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城隍宝诰 志心皈命礼

社稷古公 天下正神 铨福国显忠之行 禀赏善罚恶之仁

都邑之主 诸郡侍从 所隶十三布政 案判十八真司

庙社万年 恩扶亿劫 设作福作威之柄 造注生注死之权

运神力以护郢川 遇阴兵而驱夷寇

至灵至圣 乃正乃公 护国保宁佑圣王 威灵公感应尊神

城隍神为民间信仰的地方守护神。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所以这种护城的壕沟就叫“隍”。城隍本是指护城壕沟,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易泰》中也有“城复于隍”之句。

先秦时,天子八祭之一“水庸”祭(祭祀水沟),《礼郊特牲》云:“天子大腊八,水庸居其七,”后演为地方保护神。后来逐渐演变为对城隍的信仰,开始在吴越地区流行,据《北齐书·慕容俨传》记载南北朝时已正式称为城隍神。

唐朝时封爵,五代时加封为王。宋代列入国家祀典,府州县皆立庙奉祀。元朝在京都建城隍庙,封其神为“佑圣王”,成为国家的守护大神。明太祖洪武年间,大行封赏城隍神,京都地区封有六王,府、州、县城隍相应封为公、侯、伯。后来洪武三年去其爵号,按各地行政级别称某府某县城隍。

城隍庙仿官府建制,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神。其中城隍的僚佐为各司,而各司依各庙配置,并不相同,有三司(如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说,且各司名号也不尽相同,大部分以阴阳司为诸司之首。阴阳司是城隍爷的第一辅吏,协调诸司,监察诸案后,方陈报于城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阴间王朝的官吏系统。逐渐由守护神演变成与人间政府所派遣的“阳官”对应的“阴官”,专责这一地区的大小阴间事务。但凡新官到笛方上任前需到城隍庙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请求城隍爷一起协助地方政治事务。北宋欧阳修所写的祭城隍文中提到:“吏竭其力,神祐以灵,各供其职,无愧斯民”,显示了当时官吏们对城隍的敬重和与城隍互相依赖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隍爷因为城隍爷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因此很多地方的城隍爷一般多由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来担任,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除暴安良。如福建都城隍庙奉祀的是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周因忠贞不屈,痛斥项羽,而被处烹刑。也有一些是对当地开化民智、提高民生有很大贡献的国主或官员,如四川缙云县城隍就是缙云县首任知县李阳冰,也有“廉洁奉公,拥政爱民”的“清官”,如北京的城隍爷是文天祥,安徽青阳城隍庙是清官海瑞等等。

由此,大多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还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

道教吸收其信仰后,扩大为护国安邦,剪恶除凶,调和风雨,管领死人亡魂等事。甚至各级官员赴任,都要按例至城隍庙宣誓就职,以取得其保佑。道士建道场“超度亡魂”,要发文书知照城隍(俗称“城隍牒”),才能拘解亡魂赴坛。近世民间常利用城隍来宣传善恶报应。旧时民俗,常在春、秋、冬三李,举行盛大的城隍出巡活动,名为“收鬼”、“访鬼”、“放,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注:部分图文源自典籍及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小道有话要说:

点赞+评论+转发+分享+收藏此文章功德无量,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