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画像 赵孟頫绘

朱中原:说“口碑”

我向来不太赞成用单纯的所谓“口碑”来评价一个人或事。口碑口碑,有口皆碑也。人人身上长着一张口,口除了用来吃饭,就是用来说话的。让人说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理了。但是,很多人说话,说着说着就不好好说了,跑去说人是非了。论人是非,评人善恶,大概是口这个事物最爱干的事情之一了。口说是非,无可厚非。但是否可以有口皆碑?不然。人都有一个盲从心理,即盲从别人口里说出来的是非,以他人口中之是非为是非。一个人站起来说好或不好,其他人也便跟着说好或不好了。盲从心理,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此种心理,源于人的一种自我安全意识考量,本无可厚非。这是人性使然。不必讨伐,但亦不必盲从。因为,它与正常的价值评判实在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因此,所谓的口碑,不过是庸众的一种庸俗社会学评价而已。它的确具有一定的合理参考价值。但凡事皆具有复杂性。而人之口言,往往将复杂事情平面化、简单化或主观化。除了说者以外,还有听者的问题。作为听者,我们自然不能阻止一个人说话,甚至也很难阻止一个人说瞎话说主观话,但听者可以主导自己的判断取舍。其实,作为庸众,我们大部分人身上都有一种平常而又奇怪的心理:即喜从别人口里去判断一个人,而不是从当事人那里去直接了解。美其名曰:口碑。如果一个人在你耳朵跟前说某某人好或不好,你可能一开始还不太会信,但慢慢也许就相信了,而如果某某人在你面前自荐,说他自己很优秀,你不但不会相信,你可能反而会嘲笑他脑子有问题。这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还具有一种理性。理性是人类之不同于低等动物的根本性区别所在。所以,人类更需要理性的光芒,理性的精神。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外面名声很大,但在西安城,骂他的人比捧他的人多得多,于是很多西安人就说,贾平凹口碑不好。当然,西安人说贾平凹口碑不太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的确与他有直接接触,或对贾平凹本人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但这些交往方面的评价,都代替不了专业评价。因为,贾平凹首先是一个作家,你必须拿他的文学作品来评价,这才是根本,其他都只能作为次要参考。问题恰恰就在于,很多人是不拿作品说话,一上来就说人,并且往往把对人的评价拿来作为对其作品的评价,然后通过道德大棒,一棍子打死。即使是像流沙河这样的大文人,尽管十分有学问,外面的人都高看他一眼,但成都人却没怎么把他当回事,一样说他口碑不好。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梁启超与家人合影

一个人活在世上,恰恰可能是离你近的人在看低你,离你远的人在欣赏你。即使是像梁启超这样的伟人,在世的时候,口碑也是极为不好的,攻击他的人比比皆是,而且民国时代的很多文化思想名流,都曾不遗余力地攻击他,我大致罗列了一下,顶级的文化名流中,曾攻击过梁启超的人就有: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钱玄同、李大钊、顾颉刚、章太炎、严复、梁漱溟、陈寅恪、马叙伦、钱穆……还有一长串。有意思的是,喜欢骂人而且骂得很难听的鲁迅,恰恰没有骂过梁启超。五四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界的人物,除了梁启超的“研究系”以外,几乎没有不曾攻击过他的。你说他当时的口碑是好还是不好?当然,有的人一面赞扬他的学问,一面批评他的政治。去看看当时的报刊文献便不难查证,梁启超的头上,时常顶着政客、小人、滑头、势利、善变、首鼠两端、见利忘义等帽子。去看看当时国民党人办的报纸,就会发现,只要是涉及有关梁启超的,几乎全部是批评言论。我们当然不能说那些批评他的人就是恶意的,只不过是并不理解梁启超的政治行为罢了。

看到上面那个名单,很多人可能会很惊讶,说那些都是修养极好的民国文化名流,怎么会攻击梁启超呢?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民国时期的派系斗争、圈子斗争一样十分激烈。譬如,五四时期,“新青年派”与梁启超的“研究系”斗争就十分激烈,“新青年派”一度想与梁启超的“研究系”争夺话语权。看看胡适学生、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当时劝胡适与梁启超及其“研究系”脱离关系的攻击之言:“我敢请求先生,从此与梁任公、丁在君(丁文江)、汤尔和等一班人断绝了罢。固然他们未必尽是坏人,但他们确自有取咎之道;而且先生为了他们牺牲的名誉这样多,在友谊上也对得起他们了。”(《胡适往来书信选》上册,香港,中华书局)在历史学家顾颉刚的眼里,梁启超及其“研究系”就是不折不扣的坏人,这代表了当时舆论对梁启超及其所领导的“研究系”的一般评价。可以说,梁启超当时的口碑及声誉的确差到了极点。

我曾说过多次,不必过度美化民国。民国固有可欣慰之处,但一样有很糟糕的地方,只不过我们今天很多人看不到而已。当然,糟糕的民国,也有很不糟糕的地方。这个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画像丨李公麟 (传)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北宋人,那么你会怎样看待苏东坡?如果你是一个北宋人,你可能一样会觉得苏东坡这个人口碑不好。因为,在当时,朝中攻击苏东坡的人,远远大于赞扬他的人。除了苏党不骂他以外,其他派系的人,都曾不遗余力地攻击过他。如果站在北宋人立场上,你说苏东坡口碑好还是不好?

