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红军大学,成立于1936年6月1日,到了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校址也从保安迁到了延安。

抗大作为当时延安的最高学府,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尤其是通过各地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进入延安的有志青年,有很多都被安排进入抗大,成长为合格的革命者。

据统计,抗大从开办到1945年8月结束,共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级干部,极大地壮大了我党我军的干部队伍,因此,抗大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堪比黄埔军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大的首任校长是林彪,副校长是刘伯承,但林彪1938年3月就受了伤,去了苏联治疗,刘伯承也在前线带兵打仗,因此,抗大的工作实际上是由抗大教育长罗瑞卿主持的。

直到1943年,抗大终于迎来了第二任校长:徐向前。

1943年春天的一天,陕甘宁晋绥联军副司令兼参谋长徐向前正在一个部队搞调研,接到了贺龙发来的电报,要他速速返回兴县司令部驻地,有急事。

徐向前不敢耽搁,第一时间回到了兴县。贺龙告诉他说,毛主席要找他谈话,让他尽快赶到延安去见毛主席。

徐向前赶到延安后,放下行李,第一时间就去了毛主席的住处。

毛主席见到徐向前后,跟他了解了一下当前部队的情况,然后话锋一转,问他最近有什么打算,工作上有没有别的考虑。

徐向前不知道毛主席为什么突然要问这个,也没有多想,就对毛主席说,自己还是想到前线去打仗。

毛主席听后笑了,对他说:“以后要打的仗多着呢,现在要养精蓄锐,以利再战啊。”

徐向前听后,点了点头,但还是不明白毛主席是什么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毛主席开门见山地说:“中央考虑让你当军政大学的校长,怎么样?”

徐向前一听,当场愣住了,自己从来没有办过学校,没有经验,也没有心理准备,怎么能当抗大校长呢?

徐向前向毛主席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并表达了强烈的意愿,说自己不适合当校长,还是到前线打仗更合适。

毛主席听后,抽了一支烟,又对徐向前说:“我觉得你非常合适,林彪是黄埔四期生,他都能办好,何况你这个黄埔一期生呢?再说,中央已经决定了,由你来当。李井泉当政委,和你搭班子。”

既然中央已经定了,徐向前也只好服从命令,就对毛主席说:“那我试一下,如果中央认为我不合适,或是工作中确实抓不起来,请再考虑换人。”

毛主席听后,又笑了,说:“我相信你完全可以胜任,放心大胆地去干吧!”

徐向前之前一直在前线带兵打仗,现在让他去管理军校,一开始确实有点不适应,但是,徐向前作为我军一位非常优秀的指挥员,他的能力和素质还是不容置疑的,不然毛主席也不会点他当抗大校长。

事实证明,毛主席没有看错人,徐向前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抗日军政大学在他的任上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分校的建设速度,还是人员规模,都实现了快速增长。

在这期间,还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体现了徐向前不同凡响的管理方法,或者说是他的领导艺术。

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中,有许多都是从前线回来接受培训的,比如陈赓、许世友、杨勇等人,这可都是我军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如何去管理这些人,可不是一般的办法就能起作用的。

但是,对于徐向前来说,他就有特殊的办法。

那个时候,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抗大经常组织文艺演出,为了维持秩序,所有学员一律买票才能进剧场。可是,偏偏有些学员嫌麻烦,不买票,还有些人是去晚了没买到,因此,这些人就硬往里进,门卫知道他们的身份,也都不敢拦。

就这样,一来二去,大家就都不买票了,里面的座位顺序也都很混乱。

这天,许世友、王建安等人没有买到票,想要进场,可他们刚走到剧场门口,就发现徐向前正坐在那里。

许世友、王建安当年都是红四方面军的人,徐向前可是他们的老领导,就是借他们个胆子,他们也不敢硬闯,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的几天,徐向前每天都坐在剧场门口,帮着门卫检票,从此,大家再也不敢不买票进剧场了。

这就是徐向前独特的管理方式,既没有发脾气,也不采取惩罚措施,只是每天坐在那里,就让大家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再也不敢犯了。

正如徐向前元帅后来送给孩子们的座右铭:“言之贵在于行,行之贵在于果,大小事皆然。”

(参考资料:《徐向前传》《十大元帅轶事》《抗大亲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