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黑山北烽燧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银璐报道)通过历时两年的考古调查,哈密市新发现烽燧遗址44座,加上之前确定的62座,总数达到106座,成为目前新疆长城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烽燧也称烽火台、烟墩等,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建筑,也是长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密市的长城资源在历史上曾为保障丝绸之路交通畅达、维护国家统一和西域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哈密市对长城资源的普查始于2007年,当时发现62座烽燧。为摸清家底,加大保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市文旅局(文博院)于2020年至2021年在哈密市全境开展调查、测年、研究工作,最终在哈密市伊州区发现烽燧14座,伊吾县发现烽燧3座,巴里坤发现烽燧27座。

岔哈泉烽燧

通过调查,对哈密唐、清长城资源建筑结构、形制、建筑方法和布局都有了进一步认识。

“新发现的44座烽燧,分属唐代和清代。它们是历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密市文博院院长艾合买提·牙合甫说,自汉代至明清,哈密这一带的交通线路变化不大,所以烽燧常存在沿用、借用、重修的迹象,还有建筑工艺的承袭。

以边关墩烽燧为例,它的中部本体建于唐代,在清代维修加固,呈现内唐外清的格局。“这种情况给我们确定哈密长城资源的年代信息造成干扰,于是就要依靠碳十四测年的科技手段支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永强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瞭墩烽燧

在这些烽燧遗址中发现的遗物较少,唐代烽燧少见遗物,主要为陶片,采集到伊吾军文书一件;清代烽燧附近采集有青花瓷器、铁器和铜钱。

2006年,国家文物局启动“长城保护工程”,力求摸清长城资源的家底,全面准确掌握历代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年代、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

新疆现有长城资源212处(据2021年6月统计数据),针对它们的发掘、研究、保护,为进一步探讨古代丝绸之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