用所谓口碑评价代替专业评价,并试图用道德进行人格捆绑,进而削弱乃至抹杀一个人的专业影响力,这是自古及今的一种诋毁人的方式,而且屡试不爽,往往奏效。就像北宋时司马光的旧党攻击王安石的新党一样,几乎把王安石一棍子拍死。这样的方式,至今在各个领域仍然盛行不衰,而且被很多人交口称赞,美其名曰:口碑。

反过来说,表扬人的话又岂可尽信?不论是在古代,民国,还是在现代,表扬人的话同样比比皆是。批评是一种美德,表扬也是一种美德。但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是基于基本的价值判断和专业评判,而非主观臆断,尤其是不能用双标来进行臧否。当然,相比之下,表扬人,更是一种美德。但,这种表扬是基于提携、爱护和帮助之意。比如中国自古即有一种美德,长辈对晚辈的夸奖和提携。甚至长辈会对晚辈夸奖说,你比我优秀很多了。这是一种美德,晚辈可以当真。但当作为历史评判时,则不可当真,也即不能将此作为一个人的口碑。梁启超在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翔面前推荐刚从海外留学回来、既无学历又无著作的陈寅恪时说:我梁某人也算是著作等身了吧,但陈寅恪短短几百字的学问,即胜过我所有的著作。梁启超说这个话,是为了帮助陈寅恪介绍工作,让清华聘陈为导师,所以曹云翔必须当真。但我们不能当真。陈寅恪学问固然很大,但你真的就以为陈寅恪之学问可以胜过梁启超么?在梁启超面前,陈寅恪不过是个晚辈,而梁、陈两家又是世交,梁启超帮助晚辈陈寅恪,不过是尽一个世交之谊的责任而已。但陈寅恪后来却批评梁启超在政治上是“首鼠两端”。也不能说陈寅恪批评梁启超批评错了,陈寅恪是站在传统士人立场来批评梁启超,而梁启超已然是一个现代政治人物,二人身份完全不同,陈寅恪不过是不能理解梁启超而已。但即使如此,梁启超也对陈寅恪的批评毫不介意,足见其大度。可我们今天很多人就把陈寅恪的话当回事了,这是不了解历史真相之缘故。

陈寅恪年轻时照片

人之口同时具有两面性,一面骂人,一面捧人。 骂别人的同时,也可能在捧自己或自己人。 有一类人,典型的缺乏是非观,一面张口贬低别人,一面却在无原则抬高自己或自己人。 当然,骂谁捧谁,全在于利益二字。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圈子意识、派系意识都十分明显。 不同圈子之间、派系之间、师门之间,互相挞伐,互相攻讦,而相反,同一圈子内部、派系内部、师门内部,则可能互相抬高,乃至于无原则吹捧。 而当一派声浪高过别派时,则此派之声浪,即成口碑。 即如北宋时期的新旧两党之争,当旧党占上风时,舆论就倒向旧党,旧党之舆论,即成口碑。 而新党之口碑,即掌握在旧党人口中,好在历史并不总由一派来书写。 但历史往往也有吊诡之处,即我们看到的历史,往往可能是由一派来书写的。

(作者系文化学者)

朱中原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中原,1981年生,四川内江人。曾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助理兼编辑部主任,现任《中国书法报》社长助理。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安交大书法研究所研究员、西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山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等。担任第四届全国隶书展、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十二届全国书法展监审委员及学术观察员等。

书法作品应邀参加中国书协迎十九大中直机关书法展、“凝心聚力”——第二届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中国书协)、《书法》杂志书坛百强榜、“笔墨东方——中国国际书法大展”(中国国家画院、四川省政府联合主办)等国际国内大展等一百余项。个人书法艺术、学术风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书法》杂志、《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等作专题推介。2016年,举办“道在毫芒——芦荻、朱中原书法小品展”(泉州);2017年,在北京杏坛美术馆举办“蜀中三友——唐书安、唐朝轶、朱中原书画作品展”。

致力于早期艺术史、中古佛教艺术史、书法史学、文学批评、梁启超与晚清民国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各类刊物发表书法美术、文学、文化评论、历史研究等200余万字。出版有艺术思想史畅销书《书之殇:中国书法文化对话录》等(贾平凹撰写推荐语)。

朱中原书法作品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