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常山人的地方

就有常山信息网

一 南湖之桥何时建?

南湖桥的建设与城墙、城河有着直接的关系。

假如穿越回100年前,当时的衢州城还被城墙紧紧包裹着,从城墙内侧的马道可以登上城墙,你便可以在城墙上绕着衢州城转一圈,就象今天的西安城墙壁一样-虽然规制没有那么宏大,往外看是三面环绕的护城河以及西面悠悠北折的衢江,城墙内侧环绕的一圈是可供军队调动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初年衢城地图没有南湖桥

正南面的一段城墙,当时并没有城门或路、桥,只是一段非常普通的城墙,从莫家桥方向伸延而来的上街(时称棋盘街)也止于狮桥街、仁德路口,形成一个丁字路口。这个丁字路口的南侧,到城墙之间有一座右厢祠,也就是土地庙。

▲衢州城墙的第一次“破茧”(民国后期的衢城地图)

没有南湖桥的时代,南向出城需从大南门、小南门过护城河,分别通向石室、江山等地。1933年,从衢州城南经过的衢兰公路和杭江铁路(后称浙赣铁路)相继通车,火车站、汽车站都设在南城外,经大南门或小南门到车站都需绕路,为方便交通,千百年来一直铁桶般的城墙,终于在正南面被豁开了个口子,称为“新城门”,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有市民把南湖桥一带称为“新城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十年代南湖桥附近地图

于是,出新城门的南濠(南湖)上架起了一座石墩木面的两孔桥,这就是最早的“南湖桥”了,初建的南湖桥,远没有现在的宽阔坚实。

就是这么一座简陋的小桥,却上衢州城市拓展史上重要的发端,自从宋代知府高至临筑城墙之后,衢州城形成六门一濠格局,千百年而下,这一圈城墙成就的格局,自此被真正打破,开启了破茧而出的南向发展时代。

“新城门”的开拓,原来上街尽头的右厢祠自然得拆了,这样,上街从仁德路口向新城门延伸,新城门外至火车站,有一条弯弯曲曲小路,后称车站路。而正是南湖桥,连接起了上街和这条通向车站的路。

这便是南湖桥的来历,转眼已是春秋八十载。

二 南湖之水哪里来?

相对南湖桥,作为护城河一部分的南湖,历史就悠远许多,成于宋代的护城河,引水于乌溪江石室堰,经千塘畈、官庄,引到衢城南濠,分两股从城墙的水门入城形成内城河,内城河分为西河、东河,汇合后出城往北濠(斗潭)。当时的水系都是相通的,兼具运输、调节洪水、城防等多种功能,说是古代衢州的“乌引”工程,那是实至名归。

衢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因城西城北有衢江围绕,不利军队展开,所以衢城历史上的攻守之战多在东门和南门,尤以城南为多,南护城河水宽墙高,不知道阻挡了多少常胜将军攻城掠地的步伐,其中不乏像石达开、李玉成等名将。烽烟起,战城南,如今车来人往的南湖桥边,不计其数的战士曾在这里喋血沙场。

▲八十年代的南湖桥及附近

解放后东段护城河纳入机场,城河分批填为街路,由此南北两段城濠由河成湖,之后护城河才有了南湖、斗潭湖这些称谓,不过这些湖并非死水,南湖之水还是由洪桥头方向来的石室堰水经水闸注入,因为蝴蝶路一带建筑多,原来的明渠改为地下涵管涵洞。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南湖被分割成几块养鱼,活水变成死水,加上附近的单位和居民填河造房,经常有人向湖中抛弃垃圾、排泄污水,一时南湖黑泥淤结,气味难闻,南湖面积不断缩小,不复原来宽阔。直到八十年代后南湖才从渔业大队手上收回,政府开始投入力量清疏湖泥,但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南湖的治理效果仍不理想,下面是一篇当时的小学生作文里对南湖的记述:

十五年前(1993年左右)的南湖,两旁都是一些破烂的矮房,那里的树木稀稀拉拉,还有一座木材厂和一座酱油厂。那里排出的脏水,都往南湖里流。住在南湖边的居民们也不懂环保意识,所以南湖里的水脏稀稀,黑漆漆的,还不时发出一阵阵臭味。到了赤日炎炎的夏天,南湖里的水还发出了一股恶臭。路过南湖边的行人忍不住要捂住鼻子。湖面上的蚊子,苍蝇,多得数不胜数,都盘旋在湖面上空。听薛老师介绍说:“以前的南湖湖面上漂浮着一层灰白色的泡沫,还有塑料袋,烂竹筐和一些泡沫板等一些生活垃圾。人们也尝试过在湖里养鱼,可过不了多久,小鱼就死了,人们一次次的尝试都失败了。在湖边能看见一条条翻白的死鱼和死去的青蛙...(严昕晨)

