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的寒假活动①“博物自然《给东方蝾螈造窝》”的主角——7只可可爱爱的东方蝾螈,正式入驻伊登!

1234567,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天,正当我们紧锣密鼓的准备活动的时候,一大早,张校长就在我们的微信群大喊:“办公室里7只蝾螈,爬出去了3条,大家走路的时候注意脚下......”

什么?我们的蝾螈出逃了?就一晚上时间?办公室门明明关了...三小只跑到哪里去了?它们还好吗?......

好消息是,在两位小侦探的帮助下,我们成功找到了两只。“幸好,都还活着”。

不过,截至2022年1月30日18点56分36秒,最后一只出逃的蝾螈,还未找到,至今还是生死未卜......

于是,7缺1的《给东方蝾螈造窝》的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开始,主角登场

围观+1

围观+11

围观+111111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活动导师——博物自然李老师,被小同学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包围,私学中庭的现场直接水泄不通......好吧,我承认说的有点夸张了。

但是,大家此起彼伏的惊讶和呐喊声,我是真的有点担心咱们的蝾螈小可爱会不会吓到“当场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东方蝾螈出逃记......

老师,它是娃娃鱼吗?

老师,它吃什么呀、它能长多大?

老师,它有心脏吗?它是怎么呼吸的呀?

老师,它容易死吗?它能活多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方蝾螈(学名:Cynops orientalis)是蝾螈科、蝾螈属有尾两栖动物。又名“中国火龙”,原产地为中国东部与南部各省份。

它的皮肤较黑而光滑,腹部为红色,并带有黑色斑点。皮下有剧毒,名为河豚毒素,一毫克可导致一个成年人死亡。但我们不用担心碰它的之后中毒,因为它的毒素在皮下,一般不会释放出来。

在外观上,雄蝾螈约66毫米,雌蝾螈约为80毫米。头部扁平,头长大于头宽。皮肤较光滑,背面满布细小痣粒及细沟纹,有弱的脊棱。腹面朱红色,有分散黑斑。

它们主要生活在海拔30-1000米的山区,常栖息于水草繁多的泥地沼泽、净水塘、泉水潭、稻田以及附近的水沟中。繁殖期为3-7月,5月为繁殖高峰期。温度8-32度均可生存,不喜欢晒太阳。

蝾螈在水中会以蚊子幼虫为食,也会吃蚯蚓,红虫等。但最好不要喂食猪肉牛肉等,因为哺乳动物蛋白质他们不易消化。

至于蝾螈和娃娃鱼,其实它们是两种生物。

中国大鲵也就是娃娃鱼因其叫声像婴儿的啼哭而得名,但也有争议,因为中国大鲵是没有声带的,它所发出的声音可能是实物吞咽或者从水下吐泡泡所发出的。

中国大鲵和蝾螈一样也是两栖动物,并且它还是目前两栖动物当中体型最大的。中国大鲵又被称为活化石,又叫子遗生物,它最早的化石出土于我国的内蒙古,距今1.65 亿年,是我国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经科普,脑洞提问

随着李老师科普的逐渐推进,小同学们的各种提问,画风也变得越来越奇怪,甚至一度是已经到了

“让人类震惊”

“让蝾螈石化”

“让角蛙颤抖”

“让花枝鼠头秃”的程度!

老师,如果把它的喉咙戳破会怎样?

老师,如果把它劈成两半它还能活吗?

它尾巴弄断了会死吗?

老师,它可以吃吗?

煮熟了能吃吗?可以炸着吃吗?

老师,它会吃人吗?

东方蝾螈出逃记......

蝾螈(倒吸一口冷气):“可怕的人类幼崽,我要爬出笼子,然后逃离地球......”

蝾螈造窝活动告一段落后,我们的小同学们还在私学领养起了“萌萌”的小花枝鼠

当然,私学宠物一哥“花木兰”,也逃不过被小同学撸的命运。

不对!现在应该叫它“花木木木兰”,因为它已经被我们张校长还有爱他的小同学们,投喂的圆滚滚肥嘟嘟的了~

博学广识,用科学家的眼光看世界。

今天,寒假活动①——博物自然《给东方蝾螈造窝》第一场圆满结束,错过的同学,可以参加明天中午12:00的第二场哦!

天文地理·大象蚂蚁

给大家透露一个小秘密“我们校区的生物缸已经在陆续布置,不久后应该就会投放!”

同学们以后在私学,可能除了见到角蛙和蝾螈,还会见到守宫,蜥蜴......等更多意想不到的小动物!能接收到更多想象不到的惊喜和“惊吓”。

就像我们张校长的涂鸦一样,我们希望大家在私学,可以释放天性,一起见识、触摸、感受自然万物的神奇,治愈疲惫,快乐的做一只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和乐趣,奇奇怪怪但又可可爱爱的“小怪兽”。

END

最新校内活动

及更多让你有兴趣了解的内容

欢迎向我们咨询

我们非常乐于和您探讨~

在伊登,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这探索成长的旅程,我们陪你同行。

欢迎关注我们公众号,最新资讯一键知晓

一键点亮再看

明天中午12点,博物自然

【蝾螈造窝】第二场

私学前厅,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