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一部停更了107年的连载小说《巾帼英雄》冲上了热搜。

这部小说连载于杂志《敬业》,分别发布于1914年10月和1915年4月的第一、二期,不过后来停更了,从此再无更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巾帼英雄》引起网友们的热议

100多年后,网友们联想到作者今后的人生轨迹对停更的理由做出了补充。他们提出的理由相当高能:

“作者前去拯救中华民族了,小说至此无限期停更”。

“今生已报国,来世再填坑。”

“拖更理由:对不起,读者们,我要去拯救天下去了”。

小说的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但绝非半途而废之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了小说的后半部分,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

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的嗣母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才学出众,有着很好的修养,她对周恩来的思想以及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把周恩来培养成栋梁之才,陈氏在黎明时分就把他叫起来,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等篇章,来培养他的独立思想。

周恩来的嗣母陈氏

年少时期的周恩来,经常与东北工作的伯父周贻赓通信。周贻赓对侄儿的才学和品行非常欣赏,他主动邀请周恩来来自己的身边学习。

1910年初,12岁的周恩来只身一人来到了东北。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地区,当地的老百姓深受其苦。

周恩来下车后,伯父周贻赓指着一片繁华的地方说道:“你千万离那个地方远一点啊?”

年幼的周恩来不明白伯父的意思,他一脸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啊?”

伯父解释道:“那里是外国租界地,不属于当地政府的管辖,如果惹出什么麻烦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说理。”

周恩来好奇地问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伯父周贻赓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哎,中华不振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

在伯父的安排下,周恩来来到了东关模范学校去读书。学校开设了修身、图文、算术、历史等10多门课程,进一步开阔了周恩来的视野。读书期间,他经常在想:“外国人的租界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明明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

周恩来的心中不解,他决定和周边的小伙伴们亲自去看一下。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周恩来和一个相处较好的同学偷偷闯进了租界。眼前的一幕令周恩来大为震惊:里面的每一条街道灯红酒绿,非常热闹,街道上走着的都是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在左顾右盼的时候,突然听到前面的巡警局门前传来了一阵阵争吵的声音。他拉着同学一起奔了过去,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门口啼哭。

清末时期的外国租界

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给撞死了。他找到中国的巡警局希望能为丈夫主持公道,可是中国的巡警不仅不帮助她,反而还不断地责骂她,要她马上离开现场,不再惹是生非。

在场的人听后心中极为愤怒,可是这毕竟是在外国人的租界地,又有什么办法呢。周恩来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逐渐了伯父口中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随着读书的深入,周恩来开始思考起了其他的问题:怎么才能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怎么才能振兴中华民族,使得中国人不受欺负?

这些问题使得周恩来无法平静,他也因此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童年时期的周恩来

1911年,在一次修身课上,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问:“请问各位同学,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的?”

同学们积极回答,有的说是为了做官,有的说得为了明理,有的说是为了挣钱,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

学习成绩一向优秀的周恩来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后,想听一下周恩来的想法,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周恩来站起身来,坚定有力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的一句话惊呆了众人,魏校长听后大为震惊,他没有想到一个仅仅12岁的孩子竟然会有如此的雄心和抱负。他又追问道:“你再说一次,是为了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坚定有力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就读的东关模范小学

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赢得了众人的掌声。魏校长连连地称赞道:“有志者当周生也”。

周恩来认识到,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振兴中华,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1912年10月,14岁的周恩来写出了一篇关于学校教育的文章。文中提出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国家造就人才,使国家富强起来。为了把教育办好,周恩来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他在文中要求,校长和教师应当注重实际,不得投身于政党教会,谋利结私。学生应当勤勉学习,同时要注重广泛的思考,这样才能担负起国家所赋予的重任。

辛亥革命中的一幕场景

东北学习的这段时间,周恩来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不管冬夏,一直在坚持着体育锻炼,强健了自身的体魄。后来周恩来在回忆中说道:“12岁的那年,我离开家乡前往东北,这是我人生当中的转折点。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生活注定是一事无成。”

时局动荡,周恩来小说断更

1913年2月,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调往天津工作,15岁的周恩来也来到了天津。同年8月,他成功地考入了私立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创办于1904年,是一所仿照欧美近代教育所建立的私人学校。当时的南开中学学术氛围极其浓厚,管理严格,教学上很有特色,吸引了很多的学生前来报考。

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

周恩来来到南开读书后,各方面都变得成熟起来。由于伯父收入低微,周恩来更是很少回家。他利用平时的业余时间,用来抄写教学讲义,挣点钱补贴家用,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他考入南开后的第二年,就与身边的同学一起创建了“敬业乐群会”。会社设立在学校宿舍东南角的一间平房里,周恩来一有闲暇时间就会处理社里的事务,周恩来在社里表现优秀,很快成为了这个团体的中心人物。

曾经的南开中学

他在担任会社主编的同时,多次在《敬业》会刊上以“飞飞”等署名,用来发表诗歌以及社论,其中还有他曾经写过的小说《巾帼英雄》。

《巾帼英雄》是一部武侠小说,曾一度引起后人的热议。小说开头以寂寂荒郊为开场,显得孤寂而苍凉,开篇就塑造出了一种阴森可怕的氛围。

紧接着出现了一老、一少、一青衣女子从远处走来,故事从此拉开序幕。

故事以这名青衣女子为核心展开,这女子“不束足、不曳裙,而作男子装”,周恩来为其取名为洪飞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巾帼英雄》开篇

