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水

大学生该“断奶”这个话题最近引起热议,大学生该不该“断奶”,怎么“断奶”,这显然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值得深入思考。
近日“网红教授“郑强在一档节目中称:大学生该“断奶”了,开学的时候,六个家长送一个孩子都有。郑强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其
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人称“强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确实存在很多过分依赖父母的现象,让孩子的行李自己拿很简单,但这不是根本。所谓“断奶”也不是一句话的事,没教过的东西怎么可能迈进大学门槛就一下子学会了呢?
第一,“断奶”,先要停止“灌奶”。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乃至娘胎里开始,家长就进行填鸭式教育,给灌输各种知识,上了小学就各种刷题。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管,也不让管,培养目标就是“应试机器”。而素质教育被片面理解成体艺特长,光顾着让孩子上各种特色培训班,基本的道德教育,正确的三观培养,反而被疏忽了。孩子们被剥夺了成长的机会,一上大学就让“断奶”,断得了吗?
2
第二,“断奶”,要停供“变质奶”。现在很多大学,变成了高中的延续,考研考公考证压倒一切。这些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连年上涨,上个月教育部公布2022年考研人数突破400万,达到了惊人的457万,比去年多了80万,而录取率估计只有三分之一。还有很多人失利后继续尝试“二战考研”“三战考研”。

根据某机构对考研意愿的调查,就业压力是大学生选择考研的最主要因素。
去年11月召开的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公布,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大学毕业生已经跨越千万门槛,而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效益也受到冲击, 岗位竞争激烈,促使更多大学生选择考研提高学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大学生并不是像外界误解的那样轻松休闲,而是整天“忙、茫、盲”。课业繁忙,又要参加很多活动,还有的努力考各种能考的证。忙碌之后是茫然,可能参加的活动,考的证并不能帮助自己在求学和就业上取得优势。茫然之后是盲目,世界变化太快,选择专业时候的就业形势四年之后可能大变,更何况大学里的很多专业课程设置落后,脱离社会现实,知识更新速度远远不够。
学生们被考试包围,被焦虑折磨,又何谈成长和创新呢?
3
第三,“断奶”
,要警惕“有毒奶”。这些年,学生会闹剧一幕又一幕,什么“查寝”“俯卧撑”“学长也是你叫的”……个别学生干部的异化让人瞠目结舌。是谁把权力下放的?是谁当了甩手掌柜?高校里某些行政人员,让权力变成了“有毒奶”,坑害了学生。
还有部分教授严重压榨研究生博士生,把学生当成廉价工具,这都是病,得治。
4
第四,我们的大学教育连基础的“通识教育”都没有做好。大学生涉盗抢、暴力伤害和网络诈骗的刑事案件不时可见报端。涉案学生多数法律意识淡薄,对合法与违法间的边界不清晰,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不明确,总是抱有侥幸心理,殊不知已经触犯了法律。
“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多关注新闻事件,多了解法律常识,不仅能知法守法,还能提高防范意识,遇到问题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我们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也要随时代变化而改变,脱离照本宣科,避免假大空的口号式宣传。
不过,也要看到,谁愿意逼自己孩子刷题,谁愿意拼命考研,还不是内卷导致的吗?根本上还是资源分配不均衡,上升通道变窄,阶层固化加剧。而如何改变这种情况,那就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了。

本文由”青萍见闻“发布,2022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