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指导单位: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江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美术馆

主办单位:江门市美术馆

协办单位: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江门市博物馆、新会博物馆、鹤山市博物馆、开平市美术馆、新会美术馆、鹤山市美术馆、江门市美术家协会、江门市中国画学会、东西文化艺术中心

总策划:陈冀、蔡德威

总监制:杨林贵、邝积康、梁培招

监 制:周传艳、何莲

学术指导:陈瑞林

策 展 人:王畅怀

项目负责:苏志

策展助理:马雪

学术主持:冯锦

展务主任:马雪、林佩佩

展务协调:李艺峰、雷颖、陈顺爱

作品收藏:温利兰、郭小理、陈雪颖

展览摄影:李振江、赵红兵

宣传推送:谢琳燕

文字整理:冯锦、郭小理、林佩佩、雷颖、陈雪颖

展场设计:郑伟

展陈设计:郑伟、关英俊

展览地点:江门市美术馆4号厅

前言

“井喷的年代——中国侨都(江门)1869-2019华侨华人美术历史文献展”(简称“井喷的年代”),是在江门市美术馆整理编撰出版《井喷的年代——江门五邑籍美术名家活动年表(1869-1949)》(简称“年表”)的基础上延伸策划设计的一系列学术性展览活动之一。

该展尝试以“华侨华人文化交流”的视野审视和把脉地域美术的发展脉络,探索性地展示自李铁夫以来广大江门五邑籍美术家们如何利用艺术语言来表达社会责任,如何以美术为武器促进革命事业发展和民族解放斗争,如何引进新的艺术形式并探索其本土化发展,如何寻觅中国画的现代发展道路,如何创建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等,多视角、多维度、多模块重新审视并展现原本沿时间线性罗列的“年表”内容。该展览同时也提炼了1949年后江门本土籍美术名家和本土美术事业发展概况,全方位地呈现江门五邑各地美术家们关注时代潮流发展、关心人民、热情拥抱生活与讴歌新时代的艺术创作的本位精神。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市构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大前提下,江门市美术馆策划举办“井喷的年代”系列展览,是对江门市构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有力促进。

这是江门市美术馆展览策划的一次新尝试,它集中展示了江门市150年来的“内外两个江门”美术事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和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及其现实意义。展览分多个板块,以文献为主、作品为辅的现代展陈表现形式,分区、分块的呈现江门百年美术成就,希望能给您带来一次强大的艺术视觉盛宴。

策展人:王畅怀

第一部分:海外求学

江门五邑籍美术家的人生轨迹、求学生涯、艺术成就乃至跨国生活,都与海洋移民背景息息相关。海外移民直接促进了华侨华人美术留、游学活动。五邑籍华侨华人编织的移民网络促成了以北美为目的地的海外留学现象。早期前往北美学习美术的人群多数具有华侨华人背景,并存在五邑地域籍贯聚集现象,并延伸到墨西哥、古巴等地。在务工投亲的华侨移民洪流中,少数有志于美术的火种在异国他邦被点燃,这些华侨青年们凭借个人天赋、兴趣和机遇,在半工半读中百倍艰辛地完成了学业,成为最早接受西方美术高等教育的一批人。侨汇的涌入支撑了侨眷子女主动投入美术留学活动。作为五邑地区经济重要来源的侨汇为侨乡新生活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经济条件的改善,使五邑侨眷有余力、有余钱对子女开展教育,也能够负担子女自费出国留学的费用。部分侨眷在侨汇经济的支持下,开始目标明确地前往日本、法国等地求学,这种状态比较接近于当代民众对于“自费出国留学”的一般性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门台山(新宁)籍华侨黄华饶护照,1882年签发,江门市博物馆藏

江门台山籍华侨黄璧详护照,1918年签发,江门市博物馆藏

◎留游学美洲的部分学子

早期纽约艺术学生同盟,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西57街的纽约艺术学生联合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纽约艺术学生同盟

纽约艺术学生同盟(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该组织最初成立于1875年,由一群美国国家艺术学院的学生推动创立,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旨在为社会提供一个自由、多元、设施完备且价格合理的艺术学习场所。

李铁夫(1869-1952),原名李玉田,广东鹤山雅瑶人。我国第一个到西方攻研美术并达致高深造诣的人。曾就读于阿灵顿美术学校(ArlingtonSchool of Art)、美国国家艺术学院和纽约艺术学生同盟。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有关李铁夫最早的学历记载一般为阿灵顿美术学校。早期材料无统一译名,又写作奥令顿画院、奥令登画院等。限于资料,该校现今仍未能详细查考,甚至难以确认该校究竟是位于何地,有记载在英国者,也有认为在加拿大的。1913年,李铁夫入美国国家艺术学院(旧译为美国纽约艺术大学)深造,考试获得肖像画冠军。

李铁夫《纽约公园》水彩画 43cm×55cm 1920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冯钢百(1883-1984),字百炼,号均石,广东新会古井田寮人。1905年赴墨西哥、美国留学。1912年,冯钢百转入芝加哥美术学院观摩学习了6个月。之后到纽约,一边在父亲开的洗衣店工作,一边加入纽约艺术学生同盟,开始了长达8年的油画艺术深造与研究历程。约此时,冯钢百结识同在纽约艺术学生同盟留学的广东同乡李铁夫。开始受业于美国现代大画家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1865-1929)约此时完成了《男人肖像》《马夫》《洗衣女》《工匠》等油画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纽约艺术学生同盟的学习情景,教师AugustusSaint-Gaudens(1848-1907)和学生