洪飞影的父亲洪老虎武功高强,为人仗义,经常替老百姓打抱不平,在齐鲁大地上深受江湖人士以及老百姓的爱戴。洪飞影在父亲的影响下,逐渐有了独立的思想。

洪飞影的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大侠,叔叔却是欺世盗名的坏人。在父亲去世后,叔叔开始在当地作威作福,还经常虐待侄女洪飞影。

洪家的邻居张寡妇失去丈夫后,没有留下儿女,但是却心甘情愿地伺候着公公婆婆,替自己的丈夫尽最后的孝道。张寡妇为了公公婆婆着想,一直不愿意改嫁他人,可是张寡妇的父亲却是贪财好色之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强行逼着女儿改嫁,最终把张寡妇逼的自尽了。

女儿去世,父亲不仅不悲伤,反而还想趁机谋取利益,他把女儿的公公婆婆告上了县里的衙门,不过张老头却输了官司。

小说《巾帼英雄》

张老头不甘心,他急忙找到了洪飞影的叔叔,想要通过他来找县令求情,敲诈张寡妇的公公婆婆。洪飞影的叔叔接受了张老头的贿赂后,两个人狼狈为奸找到了当地的县令,把张寡妇的公公婆婆关在了大牢里面。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个武林高手趁着衙役松懈的时候,把二位受害老人救了出来,把他们送到了外甥梁孟楼家中,最终才逃脱了这场灾难。

故事写到这里,周恩来就断更了。尽管小说当中没有指出到底是谁救出了张寡妇的公公婆婆,但是我们不难猜出是女侠客洪飞影。

还有一点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出来,小说开头提到过一位少年和年迈的老人,周恩来尽管没有指出到底是谁,但是从故事情来看少年应该就是梁孟楼,那个年迈的老人应该是老管家贾某。

小说《巾帼英雄》

根据文章的情节来推测,张寡妇的公公婆婆最后可能遇害了,梁孟楼也被牵连到了这起案件当中。洪飞影继承着父亲的遗志,一直在行侠仗义,替老百姓惩恶扬善。

整篇小说,不管是从环境烘托、矛盾冲突以及情节推进等方面来讲,周恩来的写作风格都恰到好处。当时的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周恩来对此非常担忧,他希望中国有一天能够强大起来,而这种强大更需要有人及时站出来,带领人民进行反抗,充分表达出了周恩来所追求的一种英雄主义情节。

小说的主人公洪飞影体现出了中国所追求的一种女权运动,而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的那段时间,经常组织各种话剧、体育、演讲等活动,为女权运动不断奔走。

令人遗憾的是,这篇小说写到一半就断更了,对于断更的原因,一度引起了后人们的热议。

小说《巾帼英雄》

新中国,就是他的作品

这篇小说断更的时间是1915年4月,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大概猜出周恩来断更的原因了。

当时的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列强放松了在中国的扩张活动。有着领土野心的日本,加快了对中国的扩张。

日本将目标瞄准了德国在华的势力范围——胶州湾及其租界地区,并侵占了全部的胶州路。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对于日本的行动仅仅表示出了强烈的抗议,这也让日军更加得寸进尺。1915年1月19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密约”,企图攥取山东的权益。

袁世凯派出代表与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

袁世凯为了获得日本人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多次派出外交总长陆徵祥同日本人进行秘密谈判。最终,袁世凯除了第五条条款外,其余的均予承认。

袁世凯与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学生们纷纷罢课游行,声讨袁世凯的卖国罪行。全国反袁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南开中学的校园变得不再平静。

周恩来对袁世凯的卖国行为深恶痛绝,他鼓动同学们把学校礼堂门楣上袁世凯所用的号“慰廷”题的“慰廷堂”的匾额摘了下来砸掉,表明自己的决心。

6月6日,他在敬业乐群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抨击了帝国主义列强想要刮分中国的阴谋,不断痛斥袁世凯复辟帝制、登上皇帝宝座的痴心妄想。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怀揣救国救民壮志的周恩来决定前往日本求学,从而回来报效祖国。

在留学期间,他迫切地想要找到心中最为关心的那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如何才能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当时的日本虽然是有志青年非常向往的国家,但周恩来却失望了,日本政府趁着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战场胶着之际,进一步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

周恩来到达日本后的两个月后,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了,无产阶级政权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周恩来被吸引了过来。他努力的探索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不断的找寻关于俄国的相关报道,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从此,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他的一生。

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初,帝国主义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消息传来,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群情激奋,他们在日本的各大城市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运动。

周恩来与留日同学一起组织了各种游行活动,他没有时间去准备大学的入学考试,导致没有被录取。他看着关于中国的各种相关报道,他觉得祖国更需要自己,便起身回到了国内。

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运动发展到了全国各地,爱国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活动,纷纷要求北洋政府严惩卖国贼。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周恩来担任了学生联合会的主编,他用文字来呼吁爱国者要反对封建官僚的统治,从而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此后周恩来前往法国留学,坚定的追求着自己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周恩来一直在党组织的指示下,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

法国留学时的周恩来

对于一个有志青年来讲,救国才是大业。周恩来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洪流当中,再也没有时间去写他的小说《巾帼英雄》了。

一百多年后,这部未完结的小说再次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周恩来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小说的后半部分,新中国就是他续写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