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如何防范血标本采集错误?

检验科又打电话来了,有个凝血五项的血标本因为血量过多造成凝血。后面一查,发是新来的护士晓云的问题。而类似的问题她本月已经发生2次了。我们在与晓云沟通后,她表示知道错了,会加紧学习的。

其实,血标本采集错误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一些老护士也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比如采血管不对,造成溶血等等。血液检查结果对于医生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对患者诊疗的一个重要依据,而采血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护士在采集血液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些环节,才能保证标本的检验质量。

溶血

这是临床很常见的一个血标本异常原因。血标本溶血会导致检验结果异常,比如钾离子升高,一些酶类的测定结果偏高。

标本溶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采血步骤不规范、技术不熟练;止血带捆扎时间过长使瘀血过多;反复皮下穿刺造成血肿;血液注入试管过快产生气泡或抗凝血混匀时用力过大;运送过程发生剧烈震荡;碘伏未干就穿刺等。张小洁等研究发现,采血后没有马上均匀摇动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也是引起检验结果不正确的一个原因。

防范措施:

1.采集血标本时争取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皮肤消毒后待消毒液干燥后再行穿刺,并倾斜双向采血针采血管侧针头,使其靠近采血管侧壁,血液沿管壁缓缓流下,避免红细胞直接撞击造成破裂引起溶血。

2.采集完毕后应立即将抗凝管上下轻轻转动6-7次,最好是两掌中来回滚动,使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合。

3.血标本在在保存或运输血液标本时,避免振动、日光直射或置于高温及低温环境中,在采集后,血液标本需尽早送检。

凝血

血液凝固不是由于凝血管使用错误,而是由于护士抽血后未将抗凝剂和血液混合均一,导致了血液的凝固,比如护士对检测项目不了解或采血技术不熟练导致出现采血量过多或过少;有时一次检查项目较多,血液分配不均;真空管负压过强或过小,导致血量不易控制。

血标本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验结果,如血量过多,抗凝剂相对不足,标本中可能出现微凝血块;血量过少,抗凝剂相对过剩,APTT试验结果会显著延长。

防范措施:

1.根据不同试管要求采集合适的血量,采血时注意平视采血瓶上的刻度。

2.对于血液粘稠度或血脂高,血液容易凝集的病人抽血速度要快,注入试管的速度也要快并立即摇匀。

3.采血完成后试管禁止平放,应竖直置于试管架上。

采血部位

有些护士因为找不到血管,会直接在输液或输血的导管或针头处或在静脉输液侧采血,导致血糖、血钾及血钠等结果异常。尤其是拔掉输液管后直接从针头处抽血影响更大。

防范措施:

1.静脉采血要避开局部水肿、炎症部位或皮肤破损处。

2.采血时尽量避开边输液边采血,一般患者在输液结束1~2h后采血;如果实在避不开时应在未输液一侧的手臂上采血或者从输液部位的远端采血;禁止从输液通道放血。

止血带捆扎不当

止血带的使用会改变静脉压力,从而引起与体位改变类似的检验指标改变。实验证实,止血带压力过大或束缚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可使血液纤溶性增强或加速血小板的激活,易出现检测结果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

止血带压迫时间长短对结果有很大影响,如用止血带1min血浆白蛋白可增加6%,用止血带3min后可使胆红素、胆固醇和部分酶,如转氨酶均会增加5%以上。

防范措施:

采血时可尽量不用止血带束扎血管或在扎带1min内迅速完成穿刺并及时松带,且扎带不能过紧或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

采血管或采血针头选择错误

不同颜色盖子的真空采血管内添加了不同种类和不同剂量的抗凝剂或促凝剂,选择了错误的真空采血管,会使抗凝机制发生错误而浪费血标本。

有学者选用7号和9号针头抽血进行比较后发现,7号针头较9号针头阻力大,取血时间长,必然有更多的红细胞破碎,造成血钾偏高。

防范措施:

1.根据所要检查的项目选择不同的采血管。

2.多管采血时管子的使用顺序是:无抗凝剂的红头管→采集凝血机制的蓝头管→黑头管→紫头管→灰头管→绿头管。

3.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采血针,能选择大号针头尽量不用小针头。

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门诊一般是抽取一定数量的血标本后才送至检验科,而检验科一般是成批血标本进行检验(急诊项目除外),这就造成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影响检验结果。有数据显示,采血后2h血糖监测结果比采血后1h下降7.18%,3h比1h下降16.4%;采血后2h和3h的钾、钠离子结果上升;氯化物结果有所上升。

防范措施:

1.有些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如血气分析、凝血酶原时间等,血气分析的血样还要求在严格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血样抽取、递送和检测。

2.如需放置应在15℃-25℃的室温下为宜,时间不超过4小时。

临床上影响血液标本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较多,护士应掌握采血相关规范,提高采血技术,才能最大限度保证血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疗依据,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张英伟,张亚文.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控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1):1886-1887

[2]严颖.影响真空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非疾病因素[J].当代护士,2003(3):65-66

[3]杨影.血标本采集中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4,21:169-170

[4]胡玉华,郭慧玲.影响门诊真空采血标本质量的室前因素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7,6(1):64-66

本文首发:医学界护理频道

本文作者:清风

责任编辑:袁雪晴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转载需联系授权

- End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