陈锡钧(1893-1951),广东台山人。曾于美国波士顿波博物馆美术学校(Boston MuseumSchool of Fine Art)学习西洋绘画及雕塑,后在法国巴黎及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游学数年。

陈锡钧《 男童》大理石石雕 尺寸不详 1929年 美国波土顿博物馆美术学校藏

黄潮宽(1896-1971),广东开平人。黄潮宽早期进入纽约州布法罗城美术学院学习。1920年,黄潮宽转读费城的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半工半读完成学业。

黄潮宽《古城之秋》

《良友》1934年第99期刊载:“黄潮宽氏,美国潘雪维尼亚美术专门学校毕业,归国后刻意研求,艺益精进。最近落成之上海证券交易所及南京中国银行之巨幅壁画,皆由黄氏绘制。”

关墨园(1897-1945),又名墨缘,广东开平赤坎大梧村人。毕业于古巴国立美术大学油画系。毕业后在古巴、美国从事美术工作,先后兼任古巴侨报《民声日报》编辑、古巴龙冈所秘书。

关墨园《乡间小路》布面油画 34cm×44cm 1933年 开平市美术馆藏

◎留游学欧洲的部分学子

早期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现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des Beaux-Arts, 简称ENSBA)是世界最为杰出的四大美术学院之一。学院是继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之后的世界第三所美术学院。

郑可(1906-1987),本名郑应能,乳名阿能,广东新会人。曾在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学习了一年机械专业,掌握并奠定了从事金属工艺制作等的基础理论和科学实践能力。后于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格勒诺布尔市立工业美术学习绘画基础(素描、构图、色彩、临摹、写生)、家具木雕、建筑雕塑等课程,在国立包豪斯学校旁听。后郑可正式考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还在巴黎市立实用美术学校修习染织图案、室内外装饰、家具、陶瓷、玻璃、金属、首饰等工艺和设计。

郑可《 光复桂南纪念碑浮雕》20世纪40年代

胡善馀(1909-1993),学名胡笃庆,广东开平人。早年就读于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及杭州国立艺专,后留学法国,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胡善馀《静物》布面油画 38cm×45cm 年份不详 开平市美术馆藏

李慰慈编著《实用色彩学》书影

李慰慈(1909-2003),笔名杜金、彭兑,广东新会人。曾留学法国,先后就读于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和法国巴黎考古学院,曾翻译编著《实用色彩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实用性强,传播广泛。为中国留法学生巴黎艺术学会成员与在巴黎举办中国画展的 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教材。

◎留游学日本的部分学子

早期东京美术学校工艺部校舍

早期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教室

东京美术学校前身为工部美术学校,是日本最早设立的美术学校。早期到日本留学的美术生多数选择在日本学习西洋画,将日本视为学习接触西洋文化的跳板。其中1919年有4名江门台山籍的学生同时考入了东京美术学校。

陈抱一(1893-1945),广东新会人。曾入周湘所办的布景传习所学习,同学者有刘海粟、乌始光等人,亦曾入日本西画团体“白马会”的葵桥洋画研究所、藤岛武二的川端洋画研究所、东京美术学校学习,与中国留日美术生组织“中华美术协会”,作为留日美术学生的联谊机构和课余习画场所。

陈抱一毕业作品《室内》画布油画 1921年

林达川(1912-1985),原名林北滔,广东省新会县独联乡人。杭州艺专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期间曾多次参加日本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得“无监查”(画家送展作品无须通过审查)及“依嘱”(每回开展览时作为特邀画家参展)荣誉资格,执教于神奈川鹤见美术研究所。

林达川东京美术学校卒业证

林达川《 三味书屋》画布油画 70cm×82cm 1973年

胡根天、陈抱一、陈丘山、江新、严智开、许敦谷、汪洋洋、雷毓湘、方明远、李英等留日研习西画的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华美术协会”,这是留日中国学生较早成立的美术团体。

◎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早期江门五邑籍中国留学生名簿

第二部分:美术教育

在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深入人心,从北到南,不少城市相继成立了以从事美术教育为宗旨的专门美术学校,如上海艺专、北平艺专、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结合西方的艺术教育模式创办中国新式美术学校,聘请从欧美日留学回来的老师,普及西方艺术的观念,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江门五邑籍美术家自海外留、游学归国后,率先投身国内美术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创办现代公立、私立美术学校,在一片荒芜之中担负起培养美术专门人才的责任。经过美术学校的培育,新一代具有现代教育知识背景,并具有国际艺术视野的艺术群落正在崛起。

◎20世纪20-30年代 广东美术界的主要活动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21-1938

1921年,胡根天与冯钢百接受广州市教育局的委托,开始美术学校的筹备工作。1922年, 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一般简称“市美”或“广州市美”)正式开课,这是全国最早创立的公立美术学校之一,最初的教职员队伍以赤社美术研究会成员为班底,学校招牌为时任广东省长的廖仲恺所写。至1938年,学校解散。

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全体员生摄影,1922年2月摄于广州

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中央公园校舍全景,摄于1926年

1927年,时任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部分教职员。左起:罗宗堂(教育学)、赵雅庭(绘画)、陈士洁(艺术解剖学)、胡根天(校长)、梁銮(图案学)、冯碧峰(音乐)、冯钢百(总务)、沈国焘(国文)、何三峰(绘画)、关良(绘画)

胡根天主持市美工作期间,深受蔡元培办学思想的影响,提倡学术自由,实行“兼容并包”,先后聘请了一批在欧、美、日受过高等美术教育的人士到市美,他们给市美带来了朝气,为市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市立美术学校之消息》,载《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5月19日

