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是名闻岭南的“凉瓜小镇”,该镇上巷村又是杜阮凉瓜的主要产地。在该村,有一间别致的“农家诗屋”,这便是蓬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杜阮凉瓜外婆茶展示体验馆,也是杜阮镇诗词楹联学会活动基地,当地诗词爱好者创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诗屋的主人,是当地诗人余怀安、朱艳华夫妇。

杜阮上巷村。

诗屋的外墙,除展示蓬江诗词名人的作品和杜阮镇诗词活动照片外,还有余怀安、朱艳华夫妇描绘凉瓜、凤眼果的代表作,凉瓜、凤眼果都是当地代表性土特产。走进屋内,四处萦绕着凉瓜外婆茶的清香,书架上摆放着《中华诗词》等书刊以及余怀安、朱艳华夫妇的作品集《归园田居》,货架上则摆放着表现有凉瓜诗词、绘画元素的折扇、剪纸、铁画等文创产品。往屋外远眺,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凉瓜小镇”的美丽风光,给予了诗人无限的创作灵感。前来农业观光的游客在诗屋内一边欣赏诗词,一边品味凉瓜外婆茶,无不为这里充满生气的乡土诗词创作氛围所打动。

将诗词创作与工作、生活结合起来,用诗词作品来描绘凉瓜、凉瓜茶、凤眼果等土特产,用诗词文创产品来推介当地土特产,为文商旅发展注入诗词文化因素,助力乡村振兴,余怀安、朱艳华夫妇接地气的乡村创作实践让人眼前一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雕侠侣”以诗结缘

余怀安、朱艳华都是杜阮人,

夫妇回忆起两人35年前的邂逅,

可以说因诗词而成就的一段佳话。

当时,余怀安加入了蓬江诗社,并有幸参加了江门著名民间艺术家陈一峰先生举办的首期诗词培训班。而朱艳华的父亲曾当过老师,会写书法大字,偶尔也抑扬顿挫地读些古诗,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也喜欢上了诗词。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朱艳华被老师推荐参加全市诗歌朗诵比赛获得第一名,奖了一本中华诗词方面的书,闲余时就模仿书上写些诗词自乐。出来工作后,她也偶尔写些诗词,为了提高诗词创作水平,她也去上了陈一峰先生的诗词培训班,在班上认识了余怀安。

陈一峰先生的课程很有趣,让余怀安、朱艳华至今记忆犹新。例如,陈一峰先生讲一个穷人,做了一件新衣,没钱买棉,就在衣袖口缝了一些羽毛,别人就说:哗,这是你的羽绒服吗? 他高兴地说:就(袖)係。粤语里,“就”和“袖”是偕音,诗韵也是音相近。还有,陈一峰先生推崇采风写诗,余怀安第一首诗词的创作,就是和培训班的同学重阳节登杜阮叱石山后所写,自此他明白了诗意的抒写由感而发,那种感觉是酣畅的、痛快的。

婚后,余怀安和朱艳华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两人也被本地文艺界誉为“神雕侠侣”,两人以诗词互相勉励,走过人生的不同阶段,一路相伴,感情历久弥坚,近年来诗词创作也迎来了井喷期,余怀安至今已创作了近300首诗词,多次获得市级诗词创作大赛一等奖。而朱艳华则爱写格律诗,不少作品曾在《世界汉诗》《海外通讯》《五邑乡情》等杂志发表。

诗词创作与特色农产品相融合

朱艳华还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

那就是杜阮凉瓜外婆茶

第三代传承人。

2019年,杜阮凉瓜外婆茶被蓬江区政府列入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承人,为了发扬“非遗”文化和当地特色农业,朱艳华在余怀安的支持下,研发出凉瓜普洱、凉瓜陈皮、凉瓜枸杞、凉瓜生姜等多种“新配方”的杜阮凉瓜外婆茶。“之所以叫外婆茶,是因为自己继承了外婆当年的手艺,也是怀念小时候外婆所做凉瓜茶的味道。”朱艳华说。

与大多数“非遗”创业者一样,朱艳华也碰到了市场销售难题。所幸的是,“非遗”是地方的文化瑰宝,在传承和创新的路上,朱艳华并不是孤军作战,不仅镇政府为他们在上巷村提供展示场地,蓬江区诗词界人士也是全力支持,纷纷创作与凉瓜、凉瓜茶有关的诗词,为杜阮凉瓜茶增添文化底蕴,打响凉瓜茶品牌。

为了进一步推广凉瓜茶,余怀安、朱艳华还创作了大量相关题材的诗词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在折扇上以诗、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深受游客喜爱。如朱艳华所写的“秀水灵山育彩花,雷公凿绿玉蟾瓜。若非一悉凉侵骨,哪得佳肴又泡茶”等诗句,就很好地描绘了凉瓜的可爱、美味,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

作为“农家诗屋”的主人,余怀安、朱艳华夫妇十分乐意为诗词爱好者提供创作、交流的平台,热情地招待每一位到访的诗词爱好者,并不定期组织举办诗词创作交流活动。每年夏天,上巷的凤眼果挂满枝头,凉瓜正是收获的季节,不少诗词爱好者前来采风,“农家诗屋”是他们的一个驿站。这里轻松的创作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诗词爱好者,“农家诗屋”内的诗词文创作品也逐渐多了起来,一些本土诗人也乐意到这里来品茶论诗,诗屋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为杜阮镇诗词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