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Idyll)。

听起来就是宁静恬淡,自然美好的象征。

中国公认的田园诗鼻祖自然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开启的田园诗传统,成为中国古代文人隐逸不出或从官场退居山林时寄托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的田园诗传统,则始于希腊化时代的西西里诗人忒奥克里托斯(Theocritus)。他的29首传世诗作,描绘了西西里美好的田园风光与乡村生活。静谧、浪漫、与世无争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也成为后世众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精神向往。

忒奥克里托斯田园诗插画
图片来源:Wikipedia

狂想曲(Rhapsody)。

这是一种题裁自由灵活,情感奔放外露的音乐形式。

你大概从《蓝色狂想曲》《克罗地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等著名乐曲中听过这个词,却未必清楚它的来源。

狂想曲一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吟诵史诗的传统,意为「把歌曲缝在一起」。当时的史诗表演者,会在各地朗诵包括荷马史诗和其他神话、诗歌、故事、笑话等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演。

虽然总体框架都是宣扬道德或荣誉等基本主题,但表演者会根据特定地点听众的喜好来改变朗诵的具体内容,因此他们被称为rhapsōidos,意为「缝制诗句的歌手」。

因此,狂想曲继承了这种随想、即兴和自由的特征,通常没有固定的形式结构,音乐充满张力,往往也带有史诗的宏大感与英雄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园诗与狂想曲,似乎是一对反义词。前者平静恬淡,表达通透内敛的隐逸情操;后者激昂慷慨,抒发英雄气概与民族特色。

当一本书名为《田园诗与狂想曲》,你能猜到这本书写了什么吗?

你或许不会想到,这本书分析了中国「前近代社会」(即通常所说的封建社会)的特征与构成这一社会的主体——农民在人格、心态、文化等方面的特性,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参考方向。

那么,这样一本专业的历史分析著作,究竟与「田园诗」和「狂想曲」有何关联呢?

其实,这本书追求的是一个从田园诗到狂想曲的过程。田园诗虽美,却无法承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变革的历史进程。

在欧洲,中世纪的田园诗无法抵挡市民文化摧枯拉朽的冲击。取而代之的,是19世纪那些「充满蓬勃向上精神、召唤着民族觉醒的史诗性乐曲」,一首首狂想曲如号角般,激励着人们投入现代化,跟随历史的车轮前进。

在中国也是一样。与其沉耽于过去的辉煌与怀旧的伤感,不如让农民「从田园诗式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以发达的自由个性谱写出中国现代化的狂想曲」。

走访各地获得大量档案资料,在人文学科中引入计量研究,以及对「前近代社会」及其转型的系统性思考,这体现了秦晖老师与金雁老师的学术水平和思维视角。

而《田园诗与狂想曲》这样一个充满诗意又贴合主题的名字,则反映了这对伉俪的广泛涉猎与浪漫情怀。

有读者看过这本书后,给出了如斯评价:「如果你只选择一本书读懂真实的中国,这是唯一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