胡根天仿照西方和日本的高等美术院校设置市美课程、编制和学习进度。设立西洋画科,学制为4年。学科方面,设有美术史、美学、艺术哲学、艺术概论、色彩学、透视学、艺术解剖学、图案构成法等必修科和副修科,以及国文、外国文(以法文为主修科,日文、英文为选修科)、音乐、体育等普通科目。1926年增设中国画系和艺术师范科。同年,胡根天正式被任命为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校长。之后历任校长的有司徒槐、李研山、李金发。

◎曾任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教职的江门五邑籍美术家(部分)

创办人之一及第二任校长

胡根天(1892-1985),广东开平人。1920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1921年应广州市教育局邀请筹办华南地区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历任教务主任、校长;同年创办西洋美术研究教育社团赤社(又名尺社)美术研究会,从事西洋画的介绍和创作活动。曾在香港、上海、广州担任各种教职,为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发展作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南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常务委员兼美术部部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市文史馆馆长、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是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画家和书法家。

胡根天《 北江风景》布本油画 37cm×28cm 1950年 广东美术馆藏

第四任校长

李耀辰(李研山,1898-1961),原新会(现江门市蓬江区)荷塘人。少时就读于广州广府中学,曾随美术教师潘至中学习书画。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曾任开平县教育科科长,曾在汕头法院、广州法院历任书记、推事、庭长等职务,加入广东国画研究会。曾任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第三任校长,为画坛培养人才作出重要贡献。

李研山《竹石图》中国画 95.5cm×36.5cm 1943年

曾任教务主任兼西画系主任

谭华牧(1895-1976),广东台山人。1919至1924年就读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回国后曾与留日同学何三峰、陈士洁在广州创办私立“主潮美术学校”。1928年至1949年间,历任上海艺术大学西画系主任兼教授、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教务主任兼西画系主任、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科教授,并于20 世纪40年代末,在澳门从事美术活动,曾任澳门美术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返广州定居,同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1959年开始成为广东画院画家。

谭华牧《合唱》布本油画 46cm×55cm 1930年

曾任总务主任

冯钢百(1883-1984),广东新会人。1921年从墨西哥、美国留学回国后,参与创办赤社美术研究会和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主持校务,历任西洋画教师、总务主任,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聘为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并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晚年曾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广东分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

冯钢百《 手持毛选的女青年》布本油画 72.5cm×60cm 1969年 广东美术馆收藏

◎曾入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知名江门五邑籍美术家

◎赤社美术研究会及附属美术学校(1921-1935)

在广东近现代的美术社团中,赤社美术研究会(简称赤社)是其中重要的西洋美术社团,也是广东第一个研究西洋美术的社团。1921年秋,赤社由胡根天、陈丘山、容有玑、徐守义、梅雨天等七人于广州发起成立。

该社团聚集了当时广东画坛的一批艺术精英,尤其是从欧美及日本学习西洋美术后归国的青年英才,包括李铁夫、冯钢百、赵雅庭、黄潮宽、关金鳌等。其中冯钢百、赵雅庭还参与了赤社美术学校和最初以赤社为班底筹建的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在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以后,国民党当局对于赤社之名有所忌讳,1928年后赤社被迫更名为“尺社”,直至1935年该社因经费来源不足停止活动,前后历经十四年。

赤社在广大路租赁10号和12号两幢相连的三层楼房作为社址,三楼设画室、二楼和楼下布置办公室和宿舍,供画家们研究和教学之用。

赤社同仁在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前合影,摄于1922年4月。前排左起:梅与天、胡根天;后排左起∶梁銮、卢子枢、陈丘山、冯钢百、徐守义

赤社画室情景照片,20世纪20年代,摄于广州

赤社成立之初制定了两大工作目标和任务:其一,至少每年开设一次展览会;其二,创立美术学校以培养美术人才。此后,1921年起至1930年,赤社共举办9次展览会,并自行创办了附属的美术学校。

◎陈抱一在上海的美术教育活动

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上海美术教育和洋画运动中,陈抱一是值得重视的关键人物之一。

陈抱一家族原籍广东新会,1913年东渡日本求学,短暂回国时曾任上海图画美术院(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西画教员,在教学中首度提出写生之法,以改革国内早已落后的临摹式西画教法,并组织参与了东方画会的写生活动。1916年继续前往日本东京学习,后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并与在东京留学的中国美术留学生组织了“中华美术协会”作为联谊机构。

毕业后陈抱一返回上海,筑画室于江湾,并参与上海美专、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神州女学美术科、上海大学美术科、中华艺术大学等校的西画教学,是早期洋画运动与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先驱者。

陈抱一(1893-1945),原籍广东新会。曾担任上海图画美术院的西画教员,并组织“东方画会”;在日留学期间与中国留日美术生组织“中华美术协会”,作为留日美术学生的联谊机构和课余习画场所。归国后主要在上海从事美术教育,从1922年开始,先后任教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神州女学美术科、上海大学美术科等学校的西画教学。

曾在日本留学的田汉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到民间去》,摄制人员在陈抱一的江湾画室中取景。图中坐以手支颐者为田汉,1926年摄于上海

1927年,徐悲鸿到访陈抱一上海的江湾画室。图为徐悲鸿(右三)与陈抱一(左二)、陈抱一夫人陈范美(左三)、陈抱一女儿陈绿妮(左四)在陈家花园,背景小楼即为江湾画室

