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见过沥青,不过沥青到底是固体还是液体,这个问题可能就不知道了。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竟然延续了近100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很多人都把沥青称之为柏油,在大家的印象中,这种东西经常被用来铺设马路,对化学有些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大部分沥青其实是石油工业的一个副产品。从油田开采出来的原油,经过逐级提炼之后,先把轻质的汽油、柴油甚至石蜡等物质从中分离出来,最后剩余的黑色物质就是沥青。

当然除了石油沥青之外,在煤焦油加工过程中也能产生沥青,这种沥青称之为焦煤沥青,除了这两种沥青之外,自然界中还存在有天然沥青。不管是哪种沥青,在普通人印象中都是一种黑乎乎的物质,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而且没有人在乎它到底是液体还是固体。

普通人可以不在乎沥青的固液态,科学家们却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因为固体和液体是物体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这两种形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如果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很多后续的研究就没有办法进行。

上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的一位科学家就开始对沥青到底是固体还是液体这个问题展开了攻坚研究。很多人都知道,科学的态度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做实验,于是这位科学家开启了过程长达近1个世纪的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做这个实验之前,这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设,他认为沥青虽然看上去是固体的形态,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液体,只不过这种液体的黏稠度极大,不容易流动。

但既然是液体就必然有能流动的特性,之所以进行这个实验,就是为了观察沥青的这一特性,借此证明它属于一种液体。

为了证明这个问题,这位科学家使用了一种最简单且直观的实验方法,他取了一些沥青,对其进行加热,然后把这些沥青倒进一个下口临时堵住的漏斗中,等待沥青的状态稳定下来,再将漏斗的下口敞开,在接下来的时间观察沥青是否会从漏洞中像液体一样滴出。

在漏斗的下口被敞开前,由于沥青在倒进漏斗之前是被加热过的,为了让这一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降到可以被忽略的程度,这位科学家在足足3年之后才宣布漏斗内沥青的状态已经达到了稳定的状态,这个时候他正式敞开漏斗的下口,对其是否会像液体一样滴落进行正式观察。

之后,这位科学家的学生走了一波又一波,但这个漫长实验像铁打的一样,一直静静地进行着,在8年后的某一天,终于有一滴沥青从漏斗的下方滴落。

也许这应该是值得欢欣鼓舞的时刻,不过结果可能只是在某科学期刊上又多了一片枯燥的论文,然而为了获取更多数据,这位科学家并没有终结这个实验,而是继续任其发挥,看看是否还能迎来新的“液滴”。

又过了8年3个月的时间,第2滴沥青滴落,此时开启这个实验的科学家已经白发鬓鬓,他不知道的是这会是他人生中在此次实验中见到的最后一滴滴落的沥青。一年后,这位老科学家就溘然长逝,走完了6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这套试验装置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被人遗忘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人对这项实验感兴趣。在了解到上位科学家的事迹之后,这套实验装置又重新被一位新的科学家“发现”了。

于是这位科学家正式接过了接力棒,继续对沥青的滴落情况进行观察,此后每隔7到9年的时间,都会有一滴沥青从漏斗中滴落,这位科学家也忠实地记录着沥青滴落的时间点。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其中几次滴落的时刻,这位科学家并没有亲眼看到,毕竟谁也不能整天趴在漏斗边上日复一日地看着它往下滴。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捕捉到沥青滴落的场景,爱尔兰的一所大学也开始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们还在实验设备周围架设了摄像机,并且在2013年7月的某一天通过摄像机准确记录了沥青滴落的场景。

不但如此,这所大学还对沥青的黏度以及滴落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沥青的滴落速度实际上与沥青本身的成分以及温度及建筑物的震动都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摄影记录设备越来越发达,关注这项实验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次,摄像机还拍到了即将滴落的沥青由于操作失误被不小心扯断的场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有心人还在实验设备周围设置了24小时的直播镜头,从而避免了人们再次错过沥青滴落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世人看来,这项实验的意义有两点。首先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笑料,因为竟然会有人去做如此无聊的实验,这个意义也让这项实验拿到了2005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其次它不但证明了沥青在是一种黏性极高的液体的事实,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务实求真精神的样板,这种精神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是不可或缺的。

如今这项实验已经持续了近100年,而且还在进行中,至于什么时候漏斗中的沥青能够滴完,也只有留给后人去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