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宇航员在空间站先后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也让我们看到了自主运行空间站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这是中国空间站的一次“伟大成就”,在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发射神舟13号,天舟三号等相关性任务,进行空间站的进一步建设,同时让更多的宇航员也将进入到中国空间站。按照计划,神舟13号载人飞船也是搭载3名宇航员,预计是要住上约半年的时间,所以这又将刷新中国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时间,我们拭目以待吧。

神舟十二号返回要面对什么?

按照计划来看,从飞船与核心舱分离到最终返回地面,航天员要经历20多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说在这样一些步骤之中,任何“一秒”都是对中国宇航员的挑战,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然后宇航员换上出征时穿过的舱内压力服,过后经历飞船绕飞,再到绕地球飞行,每一圈约1.5个小时,这些过程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宇航员们来说都是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还要执行物品的转移、返回状态的设置等相关性任务。而最为关键的任务就是在——飞船将从393公里高度逐步下降,在进入大气层之前,飞船要完成推进舱分离。这个阶段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无论是在神舟十二号,还是神舟十二号之前的载人飞船,都是经历过这个过程才返回地面的。

在返回的过程之中,大气层后的返回过程也是环境最为恶劣的阶段,空气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使其底部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返回舱周围被火焰所包围。我们如果在地面上看到,就像是一颗太空飞行物穿梭,并且需要在地面10公里左右的高度,返回舱将打开降落伞,并抛掉防热大底,速度将下降至每秒3.5米左右。在距地面1米左右时启动反推发动机,最终使返回舱实现安全着陆。

所以,这些操作阶段对宇航员来说,需要有极强的操作能力,对这些要求相当的高,我相信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也是非常的紧张。当然,我们期待他们回家的人更加紧张,不过这里有一个令人真的很“头大”的问题。

神舟十二号有“北斗精确”定位!为何还要靠人工搜索?

首先我们要知道,本次神舟12号的着陆区域是在“东风着陆场”,该区域紧邻巴丹吉林沙漠,着陆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而这次选择该区域,也将是我国一次载人飞船的新挑战。过去,神舟飞船是从一个固定的高度返回,而空间站的载人飞船降落,不见得是从一个固定高度返回,存在高度变化,意味着飞船返回着陆点范围可能会变化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东风着陆场位于戈壁地区,它的整个东西方向的宽度更大,且大都属于无人区或者说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降落更具可控性和便利性,这就是选择该区域的原因。这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奇怪了,神舟十二号飞船在北斗导航终端精确定位飞船位置,为何还要靠人工搜索?这不是技术没有用上吗?真的是这样吗?

的确是,在飞船上有北斗的导航终端,在空间轨道运行时可以精确给出它的位置和速度,但是在飞船进入到大气层过程之中,我们会进入到一个“黑障区”,这个时候,我们的北斗定位系统的信号就会出现被屏蔽的情况,那么地面与飞船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便中断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无法实时进行定位。

当然,这不是针对我国的北斗系统问题,而是任何的航天器返回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原因,主要是在“黑障区”是无法进行定位的,过后等待到达地面的时候,通行恢复了,这个时候地面可以实时得知飞船位置和速度,然后去找到飞船的位置,这就是原因。所以落地后,导航终端依然有效,搜救人员可以获知飞船坐标,这就是大致的情况,其实主要就是“黑障区”无法定位位置,我们无法跟进。

总结

神舟十二号是我国空间站的一次大挑战任务,宇航员挑战的一切,也为后面的宇航员们提供了基础支撑,接下来我国还将发射神舟13号,甚至后面的神舟14号等载人飞船,更多的宇航员都将进入到中国空间站,包括国外的宇航员。国外的宇航员还在紧张学习中文,未来具有能力操作的时候,将进入中国空间站进行相关性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按照计划,我国预计在2022年前后完成建设,将对全球开放进行实验,我国已经同意了17个国家加入中国空间站,包括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印度、俄罗斯、比利时、肯尼亚、日本、沙特阿拉伯等17国,所以未来中国空间站将是全球开放的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