陈抱一《春色》水彩画 27.5cm×25cm

第三部分:社团画派

五邑地区所涌现的近现代美术家们不但持有各种各样的艺术观点,还主持或参与各种美术社团活动进行观点的表达和宣扬。随着各种新思潮的传播与发展,以及新式美术学校的兴起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美术社团组织发展迅速,活动日益活跃对当时社会及美术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近代史上留下过痕迹的大多数美术家几乎都曾是某个或多个美术社团的成员,或曾与某些社团有过密切的关系。

国画、油画、版画等不同画种的美术学们都组织起自己的团体,在组织和运作方面也日趋成熟和完备。部分美术社团与近现代学校美术教育紧密相连。为了普及传播美术作品,宣扬各自的艺术观念,社团还积极兴办杂志刊物,出版画集著作等,为各种美术作品图像发表传播,艺术观念交锋对话提供了平台,促进了现代美术出版事业的发展。

有关中国画改革的探索方兴未艾,坚守传统中国画价值的书画家立足于现代社团和专门美术学校教育阵地培养人才;而坚持“新国画”革命的高剑父则依赖于传统师徒制教育模式孕育画派,以宗派向心力和凝聚力来贯彻其国画革命思想与艺术实践探索。

◎广东国画研究会

广东国画研究会前后活动逾15年,是20世纪20、30年代以广州为重镇,辐射东莞、香港等珠三角地区的重要美术社团,也是民国时期广东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较大的一个美术团体,以研究和振兴国画为宗旨。该会并不是一个画派,其成员身份构成来源多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也有职业画工、裱画匠等,与传统文化氛围中的文人结社、书画雅集有明显不同,其组织与运作带有更多的主动性和目的性,长期通过编纂、出版、展览、教学等现代手段组织美术活动,维持社团运作,扩大其影响力。该会成立于1926年2月的广州,运作至1938年日军侵华广州沦陷为止,参与画人一度达200余人,其前身为创建于1923年的“癸亥合作画社”。

李居端题《国画特刊》书影,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国画研究会印行,1935年

《国画特刊》第二号书影,国画研究会编纂部印行,1928年,黄大德藏

癸亥合作画社1924年举办第一次展览,图为展览目录封面

“民国十二年(1923)岁在癸亥。一个新生的绘画团体在广州出现, 它的名称就以年干为号,叫做癸亥合作社”。新会人罗艮斋(1890-1954)任该社首任会长。1926年,癸亥合作社扩组为国画研究会,上报广东省教育厅得到批复同意, 正式宣告成立,设立常务委员管理,潘致中任主持人,潘去世后由台山人赵浩公(1881-1948)接任,并在东莞、香港两地设立分会。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的定名和涵义是由后人归纳总结的。地域性的“岭南”一词容易使人忽视该画派的全局性绘画理念,有时也会令其涵义被无限延伸,在运用上造成混淆。其开创者更愿意自称“折衷派”,主张“以倡导美术革新、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道路;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理想;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特色。”

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着重写生,多画中国南方风物和风光,章法、笔墨不落陈套,色彩鲜艳,学者甚众,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为20 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

广义的岭南画派立足于共同的艺术理念,试图突破狭隘的流派化倾向,只要认同岭南画派的艺术思想并为之传承发扬,亦可被岭南画派所包容接纳。

狭义的岭南画派以师承关系推衍,其弟子传承具有清晰的谱系,二代、三代历历在目,传人分散于内地和海外。留在内地的传人以美术学院为基地培养了大量学生,在岭南开枝散叶,虽传承了“折衷中外,融会古今”的艺术思想,但在宽松的纲领式主张下,发展出百花齐放的绘画风格。

春睡画院旧址

杨善深(1913-2004),台山赤溪人,20岁即致力于画艺。1934年留学日本,入京都堂本美术专科学校研读美术。与高剑父过从甚密,对岭南派画法有深刻的研究与理解,能兼备“岭南三杰”之所长,在“三杰”的基础上变化发挥,作品具现代感,并透出岭南淡雅文人的气息。

杨善深《虎穴》纸本设色 144.5cm×55.4cm 年代不详

司徒奇(1907-1997),字苍城,开平赤坎人,岭南画派第二代弟子,高剑父传人。早年曾入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画,后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早期以油画家面目出现在美术圈,后因笔战结识高剑父,成为春睡弟子后,专注于中国画领域。司徒奇以花卉见长,兼擅人物、山水。

司徒奇《 月上柳梢头》纸本设色 172cm×80cm 年代不详

李抚虹(1902-1990),原名耀民,号照人,江海外海人。毕业于广州政法专门学校,后居江门。曾向五邑籍广东国画研究会成员郑伯都学画。后入高剑父门下学习新国画,其后游学于日本,并与在京都留学的杨善深交游。抗日战争胜利后,参与高剑父创办的南中美术院及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事务。后长居香港于各学院从事教职,并曾应司徒奇之邀,任教其苍城画院。

李抚虹《秋瓜》纸本水墨 131.2cm×66cm 年代不详

黄磊生(1928-2011),广东台山人。在香港时师从岭南画派赵少昂习画,后于创立“国风艺苑美术研究所”,从事中国绘画理论与实践指导工作。1960年移居美国,再度于旧金山创设“国风艺苑美术研究所”,曾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各大艺术馆举行个展。主要活动于中国台湾及北美地区,为岭南画派在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磊生《罗敷采桑》纸本水墨 122×67cm 1982年