2000年之后,南湖周围的工厂和居民逐步搬迁,加之疏浚彻底,才有了今日清澈的南湖和雅致的环湖风景。

南湖东面止于体育场路,如果你细心点,就会发现这边有个水闸,连通着地下的暗渠涵管,来源于黑溪河和自来水厂的水正是通过这个闸门注入南湖,加上南湖西端洪山坝江滨路的水闸,一进一出,起到调节南湖水位的作用。

如前所述,早先其实是有两条水道通向城内的,一条通过水门沿着现在的天官桥这条弄堂入城,到天官桥与西河沿交叉口西折到中河沿、东河沿,直到府山脚底,这条内河道早在七十年代就改为人防工程,填河为街了。另外一条水道通过小南门城门西的水门一直通到东河沿头上的府山脚底,与东来的内河汇合再沿府山公园北去。这条水道填得迟些,大约在2000年之后,修复小南门时才填河为体育场路。这条水道上世纪70年代时光景仍存,李吉安在《衢州水文化》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柯山街70年代仍为石板路,街右木板房下,流水潺潺。清晨,附近居民尚能直接从渠里汲水烧茶煮饭。而小南门外石板平铺的码头上,少妇老妪,淘米洗菜,嬉笑阵阵,捣衣声声。这就是“前湖”。清波荡漾中,有黄坛口经石室堰撑来的木排集结,也有舟船停泊,其时,从乌桥直到公园河一带,清晨起来,新桥街、东武街、马站底一带的居民,仍能到公园河洗衣涤裳。”(李吉安)

▲八十年代的南湖桥边上都是老房子

在这条城内最后的内河水道填没前,对老建筑感兴趣的周建华为这条城内最后内河水道在填没前留下了宝贵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体育场路的前身就是这条城河,西侧为房,东侧为路,为方便弄堂里的住户出入建了些简易的水泥桥。

这是衢州内城河难得的照片,笔者曾多方寻找衢州内城河更多的老照片,至今未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衢州城内最后的内河,今体育场路(周建华摄)

有心的周建华还拍了残存的水门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80年代末,与南湖相通的内河水道水质并不太好,河道两侧杂树荒草,已然没有了先前李吉安所描述的流水人家的“前湖”景象。

▲城河(今体育场路)与南湖的连接处(周建华摄)

三 八十年代的南湖沿

南湖桥建成后,这带成了进出衢城的第一大门,取代了航运时代出入衢州的首要通道-水亭门,这一带繁盛起来是必然的,南湖边上先后有了南湖饭店、南湖菜场、南湖小商品市场这些以南湖命名的地标。

在八十年代,要说衢州城里最好的饭店,五层楼高的南湖饭店绝对算是城里的豪华饭店,南湖饭店当时是“一饮”的产业,建在原来府城老城墙的位置。近看南湖波澜如镜,上街人来车往,火车站只在数百米的视线内,实是外地旅客经停驻留的好去处。当时外地亲朋来衢,要是吃在衢州酒家,住在南湖饭店,算是标准的贵宾待遇。

南湖桥靠城区的湖沿两边,往西通洪山坝,称城河沿,往东通小南门,称南湖沿。城河沿和南湖沿一带的老房子,依稀还能看出是建在旧城墙的基础上,明显要高出周边的地势。汽运公司的宿舍就建城河沿,南湖饭店西面。早年南湖菜场没建成时,在城河沿一带,常有在湖边杀鸡杀鸭剖鱼的商贩。

▲八十年代的南湖小商品市场

通小南门的南湖沿,沿湖建满了低矮的民居棚舍,不少是渔业大队的人住的。1986年开始,受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启发,政府将原来中河沿的小商品摊贩聚集到在南湖沿南北两侧,先后建成了小商品市场。东西向狭长的市场,遍布了数百个摊位,主要是服装鞋帽和小百货、工艺品等。90年代上下街拓宽,小商品市场又搬到了南区,成了招商场。南湖沿边上造起了工贸大厦,开设的阳光大酒店也曾兴盛过一段时间。

四 劳动路口的繁荣商业

南湖桥的南面,90年代初建成了商业大厦和粮食大厦(后来先后称为华联商厦、东方商厦),是出火车站后能看到的城里最显著的地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十年代商业大厦

商业系统当时产业多而散,这次终于在这黄金地段整个大的,营业的批发零售都有四五层,上面还有咖啡厅,规模比供销大厦还大,刚开始生意还是不错,但后来声息渐弱,先后换过多种经营,后期卖过老年服装,都不甚兴旺,直到近期一家近年挺红火的蛋糕店搬进去后才有所改变。但商业大厦顶层的天乐歌舞厅倒是在城里很有些名气,上面还有圆形的旋转餐厅,从没见它旋转过。

