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业务做得越多,利润却赚得越少,比亚迪的2021年,可谓喜忧参半。

2021年堪称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元年“,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298.9万辆,同比大涨169.1%。进入行业前十的新能源车企同比涨幅均超100%。销量过10万的车企数量达到6家,而在2020年只有5家。其中独占整车制造和动力电池制造的比亚迪拔得鳌头,全年销量58万辆,蝉联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冠军。然而,比亚迪2021年的财报数据却并不好看。

在已出炉的财报中,比亚迪在2021年第二、三季度总营收分别同比增长了50.22%和38.25%,但净利润却同比大幅缩减了24.03%和32.75%。为何业绩上来了,赚得却少了呢?这得从“锂矿荒”说起。

一、“工业味精”大涨,电池厂先受不了

近两年,汽车行业上游产业链总是出问题。2020年开始的“芯片荒”还没熬过去,2022年又迎来了“锂矿荒”。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初,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还保持在7.2万元/吨,随后几个月时间里,几乎是坐着火箭往上涨。到了今年1月份,碳酸锂价格已经涨超33万元/吨的历史高位,一年涨幅超过3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前几天碳酸锂价格曾经历短暂跳水,但各大车厂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澳洲锂矿公司Allkem Ltd就发表预测:2022年碳酸锂价格还要再涨80%。很多业内人士也表示,本轮锂矿相关原材料的涨价可能将持续到2023年末。那么,随着锂价的翻倍上涨,新能源汽车是否也会越来越贵呢?

锂元素在工业应用领域,有两个非常亮眼的名号——“工业味精”、“高能金属”。所谓“工业味精”,指的是锂元素虽然用量不多,但应用广泛。独特的同位素构成和较高的金属活性,使锂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火箭燃料、玻璃陶瓷、智能手机等产品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中。

而“高能金属”,指的是锂金属卓越的锂氚反应能力。理论状况下,以锂转氚为运作方式的原子电池组,可以连续稳定工作20年之久而无需充电,被视为终结碳排放问题的两大未来方向之一,另一个是日本丰田汽车主打的氢燃料电池路线。

在新能源汽车爆发之前,锂元素的应用范围虽广,但在各种工业配方中主要发挥“调配剂”的作用,用量非常有限。不过在2016年之后,随着各国陆续推出“碳中和”、“节能减排”等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已是大势所趋,而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锂矿开采规模开始直线上升。

2016年之前,每年3~4万吨的锂资源开发规模,已经足够全球工业体系的使用所需。而2017年的锂资源产量,直接跳过4万、5万两大关口,达到6.9万吨,此后涨势仍未停歇,一直持续到如今。但锂资源开采得很猛,却敌不过下游市场需求的骤增。

二、碳酸锂价格飙升,国内车厂雪上加霜

据西班牙矿业巨头力拓集团估算,到2030年,全球电动车制造商每年将需要300万吨锂产品,而当前已投产和正在规划的产能,总共只有100万吨上下。

原材料的限制,如套索一样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育的体格牢牢禁锢。率先感受到严重束缚的,就是各大电池制造商。据天风证券研究,过去一年来,锂采购价格的上涨,导致电池厂商的产品制造成本,上升了20%到25%。

以软包电池龙头企业孚能科技为例,2021年前三季度,孚能科技总营收达到19.65亿元,同比增长252.14%,销量虽然涨势喜人,但亏损状况同样不容乐观。2020年孚能净利润亏损了3.3亿元,而2021年前三季度,已经超过了上一年的亏损总额,达到4.2亿元。

说到自己为什么不挣钱,孚能科技给出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原材料涨得太猛了,没钱赚。”上游电池厂不赚钱,作为电池买家的各大新能源汽车公司,日子也注定不会好过。

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成本主要集中在“三电”上,即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构成了总成本的60%以上,而电池的成本在“三电”中占据70%以上的比重。可以说,整部电动车最值钱的部位,就是电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目前下游车企电池的采购价格只上涨了10%-20%,为何孚能科技等公司不将增加的成本全部传导至下游车企呢?

1、考虑到长期合作关系和合同的约束,在既有的采购量和采购期限内,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2、一些下游车企会对上游电池厂进行成本补偿,或者牺牲自身利润让利客户,避免汽车价格的大幅提升,比亚迪就是这类代表。

3、电池厂自身对价格的预判,通过套期保值等手段,也会对冲掉一部分成本上涨的压力。

不过,随着国家对新能源车企的补贴越来越少,国内电池厂商、汽车厂商都将面临“自力更生”的局面。以孚能、国轩为代表的国内电池厂商,应对锂材涨价、补贴退坡的方法就一个:调整性价比。再具体一点,要么电池价格上升,要么不变价格,但下调性能。

三、锂价长期走高,对国内新能源汽车格局的影响

一直以来,国产新能源车企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准确地讲,全球电动车厂商,除特斯拉之外,财务数据普遍都很难看。大多数国内电动车厂,都是一路“饿”着肚子坚持到了今天,在国家补贴政策的保障下,勉强度日。

根据特斯拉2021年发布的财报,前三季度营收达361亿美元,就为特斯拉带来了高达33亿美元的净利润。毛利率更是达到8.4%。反观国内厂商,2021年比亚迪销售方面再创佳绩,全系车型总销量达到73万辆,同比增长了75.4%,但净利率却仅有2.2%。不管怎么说,比亚迪仍是赚了钱的。但其他车企就不同了。

如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无一不是处于净亏损状态,其中仅小鹏2021年前三个季度亏损额就达到了19.81亿元。可以预见,在锂材电池涨价的行业背景下,国内车企的冬天或将更加寒冷。

随着上游原材料成本的提升,以往以薄利多销为营销思路的车企,将越来越没有施展空间,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将肉眼可见的速度优胜劣汰。像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样的老玩家,由于已经积攒了一定的市场好感度,边涨价、边提升设计制造水平,还能勉力支撑。而像牛创、小康、华为这种火急火燎新入坑的玩家,以及奇瑞、蓝谷、威马这样的新能源垫底企业,生存压力将越来越大。

四、结语

客观地看,本轮的锂资源大涨价,在加剧新能源产业发展困境的同时,或许也为原材料供应问题的缓解,埋下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伏笔。

可以预见,随着低端车企的逐渐出局,由此节省下来的锂资源,同时也会缓解原材料供应的紧张形势,进而进一步优化碳酸锂等锂资源的市场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