黄幻吾(1906-1985),名明罕,字幻吾,号罕僧,晚年称“罕翁”,新会双水人。早年临《芥子园画谱》,学画肖像。后与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相识,大受教益。善画卉、山水、禽鸟,重视写生。曾赴南亚、北美、日本等地访问讲学,举办画展。他继承岭南画派色彩艳丽明快的传统以及撞粉、撞色、撞水等技法,半工半写,不拘一格。善于吸取西画的部分方法,重形似以及真实感,作品雅俗共赏。

黄幻吾《黄山松石轴》纸本水墨 87cm×44cm 年代不详

◎鲁迅木刻工作团

1938年冬,“鲁艺木刻工作团”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成立,在团长胡一川的带领下深入太行山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艺术宣传工作,在敌后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许多人民群众、抗战官兵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木刻作品,举办流动展览会,并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开辟副刊《敌后方木刻》。在1942年毛泽东文艺座谈会思想方针的指导下,延安木刻创作在“鲁艺木刻工作团”的工作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创作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艺术家交口称赞的木刻艺术作品,也成为抗战时期美术作品的经典代表,同时对当下的艺术创作思路有所启示。

太行文艺座谈会合影,1940年,二排右起第五人为罗工柳

罗工柳《敌后方木刻》设计稿 黑白木刻 6cm×12.5cm 1938年 罗工柳家属藏

罗工柳《新窗花》黑白木刻 13cm×13cm 1945年《 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刊登作品

◎现代版画会

现代版画会,全称“广州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成立于1934年6月19日,是由李桦等一众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师生组成的新兴木刻社团,张影当时作为市美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作为1930年代我国新兴木刻运动期间,在上海、北京两地的木刻运动被镇压处于息微之际,众多木刻社团中的后起之秀的广州现代人间画会版画会在南中国崛起壮大。

1934年现代版画会全体成员

张影《奔波》黑白木刻 13cm×19.2cm 首刊于《张影木刻画集》手印本 1934年11月出版

◎人间画会

1946年,赴港的左翼美术阵营人士在香港工委文委的组织下成立美术社团“人间画会”,鉴于香港观众与内地观众在社会文化和政治感受上存在差异,因此,他们一方面仍然坚持战前受到左翼文艺思想影响的创作理论;另一方面,则主张解放形式,不被流派束缚的表现方法。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人间画会”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出版了众多书籍杂志,宣传了中共的政治理念,对战后中共在香港的宣传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黄新波同志是画会的主要领导同志,为人间画会第二任秘书。

参展作者在“风雨中华”漫画展海报前合影,摄于1947年3月。左起:黄新波、黄蒙田、陆地、陈雨田、梁永泰、廖冰兄、陆无涯

1949年10月29日李秋瑛、温少曼、梁冰、陈海鹰、王琦、关山月 ( 从左至右 ) 绘制现场合影

人间画会主办首次漫画展“风雨中华”宣传广告,香港《华商报》,1947年3月

◎全国木刻抗敌协会

“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在1938年6月12日成立于武汉,通过选举产生理事会,其中罗工柳、黄新波为理事会成员。与同为政治部第三厅1938年3月在武汉筹备、成立的文艺、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木刻等协会(全称一致叫作“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是革命的、进步的、抗日的文艺运动的一个划时代的高潮。成立当日,“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会”开展。

全国木刻抗敌协会会徽

1938年6月12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简称《全国木刻协会》)成立,罗工柳、黄新波被选理事《新华日报》刊登在《木刻界成立抗敌协会》

黄新波《准备》黑白木刻 15.8cm×21.5cm 1943年

罗工柳《我不死,鬼子别活》黑白木刻 15.2cm×10.1cm 1938年

第四部分:革命艺术

不同于以前任何时期的艺术趣味和风格转变,中国近现代的美术发展承担了新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反映功能。一群具有明确现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美术家主动以美术为武器表达自己对社会发展的思考,促进革命事业发展和民族解放斗争。

作为最早进入西方高等教育系统研习美术且达到很高艺术水准的海外华侨华人,李铁夫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大潮,被誉为“画坛巨擘”,艺术与革命是其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两大羁绊。司徒乔、黄新波、罗工柳在年轻时都曾受到鲁迅的影响或直接指引。他们的艺术作品表现了大量城市贫民、农民、逃难者、革命者的现实生活,对生活最艰难、最困苦的社会底层人民饱含最真挚的同情,进而从悲悯上升到愤怒与反抗,带来奋进的力量和希望。

李铁夫(1869-1952),原名玉田。江门鹤山雅瑶人。李铁夫于1909年在美国加入纽约同盟会,从事筹款宣传等革命活动。1931年以后归国,长居香港,以为人画像和教授学生为生;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转道澳门离开香港赴台山;1943年受李济深邀请前往桂林,足迹遍及桂林、重庆、广州、南京、上海等地并举办多次展览;1948年重返香港,与“人间画会”的青年画家来往,思想更加进步;1949年,李铁夫等十四人临时建议筹备一次盛大的劳军美术展览会,把作品售得的款项,作为慰劳解放军之用;1950年华南文联将重病之后的李铁夫接回广州直至1952年去世。

1896至1905年,孙中山多次到美英加等地,在华侨中进行民主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1896年6月在旧金山首建兴中会旧金山分会,并于1904年1月在檀香山加入致公党。李铁夫此时亦参与了致公党及兴中会的活动,成为孙中山早期的支持者之一。他还参加了宣传民主革命及募捐的演剧活动,并为此组织过华侨电影公司,自任导演。

