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詹程开 文/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杭州亚运会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杭州静候八方来客,向世界展示这座城市的风采与魅力。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杨云飞看到,在对2021年主要工作和成效的总结里,写着一句话,“扎实推进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筹备工作,场馆建设基本完成。”

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让杨云飞感触很深。“这其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我们通过几次代表视察也都看在眼里,更是通过日常生活感受放在了心里。”

在代表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杨云飞也在现场和大家分享了一段自己的切身感受,言语动情。

杨云飞说,作为一名残疾人,带给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无障碍设施的改善。

“我家门口隔了一条马路,就是运河亚运公园体育馆,这是亚运会乒乓球和曲棍球项目的比赛场馆。只要天气好,包括我们小区在内,周边的很多居民都爱去那儿走一走、健健身。我也坐着电动轮椅去逛游一圈,全程无障碍。看着眼前的场馆,想象着即将到来的亚运会,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杨云飞说,要是放在几年前,这样的热闹是绝对不敢去凑的。

“拄着拐杖吧,走不动。坐着轮椅吧,时不时会出现一级级台阶的拦路虎。能让我们残疾人跟平常人一样体面、自由地享受悠闲美好的生活,这样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在杨云飞看来,喜人的,不仅是场馆的无障碍建设,还体现在城市整体的无障碍环境改善以及各部门各单位的持续努力。

她说,自2020年开始实施杭州市“迎亚(残)运”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目前不仅着手解决了数千个点位的无障碍具体问题,更是着眼于长远。

“比如,杭州地铁集团制定地铁无障碍设施设计规程,卫健部门着手制定医疗无障碍就医导则,西湖西溪景区推出无障碍旅游专线和申报标准化试点项目,残联携手社会组织推出在线远程手语翻译系统。”杨云飞觉得,这每一项举措,都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亚运带来的“红利”。

《政府工作报告》在2022年的重点工作中,用了较大篇幅提出:着力办好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向世界奉献一届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包括要打造一流赛事环境、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对此,杨云飞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杨云飞建议,为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群众提供更多参与亚运、服务亚运的机会。

“杭州是继北京、广州之后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城市,老百姓参与亚运、服务亚运的愿望很强烈。比如,有残疾人作家创作了亚运体育歌曲,残疾人书法家参与亚残运会火炬形象‘桂冠’二字的书写,还有很多残疾人参与志愿者报名。”杨云飞认为,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意义应该不只在于赛场上比赛的那段时间,“更在于筹备过程中百姓的参与,以及赛后为这座城市、为百姓留下些什么。”

杨云飞还建议,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固化亚运红利。

“伴随亚运会、亚残运会筹办工作的推进,城市面貌、城市品位、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希望这样的变化是长效、可持续的。就拿城市无障碍环境的改善来说,在三年行动计划之后,以及后亚运时代,需要更强有力的标准去推动。建议加强无障碍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固化并进一步推进亚运无障碍三年行动计划的成果。”

同时,杨云飞也提出,要加强残疾人体育人才培养。她说,残疾人体育运动与健全人体育运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残疾人运动员都是业余的,没有专业运动员,从事残疾人体育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残疾人体育从业人员多为体育系统退休人员及非体育专业人员,严重制约了我省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希望以亚运会、亚残运会为契机,建立残疾人体育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