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3日下午,华为2021年度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除手机新品、智能眼镜以及智能手表问,余承东宣布推出了新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AITO,随后发布了首款AITO新车问界M5。余承东强调,问界M5的定义和设计都是由华为消费者BU完成,汽车中华为的元素进一步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布赛力斯SF5后,有华为高管称,只有广汽、北汽、长安三个合作伙伴,使用了华为的全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才购资格使用"HI"(Huawei Inside),华为高调推出的赛力斯SF5不在此列。

一年来,赛力斯SF5 的销售远不及预期。纵观过去一年该车的表现,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究竟谁为赛力斯SF5负责?具体说,(1)质量由谁负责?(2)销售由谁负责?(3)售后由谁负责?(4)销量预测由谁负责?四个问题,好像只有(2)比较明确,华为负责销售。生产由品牌方金康赛力斯负责,但质量就难说了,随之而来的售后也不确定,涉及到生产批量规划的”销售预测“更是无从谈起,金康赛力斯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制造车间的位置,你有订单,我就制造,几个月后交付,没订单,我就等着。看似看板制造,但生产有周期,物料也不顺畅,随便哪个环节卡壳,速度也快不起来。

华为车BU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在问界M5上,华为全线扩张了权力,需求定义和设计由华为的团队完成,销售和售后由华为的渠道完成,全新品牌,没有了赛力斯痕迹,华为也将在营销推广上投入更多资源。

从流程分析的角度看,调整后,华为几乎负责了问界M5除了”造车“之外的所有环节,要真正为销量负责。 这又有什么可能的问题呢?

1、设计能否被市场接受。华为按“带轮的大手机”设计了问界M5,多年的”摸爬滚打“,华为成为了手机设计专家,但你很难说,华为也成了电动汽车设计专家,汽车设计遇到的很多问题,是手机不需要的。华为能否也成为这些方面的专家。老华为的“技术专家”,能否转型为“汽车设计专家”?这并不容易做到。举一个手机的例子。第一代折叠屏手机,由于内翻屏幕问题,三星被迫全部收回,而华为的外翻设计并没有延伸到第二代产品上,转而采用了内翻的折叠屏。

2、生产进度如何协调?赛力斯能否保质保量完成来自华为的问界M5订单,这并不容易回答。生产线上,如何处理好与该厂生产的其他车之间的排产协调?供应链能否保证零部件不断档?如果华为制定了较高的销售目标,供应链保证稳定供货并不容易。

3、制造问题如何解决?手机制造流程短,工艺简单,批量大,交给第三方代工并不难。而汽车正好相反,流程长,工艺复杂多变,批量小,在制造过程中(尤其是最初的小批量制造时)会出现更种问题,这需要双方协调解决。

4、销售上如何得到潜在客户认可?赛力斯SF5已经“透支”消费者对华为的信任,问界M5如何再次赢得潜在客户的认可?

5、在促销上,华为要投入多少资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远较手机复杂,华为如何在众多传统汽车和新能源车中形成独特的品味,吸引到足够量的用户(这里很佩服那些订购贾跃亭的乐视概念车的人)?华为把汽车摆到了手机专卖店,但手机购买群体和汽车购买群体并不一致,客户的购买习惯也不同,手机冲动购买多,而汽车购买要理智得多,华为如何在专卖店的地址、摆放上同时赢得不同购买需求客户?

这并不容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