1909年农历十一月,北美第一个同盟会分会—纽约同盟会成立,李铁夫为始创人员之一。照片上成员注有编号:1号黄就、2号黄蔡氏、3号黄麟思、4号梁添、5号陈永惠、6号吴赞、7号周植生、8号孙总理、9号吴朝晋、10号赵哀涯、11号唐麟经、12号马寿、13号李铁夫、14号钟性初、15号郑金睿。这些成员大部分为五邑籍华侨。

李铁夫自印名片影印件

李铁夫《音乐家》布面油画 71cm×58cm 1918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铁夫《男大学生侧面像》 布面油画 59cm×49cm 年代不详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铁夫《林荫消夏》纸本水彩 1945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37年,李铁夫、王少陵、余本在漓江合照

李铁夫(左二)、冯钢百(左三)、胡根天(左一)合影,20世纪30年代摄于广州

1935年,徐悲鸿抵港,专程拜访了李铁夫,并于1937年夏,邀请李铁夫、王少陵、余本到广西桂林写生,谈艺。

“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廿四日约在渝文化界友好参观李铁夫先生佳作签名”为李济深所题,出席并签名的文化界知名人士有徐悲鸿、吕斯百、廖冰兄、力扬、沙汀、邓初民、滕白也、黄养辉等。

1947年发表于上海《人物杂志》。署名:木龙·霞奇,《东亚第一画家李铁夫》书影

李铁夫师生画展的专刊封面,由李济深题词

1945年,陈海鹰在中山图书馆与李铁夫举行“师生联合画展”,邀请李济深、张发奎、罗卓英揭幕,轰动整个广州。

1949年10月26日,侨港美术工作者于湾仔六国饭店举行茶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由李铁夫、张光宇、黄潮宽、关山月、林千石、廖冰兄、郑家镇、黄茅、郑可、阳太阳、梁道平、杨秋人、王琦、梁永泰等画人所发起,邀请范围广阔,包括全港九画界、西画界、木刻界、漫画界、雕塑界、工商业美术界、电影美工界各部门人士。到会者有约200人。

司徒乔(1902-1958),江门开平塘边人。司徒乔于1924至1926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神学院。1926年在北京中央公园水榭举办个人第一次画展。1928年,司徒乔与鲁迅过从甚密,并开始为鲁迅画像。赴法国留学,师从写实主义大师比鲁。1930年赴美国,以绘壁画为生。翌年回国,任教于岭南大学。1934至1936年任《大公报》艺术周刊编辑,后来去缅甸仰光养病,1939年辗转新加坡,创作《放下你的鞭子》。1942年返回重庆,1943年赴西北写生,并于1945年在重庆举办新疆写生画展。1946年曾远涉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作《义民图》多幅,并先后在南京与上海展出。后赴美国养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回国,途中作《三个老华工》,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司徒乔

司徒乔《 鲁迅画像》 年代、尺寸不详

鲁迅出殡时场景

鲁迅先生出殡时所用巨幅殡仪头像,黑白墨笔,由司徒乔于1936年绘制

司徒乔在新疆时绘制的图稿——《生命的奔腾》

黄新波(1916-1980),原名黄裕祥。江门台山斗山人。黄新波于1933年起,在鲁迅的直接指导下,开始木刻创作。与友人组织“无名木刻社”(后易名“未名木刻社”),同年出版《无名木刻集》,由鲁迅资助并作序。1935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回国,为“上海木刻作者协会”发起人之一,同时参与组织“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抗战时期积极进行抗敌文化活动,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主持人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于香港担任《华商报》记者,同时发起组织“人间画会”与“人间书屋”,举办各种社会活动,对战后香港的文化艺术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新波担任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美术组组长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历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教授、美术部主任,广东省美术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兼党组书记,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广东分会副会长,广东人民艺术学院革委会副主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副主任,广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及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黄新波设计刻作的《未名木刻选集》封面,1934年

黄新波设计绘制的叶紫小说集《丰收》的封面与扉页

黄新波与作家叶紫合影,1934年冬摄于上海虹口公园

叶紫(1910.11.15-1939.10.5),原名余昭明,又名余鹤林、汤宠,湖南益阳人。《无名文艺》创办人之一,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第一次以叶紫为笔名发表短篇小说《丰收》,引起文坛注目。1935年在鲁迅支持下,自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丰收》。

黄新波与东京左联盟员在日本房州海边,摄于1935年,右二黄新波

黄新波赴日期间,参与《质文》《留东日报》等刊物编辑工作,并负责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东京分盟的工作。

黄新波设计刻制的《聂耳纪念集》封面,1935年

1935年1月3日,黄新波致鲁迅先生信

1935年,年仅23岁的音乐家聂耳于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溺水身亡。黄新波参加其追悼会,撰写纪念文章《致亡友》,并为《聂耳纪念集》作木刻像封面。两人曾一起参加“上海反帝大同盟”、左翼同盟的许多活动。

全国第二回木刻流动展览会照片,鲁迅、黄新波、曹白、白危、陈烟桥,1936年10月8日,沙飞摄影

黄新波等木刻青年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行的“全国第二回木刻流动展览会”会场内聆听鲁迅先生的教诲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黄新波参加治丧委员会的工作,并根据瞻仰时的速写进行了创作。“皖南事变”后,黄新波刻作了《他并没有死去》,纪念其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46年至1947年,黄新波发起并组织“人间书屋”和“人间画会”。

“人间书屋” 和“人间画会” 部分同人合影。前排左起:陈雨田、黄新波、华嘉、陈宝昌。后排左起:梁永泰、老慕瑞、陈实、金帆、杨静、陆无涯(鹤山籍)

