不断靠近。

二是选择与大部队相反的方向,吸引敌军注意,让红军主力能够顺利抵达安全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选择第二条路,也就意味着52团从此没有支援、没有补给,一切困难都必须独自面对。

然而,52团的将士们身经百战,他们始终坚持伟大的革命理想,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大局观的驱使下,他们一致决定向反方向出发,绝不回头!

就这样,他们一路向北,很快便到达了当地著名的险峰——困牛山。

困牛山地势极为特殊,它的内侧有两条狭长的山脉,其余三面都是高山,山底还有河谷。

此山远望是一座完整的山体,但其实周围全是悬崖峭壁,上山后便只有一个出口,一旦堵死,即便是发了疯的野牛也难以冲出,困牛山便因此得名。

不过,52团此时还不清楚困牛山的特殊地势,但敌军长期在当地作战,反而一清二楚,所以见52团山上以后,他们放缓了追击脚步,只是派兵驻守唯一的出口。

上山后,龙云才意识到这是一条不归路,与此同时,桂军也开始劝降,并且希望能抓几个俘虏,好问清楚红六军团主力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威逼利诱,龙云根本不为所动,只是让部队做好随时迎击的准备,然而,敌军抓住了红军的软肋。

他们挟持了很多不明事理的无辜群众,看到群众挡在敌军面前,龙云立即下令,让52团所有将士停止开火,见我军束手束脚,敌军突然发起进攻。

52团只能被迫躲避,在乱战中,团长田海清被子弹击中脑部,当场牺牲,众将士纷纷撒下了热泪。

红军跳崖,谜题解开

在进退维谷的困局中,52团的士兵们表示,全团突围已经没有可能,希望师长龙云能带领部分人先行突围,为52团保留有生力量。

在众人的坚持下,龙云只能忍痛照做,于是他带着200人的队伍奋力冲了出去,其余100余名士兵则殊死抵抗,吸引敌军主力。

在爬过峭壁、跨过河谷以后,龙云终于率部逃离了困牛山,并通过附近的老君山向北部继续进发,突围期间损失同样惨重,200人的队伍减员超过一半。

然而,更惨烈的还要数留下的这100余名将士。

得知龙云已经离开,桂军将领更是气急败坏,他们竟然逼迫当地百姓组成一堵人墙,不断向52团逼近。

一些将士多次举起手中的步枪,但犹豫了半响最终缓缓放下,他们宁愿被敌人的炮火击中,也不愿意朝着无辜百姓开枪。

与此同时,敌军反而得寸进尺,他们一边继续前进,一边让百姓抢夺红军的枪支,经过数小时的周旋,52团最终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已经无路可退。

在绝境之下,52团该如何选择呢?

是放弃原则、向百姓开枪,还是坚守信念、默默迎接死亡?

就在此时,一名年轻的连长站了出来,他怒吼着,

“同志们,我们已经为革命献出一切,但绝不能死在敌人的手上”。

说罢便将自己的配枪摔烂,随即头也不回地跳下了悬崖。在这名连长的鼓舞下,其他士兵也相继效仿,百余名战士,竟全部跳崖自尽。

然而,突围后的龙云也并不顺利,因为弹尽粮绝,他最终还是被敌军俘虏了,并先后被关押在贵州、成都和长沙等地。

由于被叛徒出卖,他的师长身份被暴露,在监狱中受到了长期的严刑拷问,不过,即便是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龙云始终对我军的机密守口如瓶,最终惨死在监狱。

至此,52团已经全部覆灭,但红六军团只知道龙云一行人被俘,对跳崖之事并不知情,在到达安全地区后,萧克曾派人回来寻找,但都一无所获。

由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继到来,军队战事吃紧,无奈之下便停止了寻找。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对这一百余名战士的下落十分关心,特别调查组也多次走访石阡县,但找遍资料,也没有发现与此相关的记录。

直到2001年,石阡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又铸发现了当地龙塘镇的一个特殊习俗,每逢重阳节前后,当地农民都要向一座高山祭拜,并且准备了大量祭品,场面颇为隆重。

查阅资料后,杨又铸发现那座山正是52团战斗过的困牛山,经过与当地老人的详谈,他才意识到,他们每年都要祭拜的也是当年牺牲于此的100余名红军战士。

原来,红军宁愿牺牲也不肯对百姓开枪的事迹很快传遍了石阡县龙塘镇,当地人对曾经犯下的错误十分悔恨,在老人的组织下,每逢重阳节便来困牛山祭拜,由此形成风俗,并不断传承了下来。

就这样,时隔70年,上百名红军离奇消失的谜案终于被揭开,他们那段悲壮的经历,生动地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革命理念,也很好地展现了红军战士“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崇高精神。

得知此事后,中央高度重视,并且拨款当地修建了困牛山烈士陵园,用来纪念宁可牺牲也不愿将枪口对准百姓的红军战士。如今,困牛山依然高耸,红色精神仍盘旋在石阡县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