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也会出现冲突和摩擦。
在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比如说跟朋友、老同学出现矛盾,我们还可以据理力争;但如果是地位不平等,比如在领导、客户面前,我们常常就只有“挨训”的份。
这个时候,如果不懂得采取一些化解尴尬的措施,不仅会让旁人觉得自己被“当众羞辱”,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和前途。
曾经旁听过一次商业谈判,甲方准备向供货商采购一批大型机械。
在谈判会上,当双方谈到最终价格时,甲方突然向供货商发难,大拍桌子道:
“你们给其他公司的价格那么低,却给我们报了这么高的价,是认为我们人傻钱多吗?没有合作的诚意也就算了,还这么欺负人!”
其实甲方本就打算签订合同的,之所以有这个行为,只是为了把价格压低一些而已。
但供货商听完甲方的这一席话后,一个个面红耳赤、手足无措,竟然全部无话可说——这么一来,甲方也下不来台了。最后,这场谈判只能以失败告终。
类似的情况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当我们被别人“当众羞辱”,或被领导“当众批评”时,不妨试试以下三个方法,巧妙化解尴尬。
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一定要保持高度冷静,不能失态。
上面的案例中的供货商,在这一步上就做得不够好。
国学著作《菜根谭》有云:“遇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就是说,遇到易怒、暴躁的人,要格外当心自己说出口的话。
人在慌乱之下,要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么会慌不择路,急中生智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因此,只有保持冷静,才能迅速反应过来,判断形势、采取合适的决策。
学会“打圆场”
在保持冷静之后,第二步就是要学会“打圆场”。
也就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去淡化矛盾,缓和尴尬又紧张的气氛。
例如前面的案例,供货商完全就可以先打个哈哈,说:“实在不好意思,是我们疏忽了,没有及时向你们解释这其中的缘由。”
《围炉夜话》讲:“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
不管对方听不听得进去,先把自己的态度亮出来,就可以重新营造一个适合谈判、交流的氛围。紧接着,就能采取下一步行动了。
转移注意力
第三步,就是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分散别人的注意力。
还是前面供货商的案例:打完圆场后,供货商就可以说:之所以给其他公司的报价更低,是因为不保修;或者说:此次提供的产品,运用的是更高端的材料和技术。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也就是说,人是非常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也容易在不知不觉间跟随他人的引导。
只要做到这一步,成功转移他人的注意力之后,矛盾和冲突自然就消解掉了。
结束语
《菜根谭》说:“涉世无一段圆活的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人生在世,如果像个木头人一样,不懂得灵活变通,自然会处处碰到阻碍。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情况。一帆风顺的人际交往,人人都能乐在其中;但当矛盾出现时,只有为人处世的高手才能游刃有余。
无论与谁出现矛盾,如果方法和策略运用得当,不仅能避免尴尬,还能获得别人的更多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