黄茅(台山籍)、余所亚(台山籍)、王琦、黄新波执笔的《我们对于建立新美术的意见》发表于1949年5月20日《文汇报》美术双周刊(香港)

黄新波《鲁迅先生的葬仪》黑白木刻 25cm×35cm 1936年 江门市美术馆藏

黄新波《他并没有死去》黑白木刻 13.5cm×17.5cm 1941年 广东美术馆藏

罗工柳(1916-2004),原名瑞和,江门开平月山人。1931年在国立中山大学附中读书,1936年考入杭州西湖艺专学画,并自学木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投笔从戎,1938年在武汉参加筹组全国木刻协会,当选理事。同年到延安入鲁艺,不久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到太行山,在敌人后方工作三年。1942年调回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6至1949年任教于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文艺学院。

1949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创建工作,1953年任绘画系主任。1955至1958年,在列宾美术学院进修油画。回国后仍在美院任教,1979年任副院长,并当选美协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委员。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主持文化部主办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和油画系罗工柳工作室的教学,在油画人才的培养上有显著贡献。

罗工柳《地道战》布面油画 170cm×140cm 195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罗工柳《整风报告》 布面油画 236cm×164cm 195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罗工柳《毛泽东在井冈山》290cm×193cm 布面油画 196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罗工柳《鲁迅像》 黑白木刻 15cm×10cm 1938年 罗工柳家属藏

罗工柳《新华日报》国际时事插图 黑白木刻 7.5cm×6.8cm 1939年 罗工柳家属藏

罗工柳《新华日报》国际时事插图 黑白木刻6cm×3.5cm 1939年 罗工柳家属藏

第五部分:归侨名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上下面貌一新。1950年至1956年,一些海外华侨、港澳侨眷在新政策的鼓励下陆续回到祖国,投身参与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为进一步做好团结海外广大华侨的工作,争取更多侨汇,争取居留在港澳的侨眷回国,国务院特别出台“做好1956年度华侨回国观光团员及港澳同胞观光团接待工作”的通知,由此,华侨回国观光团激增。余本、梁竹亭等江门五邑籍华侨艺术家在回内地考察后,毅然决定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

汤由础(1912-1971),新会古井人。幼孤,曾就读于广东省立孤儿教育院藤工科。曾赴新加坡从事广告商标设计等工作,并曾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归国后,先后任职于华南文工团、广东人民美术社。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工作部主任、党组书记,广东画院副秘书长等职务。擅长油画、版画和水彩画,经常深入农村、部队写生,作品极富生活气息。重要作品《开平潭江》,曾入选“中国百年水彩画展”。

1948年,汤由础在新加坡海峡美术广告公司

1950年归国途中的汤由础夫妇

汤由础《鼓足干劲》版画 26.5cm×33.5cm 年代不详 新会博物馆藏

余本(1905-1992),广东台山人。少年时投亲远赴加拿大留学。归国至香港设立画室进行创作和授徒,推动了香港西洋画发展。1935年至1956年,先后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期间所创作的《晚归》《海景》《街景》《捕鱼》等作品,都反映了他眷恋祖国乡土的深厚感情。

晚年余本,1993年摄于广州

余本《华侨新村》布面油画 51cm×61cm 年代不详

谭华牧(1895-1976),广东台山人。1919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1924年取得毕业资格。回国初期,曾与留日同学何三峰、陈士洁在广州创办私立“主潮美术兰校”。民国年间,历任上海艺术大学西画系主任兼教授、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教务主任兼西画系主任,广州沦陷后,流亡澳门。抗战胜利后任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科教授。20世纪40年代末期重赴澳门从事美术活动,曾任澳门美术研究会名誉副会长。1956年返回广州定居,同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1959年开始成为在编广东画院画家。油画《春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谭华牧与广东省立艺专学生合影,1940年代末摄于广州光孝寺铁塔前

谭华牧《海边风景》油画 年代不详 广东美术馆藏

第六部分:海外艺坛

关金鳌、朱沅芷、王少陵、曾景文等移居海外的五邑籍华人,曾活跃于欧美艺坛。朱沅芷,活跃于美国及欧洲,其艺术成就突出,油画作品在拍卖市场上表现较好。王少陵移居美国后,在水彩画领域大放异彩。曾景文在中美建交后,成为首个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美籍艺术家。华人在美国的艺术努力是美国绘画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美国旧有的排华法案解除之后,新的移民又陆续不断地来到美国,他们的子嗣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学习或工作,华人社会在美国又开始复兴,绘画艺术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在美国出生并接受教育和训练的新一代华人,开始全面发掘各类风格和题材,并且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积极参与美国各类重要的艺术运动。

梁竹亭(1887-1974),广东台山人。1914年考入加拿大国立美术学院学习雕塑,1928年毕业。回国后,在广州、香港从事雕塑创作。1930年再度赴加,学铜铸及陶瓷工艺。1935年在南京任建设委员会技术设计委员并从事雕塑创作,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离职复返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广州,一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作品有木雕《农妇》《水果之乡》,石雕《丰收》等。

《现代西画图案雕刻集》封面,江门市美术馆藏

《现代西画图案雕刻集》目录,江门市美术馆藏

梁竹亭《铜龟》 雕塑 尺寸、年代不详

关金鳌(1899-1991), 广东开平人。少年时考进美国国家美术学院。毕业后到巴黎深造。1928年归国,在广州参加了胡根天等人组织的“赤社美术研究会”,从事西洋画的教育、研究和创作活动。1931年携美国妻子定居法国。1985年通过老画友胡根天把自己历年创作的油画、水彩画和珍藏的西欧油画分别捐赠给广州美术馆(现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平美术馆和故乡的赤坎关氏图书馆。