▲南湖公厕,衢州第一座现代化公厕

商业大厦北面靠南湖桥附近的曾有座现代化公共厕所。上世纪八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中期,衢州城里住楼房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家上厕所是件尴尬的事,木头马桶每天拎进拎出,室内还有异味,讲究点的会整个四方搭正的马桶箱。城里不多的几座公厕都非常原始,南湖桥西南面的这座公厕却刷新了市民们的观念,别致的建筑外形,加上冲水式的设计,这座公厕一时成了新鲜事,城里城外八老远处赶来体验的人不少。

▲东方商厦未建前的劳动路口

东方(华联)未建前就是粮食局的粮食仓库、油脂仓库、碾米厂,粮食局建的分仓有好几处都在劳动路一带,老辈人常用“三分仓、六分仓”来指代相应的地点。现在东方商厦的位置就是三分仓。八十年代时靠上街街面的平房里开了许多店面,半圆形的拱门一座连一座,卖的东西很杂,我印象中有一家卖果脯的店,味道还不错。从照片可以看到,还有卖理发用品的。

▲八十年代的南湖桥南面(现东方门口)

商业大厦、东方商厦都在劳动路。劳动路上还有煤机厂、森工站、油脂公司、邮政大楼等单位,劳动路上不乏大单位,劳动路与蝴蝶路交叉口的华电饭店,原来是十二局办的招待所,建成后算是城区比较好的宾馆,后来先后改为红太阳大酒店、和美大酒店。

▲衢州煤机厂老照片

南湖边上的煤机厂一度是衢州数得上的大厂,整个衢州城只有工人浴室的时代,煤机厂里就有一个大浴室,南湖边上的煤机影院更是城里是数得上的。八十年代初,煤机影院门口挂着超大幅的李连杰海报,经典的醉拳动作,彩色宽荧幕《少林寺》上演,弄得城里乡里无数青年躁动不已。电影院门口还有煤机厂自产棒冰供应,味道极好,和酒家边上的冰砖一样是城里最好吃的,但只凭票向职工供应。

▲华电饭店老照片

蝴蝶路现在都是一间间的金属、机电、化工建材店铺,这或许和八九十年代物资局设在这里有关系,如今这些行业在当时多属物资系统管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像钢筋水泥之类的建材都是行俏货,能弄到点购买指标的都是大佬能人。

五、火车站广场的变迁

南湖桥这带的缘由兴起,都起于火车站,三十年代杭江铁路就设了衢州站,一条三四米宽弯斜的小路出城通车站,直到八十年代初时,除了沿路两侧多了一些饭店和小店,车站前也还是比较冷清。

▲八十年代衢州车站广场

90年代初,繁忙的公铁交通让车站中路一带逐渐热闹起来,除了商业局的商业大厦,各个行业、系统也纷纷在车站中路抢滩占地盘:五金公司在这里开了绿宝石商场,汽运公司开了兴通商场,几十公里外的乌溪江电厂也弄了家龙珠商场,车务段更是成立了好几个商业公司......这就是当时流行的“多种经营”,简称“多经”,主要是指主业外的跨界生意。

▲九十年代的车站中路

火车站前原先只有一小片广场,后来车站中路和车站东路之间的建筑拆除,形成了稍大的站前广场。再往后,南区开发,中立交桥挖通,车站中路消失,车站广场向东扩展。

▲建设中的中立交桥

火车站的候车站换过多个版本,八十年代的候车室办过龙卷风迪吧,一度玩得很嗨。最后一个版本成了现在的会展中心,限于场地,多数时候只能开车展。

▲八十年代老火车站

从1932年浙赣铁路通车以来,衢州火车站广场一直就是人们进出衢州的最主要通道,战争年代饱经战火的洗礼,和平年代是经济动脉,也上演了无数的离愁别恨,关于衢州火车站的故事先前笔者在《行路难》一文中有所记述。

▲八十年代老火车站广场上的物资交流会

南湖、南湖桥作为衢州城向城墙外开拓的发端,早已成为历史印记,八十年代建大市后,衢州人顺应着这条首拓之路,挖掘三座立交桥开发南区,将城市一直南拓延伸到如今的新高铁站,从城墙时代走向南湖为中心的时代。再往后,跨江西拓的步伐更是迅猛,数位于老城区的智慧新城和崛起的衢江新城,让衢州步入衢江时代。南湖成了城中心静谧的休闲公园,南湖广场也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百年南湖桥,早已成为不起眼的一段马路,默默地承载着无数的人车匆匆而过,千年城墙和大南门、小南门在南湖畔兀自巍立。南湖桥,见证着城市的变与不变。(文:风筝)

来自:衢州气象

有常山人的地方,就有常山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