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上的事,有着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偶然性。如果没有去憨仲老师乡下闲云轩的走访,如果没有到周村蒲松龄书馆的朝拜,如果没有西铺毕氏后人毕迎春的盛情,就不会有接下来的青云寺寻访,也不会感知到这座深山古寺的厚重底蕴。

寻访途中,陪同我们前来的当地知名作家陈庆连道兄曾多次来过青云寺,对其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可谓了如指掌。他如数家珍地告诉大家:这座古寺地处北盘山与九纹山深谷中,是原淄川县八大寺之一,又被列入淄川二十四景之首。其地四山环合,景色秀丽。是当年蒲松龄在西铺毕家教学时的必经之路,也是文人雅士经常聚会的好去处。因此,这里不仅仅与柳泉居士有着不解之缘,也留下了诸多文人佳话。

一路上,我从对地域文化熟稔于心的庆连兄口中得知:青云寺在《淄川县志》上曾记载说:“(僧)圆明,于西南山中创建青云寺者也。寺初名上泉庵,正统中,僧人净明结茅于此,舍身以为浮图,开山为田,自耕而食,有徒曰道通,再传曰德山,皆苦身修行,垦田渐广。三传至圆明,于正德六年出家,不数年遂成大刹,又于中建精舍数间,招名流读书其内,百余年来,文人墨士碑版题咏之盛,一时称最,至今述邑中名胜, 青云寺景色称首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志书所载可知,该寺已有550多年的历史。自圆明更名青云寺,沿用至今。历代曾重修多次,现有祖师殿、天王殿、关帝庙、观音殿、地藏王殿、碧霞元君行宫、钟鼓楼等殿堂4个院落,是一处融佛、道为一体的寺庙。盛极时,这里有庙田100多亩,僧侣、道士30余人。

初冬时节,漫山遍野的葱翠绿装已经脱掉,一地落叶覆盖在“青云寺”的标志碑上。无遮无掩的青云寺建筑群,就那么裸露地呈现在朝阳山坡之上。过山门拾级而上,山风吹拂枯叶的“簌簌”声,俨然是当年蒲松龄《重游青云寺》的旧影重放:“深山春日客重来,尘世衣冠动鸟猜。过岭尚愁僧舍远,入林方见寺门开。花无觅处香盈谷,树不知名翠作堆。景物依然人半异,一回登眺一徘徊。”虽然说季节差异景色不同,其心境却是殊途同归的。

置身于青云寺中,仰头看去,但见寺院掩映在苍松翠柏丛中,恬静安逸,古朴典雅,完全是一幅景色优美的山水画卷。虽然有香火袅袅,梵音声声,诺大的庙宇除了我们一行,再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穿行在古色古香的殿堂感知着释道文化弥漫身心的同时,最大的关注点还是放在了寻找蒲松龄、唐梦赉、李希梅、张笃庆等文人骚客的身影上。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青云寺之所以历经数百年名声不衰,不仅它的规模在鲁中地区相对较为宏大,更重要的是在明未清初,它云集了淄川境内的文化名人在此潜心治学、研讨诗文。它还见证了一代文豪蒲松龄、唐梦贲、邱行素等在此留下的秉烛苦学印痕。当出自蒲翁之手的《青云寺重修二殿碑记》,站立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心灵的的确确被震撼了。回味着“青云寺,淄之奥区也。萦青缭白,幽入仙源;天小云深,画成方幅。蜡屐芒蹻之侣;常携茶灶而来,担簦负籍之人,辄泱毡车而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此之谓矣......”的碑文,深深感到这里不但是一处名胜古迹,它还是鲁中地区一块令人仰视的文化高地。

院内600岁的苍松、翠柏、银杏 、流苏,印证着青云寺的历史久远。九纹呈彩、四盘据胜、月山照晚、途井涵春、龙台荐霭、龟林毓秀、辋谷响应、屏壁舒卷、鸽崖绕回、鹰峰崚嶒的古寺十景,使得此处闻名遐迩,誉满天下。踏着满地落叶,感知着一方胜景,寻觅着历史遗存。令人惊诧不已的“洞中洞”、“井中井”、“庙中庙”,这些天下奇观着实让人感叹不已。 我看到:东別院映壁墙后的峭壁上,有一石洞,约有一人多高,洞中还套有一洞,“洞中洞”名不虚传;正殿之南殿,一佛像立于门前。与其他佛像不同的是,外面另罩有一非常精致木制小庙,“庙中庙”名副其实;位于当年通往济南要道的西别院水井,曾被人称为途中井。从井口往下看,有十几米深的样子,在井壁下端一悬崖下另有一个井口。形成路人取水在下,僧人取水在上的奇妙景观,一井两用妙不可言,“井中井”当之无愧。此三景,虽遭“文革浩劫”,却在庙宇被拆、碑林被砸的厄运中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感怀着这些名胜古迹,我深信:它们都曾经亲眼目睹过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风采、内阁大学士首辅大臣张国相的尊容、山左著名诗人张笃庆的气度、翰林院庶吉士唐梦赉的仪表,以及邱行素、李希梅、沈燕及等淄川名士的风韵,还有那个喜欢文人雅士的寺庙主持圆海和尚的慈眉善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说流淌不息的历史长河,将这些精彩片段一并带进了遥远的深处。我还是能够从他们留下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青云寺昔日的辉煌与鼎盛。也体味到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此借宿秉烛苦读,谈诗会友的意气风发,以及为《鬼狐传》创作撷取了诸多素材的经历。据说,被收入《聊斋志异》的《泥鬼》《雹神》等篇舍,就是他在此构思形成的。徘徊于青云寺的角角落落,不经意间就会触摸到发生于此的历史碎片。这是蒲松龄返回塾馆的途中,忽而记起了挚友李希梅曾言称寄身青云寺参禅悟道之事。由是,他停步于寺院门前,吟唱起《青云寺访李希梅》的七言律诗以抒胸怀。依任“诸锋委折碧层层,春日林泉物色增。山静桃花幽入骨,谷深溪柳淡如僧......”的诗韵空谷回声。

瑟瑟寒风里,我们一行既没有先贤的才气,也没有他们的雅兴,纵然泉井触手可及,我们也有欲借灵泉煮茶品茗、启发灵感的念想,无奈天寒地冷一派肃杀,除了感怀叹息还会有什么呢?看来,若想真正领略“途井涵春”的美意,只能等待明年东风的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