关金鳌《少妇像》布面油彩 85cm×66cm 1931年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

关金鳌《风景》布本油彩 46cm×64cm 1986年 开平市美术馆藏

朱沅芷(1906-1963) ,广东开平人。1921年,以美国公民的身份移居美国,1924年进入加州美术学院(即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立体主义”等现代主义绘画画风,后长期在美国和欧洲发展,是20世纪上半叶活动于西方世界的重要美籍华裔艺术家。

朱沅芷《吹笛者》(自画像)布面油画 58.6cm×48.3cm 1928年 私人藏

王少陵(1909-1989) ,广东台山人。早年活跃于香港画坛,与王济远、汪亚尘及王季迁(己千)合称“四王”。王少陵的作品,多为油画及水彩画,好画风景及人物,风格写实,运笔大胆,气势雄浑自然,作风阔大雄奇,并且具有严整的构图、纯正的线条、和谐的色调和沉郁的笔触,充分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真实特色。

王少陵《自画像》布面油画 40cm×51cm 年代不详 江门市美术馆藏

曾景文(1911-2000),广东台山人。著名美籍华商水彩画家。1981年应原中国文化部邀请在北京、杭州、广州举办个人水彩展览,成为“中美建交”后首位在中国举办个人画展的美籍艺术家。其一生创作亦多以世界各大城市图景入画,他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以非华人为受众,展现着他们自身所能体现的中国元素,被认为在当时华人画家中具备典型的代表意义。

1981年曾景文受原中国文化部邀请举办个人水彩画展的展览图录内页

曾景文《三藩市节日》纸本水彩 尺寸、年代不详

第七部分:继往开来(部分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美术被赋予新的文化意义,承载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服务功能。新一代江门五邑本土艺术家继承和发扬了侨乡先辈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用新的艺术语言去表达新中国形象,用画笔服务于新社会劳动群众,关注时代发展潮流,关心人民,热情拥抱与讴歌新时代的新生活。

陈子毅(1919-2019),江门外海人。曾在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学习中国画,并于“岭南艺苑”研习花鸟。从事美术教育多年,积极参与、推广艺术文化交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陈子毅《腊梅》中国画 135cm×68cm 1975年

谭雪生(1921-2011),江门开平赤坎人。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并留校任教,擅长油画。“人间画会”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香港美术教师联谊会会长、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校长、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教务主任等职务。

谭雪生《大树》油画 40cm×50cm 1986年

陈柏坚(1925-),江门新会罗坑人,又名白天。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擅长版画、水彩画,曾从事漫画和壁画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曾任广东省文联委员、《远东经济画报》广东港澳专版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务。1996年获中国版协颁发“鲁迅版画奖”。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神州版画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等艺术机构和私人所收藏。

陈柏坚《留着空位的照片》版画 44cm×50cm 1978年 私人藏

陈洞庭(1929-1987),江门台山汶村人,又名君山。先后于广州中南美专、广州艺专国画科学艺,师承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及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诸家。擅长中国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解放军部队美术创作员、广东画院专职画家、副院长等职务。作品曾获“八一”文艺奖等奖项。

陈洞庭《上学》水彩画 11cm×19cm 江门市美术馆藏

胡钜湛(1930-2020),江门开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绘画系,擅长水彩画、油画。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退休后兼任于广东教育学院,是这两个学院教育系的创建人。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要展览,多件作品被国家收藏。不少水彩画作品曾参加《中国水彩画》社组织的出国进行艺术文化交流。

胡钜湛《畅游》水彩画 54cm×76cm 2011年

周树桥(1938-2021),江门开平人。旅美画家。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擅长油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广州画院副院长、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油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务。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中外艺术文化交流,其作品《春风杨柳》《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等载入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册。

周树桥《春风杨柳》油画 122cm×190cm 197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吴正斌(1942-),1965-1985年在江门文化馆工作2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擅长油画、水彩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吴正斌《轮回》水彩画 63cm×90cm 1994年

李金明(1942-),祖籍江门鹤山。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擅长油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后称广交会)高级美术师、美术设计部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五邑大学名誉教授等职务。现任广东省写意油画学会名誉主席,李铁夫美术馆名誉馆长。作品在全国、省、市美术大展中获奖多次,部分作品入编《中国百年油画》《中国油画典藏》和《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作品集》等大型经典史册。

李金明《周总理与广交会》油画 150cm×200cm 2011年

苏华(1943-),江门新会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擅长中国画、书法。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在阳江漆器厂、岭南美术出版社、广州画院工作。曾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苏华《红棉》中国画 68cm×68cm 2005年

李延声(1943-),母亲江门蓬江潮连籍。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擅长中国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曾参与筹建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曾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画院国画院原艺委会主任等职务。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

李延声《鹿鸣图》中国画 69cm×69cm 2019年

李醒韬(1943-),江门开平水口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擅长油画、水彩画和中国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广州画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等职务。美术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美展中获奖及被收藏。

李醒韬《南国水乡春晓》中国画 69cm×138cm 2003年

伍月柳(1943-),祖籍开平赤坎。师从赵少昂和黄君璧,岭南画派传人,擅长中国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香港美协理事,香港岭南艺术会会长,厦门大学客座教授,开平市美术馆名誉馆长等职务。

伍月柳《山水》中国画 179cm×91cm 2005年

苏家芬(1945-),江门新会人。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擅长水彩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