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的蔬菜,地产的要比“客菜”(外地生产的)贵一些。这是“马大嫂”们早已认可的市场规则。该规则还适用于苏州地产的其他农产品,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物产,历经长期的筛选、淘汰、繁育,苏州留存了大量名特优农产品种质资源,“吃口好”,外地产的及不上,自然就有竞争力。由此不难看到,种子之于苏州农业的重要性。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对于农业来说,种子就是“芯片”。正在率先向农业现代化目标挺进的苏州,当然必须把提升种业水平摆上突出位置,进而保障苏州现代农业的动力。为此,就在去年,苏州一方面出台政策提升良种繁育能力,力争在当年年内培育1至2家产值超亿元的农牧渔“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另一方面,又通过启动市级特色优势种苗繁育基地认定工作,深挖种业产业产值潜力。资料显示,2021年全市实现种业产业产值39.77亿元,较2020年增加20.16亿元,增幅102.82%,提前完成省定任务。

更为可喜的是,苏州的种业产业区域特色明显。全市种植业、渔业、畜牧业种业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1.14亿元、14.92亿元、3.71亿元,种植业和渔业两项占种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68%,充分彰显了苏州“鱼米之乡”的区域特色。

小小的种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对于苏州来说,强基固本,就必须着力提升种业安全保障能力、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种业发展环境改善、种子企业竞争力。与几十年前不同,当今苏州农业的组织结构、生产主体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优势明显,构建起了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利益共享产业化联合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依托新型农业载体,发挥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多种社会力量,做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这篇大文章,考验的是苏州种业科技创新机制活力强不强。

良种培育,一头丰富了消费者的“菜篮子”,一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从长远来看,苏州只有做强“芯片”,再造农业新引擎,才能为现代农业增动力:促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以近年来风生水起的“苏州味稻”为例,生产规模和成本都处劣势的地产大米,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答案是优质良种+绿色生态,“小而美”照样能闯出大市场。为啥市场上地产优质大米在一般超市和粮油店里难觅芳踪?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地产大米数量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地产大米吃口好,香、软、糯,是苏州这片水土上滋养出来的,深受广大市民欢迎,很抢手。去年种植的百万亩水稻中,南粳系列、苏香粳系列等优质“好吃口”水稻品种占比达70%。

强种业,首先要强企业,这是现代种业创新的主体,也是行业整体实力的体现。目前,苏州纳入统计的152家企业主体、258家种子经营门店和1000多家农户中,超千万元产值种业企业主体数量达到39家,超亿元7家,39家超千万元企业主体种业产业产值达到26.88亿元,占全市种业产业总产值三分之二。这是个好现象,说明创新主体的集聚度较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探索建立品种创新“以奖代补”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大而强、专而精、有竞争力的种业企业集团。相信只要接续努力,苏州一定能涌现更多类似“苏太猪”这样响当当的良种繁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