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5年,安徽。一位年仅12岁的少女,在父亲去世不久后,又突然惨遭夫家退婚。

在那个年代,“退婚”对女子的打击是巨大的,即便错不在她,名誉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何况又失去了父亲的庇佑。

这样一个乱世中的柔弱女孩,按常理推论,她日后的人生路定会走得十分艰难。

但这个女孩,非但没有被命运变故打倒,相反在她成年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跻身到当时以男子为主的政坛及商务圈子。

她办过学校、做过袁世凯秘书、与鉴湖女侠秋瑾齐名,成为女权运动当之无愧的先驱,且在民国时期便已经潇洒地环游世界。

她的才情与美貌都为世人津津乐道,但才貌双全、曾被众多才俊追求的她,却终生未婚,膝下无儿无女。

她就是被誉为“李清照之后,中国近三百年来第一女词人”的吕碧城。

孤苦弱女,如何在男子主宰世界取得成就?

风华绝代,她又为何终生不嫁?

在吕碧城的故事中,我们不仅能读到一段民国传奇,还能看到女性独立的真正范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才情 一鸣惊人 弱女凭文勇救母

1883年出生的吕碧城,幼年时家境十分显赫。她父亲是进士出身,曾外祖母则是咸丰时期在女性文坛独领风骚的沈善宝。

书香门第的家风自是与众不同,父亲吕凤岐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吕碧城从小就饱读诗书。

她也不负父亲厚望,小小年纪就已显露出惊人的才华。

幼年时,她与父亲外出散步见风中飞柳的美景,吕凤岐兴致所至,说了句“春风吹杨柳”,没想到身边5岁的女儿吕碧城几乎没有思考,就脱口对出:“秋雨打梧桐。”

出身名门,才华横溢,这样的吕碧城本是生来的天之娇女。但命运,在她12岁那年发生巨大转折。

父亲吕凤岐突然病逝,面对孤儿寡母,吕氏家族的族人非但没有同情和帮助,反而虎视眈眈地觊觎吕碧城家的财产。

这些人,竟然对她们母女几人进行了多次敲诈勒索,甚至将她母亲劫持软禁,以此逼迫吕家姐妹交出父亲遗产。

危急关头,是吕碧城的灵秀、才气和勇气救了她和家人。

她写信给父亲旧日的好友、门生,请求他们伸出援手。文采斐然、情真意切的求救信打动了父亲旧友、两广总督樊增祥,在他的帮助下,吕碧城与母亲、姐姐们安然渡过难关。

哪知一波才平,一波又起。吕碧城还没来得及从丧父救母的风波中完全走出来,新的打击就来了。

早在她9岁时,父亲已为她与同城乡绅汪家定下亲事。但写文救母一事在当地闹得人尽皆知,汪家对有胆有识的吕碧城生了戒心,怕她日后过门不好管教,解除了婚约。

封建礼教的大背景下,退婚对女子而言可谓奇耻大辱。但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汪家这个自私背信的退婚行动,虽然对12岁的吕碧城而言是屈辱,但也正是这次退婚,让她免于在深宅大院中蹉跎岁月,也让她有机会可以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事业 媒体起家 参政从商皆顶尖

退婚事件后,吕碧城跟随母亲投奔了当时在塘沽任盐运使得舅舅。寄人篱下6年,吕碧城经历了许多压抑苦闷的时光,但所幸,这些都没磨灭她天性中的锋芒。

(洋务运动“基地”天津)

在戊戌变法等活动的影响下,维新观点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这种风潮,也影响了吕碧城。
年轻气盛的她想要去天津这个洋务运动的“基地”探访女学,感受新文化冲击。

认为女孩就应谨守妇道的舅舅,自然对她的决定强力阻挠。但吕碧城心志坚定,毅然决然只身前往天津。

来到天津后,由于身无分文,吕碧城一度生活得十分窘迫。为了生计,她写信向一位舅舅的熟人求助。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机缘巧合下看到了这封信,折服于吕碧城的文笔,将她聘用为见习编辑。

至此,吕碧城也成为中国首位女编辑,很快她便以出色的文笔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期间,吕碧城以她充满活力的诗词作品做宣传、推广女权,在《大公报》这块阵地上,成功播撒出无数阐述妇女解放思想的火种,更是凭借一手好诗词,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但仅仅一份《大公报》,并不足以实现吕碧城的全部抱负,通过文笔在男性主导的报界获得认可后,她开始积极筹办女子学校。

经过一番努力后,吕碧城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北洋女子公学并出任校长,被时人称为“北洋女子学界的哥伦布。”

吕碧城的出众才华也引起了袁世凯注意,她被聘为袁世凯的秘书,成为当时袁氏政治集团核心中唯一的女性。

但在察觉袁世凯政治上的不轨之心后,爱憎分明的吕碧城愤然辞职。勇闯文坛、闪耀政坛之后,吕碧城又开始进军新的领域,就是变幻莫测的商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政府辞职、离开是非之地北平,吕碧城选择到上海居住。十里洋场的开放影响了她,她开始做起了外贸生意。

出众才干加上过人胆识,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吕碧城就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她的友情 双碧同辉 惺惺相惜终不忘

在女权运动上卓越的表现,也为她带来了惺惺相惜的友情。

1904年夏季,天津大公报社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来者身着男装,却梳着女式发髻,这个长身玉立的客人,瞬间吸引了吕碧城的目光。

这位特殊的访客便是大名鼎鼎的鉴湖女侠秋瑾。

原来,秋瑾也曾用“碧城”一名,加之《大公报》署名“碧城”的文章中所述论调均与她不谋而合,许多人将初出茅庐的吕碧城误认作“秋碧城”,秋瑾本人也对这位编辑产生了好奇,遂有此行。

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民国女权运动中最出名的两位领袖就此成为知己。秋瑾本想说动吕碧城与她一同行动,但由于个人志向并不完全一致未能成行。

分别时,秋瑾表示自己日后将不再使用“碧城”一名,以此表达对这位挚友的认可与尊重。

三年后,秋瑾英勇就义,有记载称,当时是吕碧城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收敛了秋瑾的尸身,再由吴芝瑛、徐自华等人安排,迁葬至西湖之滨。

她还用英语撰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怀念挚友,该作品在纽约、芝加哥等地被各家报纸广泛刊登,反响不俗。

吕碧城与秋瑾这段著名的友情,可谓是一段令人钦羡的佳话,但她的爱情之路,却让人不胜嘘唏叹息。

她的爱情芳华绝代 众人追求难动心

吕碧城才貌双全,追求者无数,其中不乏袁世凯公子袁克文这样的风流人物。但这些人都没能让她心动,最终,她仍是孑然一身。

(袁克文)

提及婚恋问题, 吕碧城的态度也很坦荡:“生平所见,值得称许的男子不多”。她还大方点评了几位当时几位“名人”,“梁启超已经有了家室,汪精卫则过于年轻……”

在那个婚姻仍为女子生平头等大事的年代,她看得很开,“合适的伴侣难以觅得,机缘不到而已。幸运的是我手头有些积蓄,衣食无忧,不如寄心文学以自娱。”

婚姻不顺丝毫没有影响到吕碧城,经商积累下大量财富后,吕碧城远走美国留学,并且潇洒地开始了自助游,独自一人环游世界,

在美国时,她住在奢华酒店,穿着最前卫的服饰,与名流结交,惊艳众人,被美国社会称为“高贵的东方公主”。

吕碧城还是素食主义者,曾出席过动物保护组织的国际会议,并周游列国进行演讲。无论她走到哪里都是焦点,也让世界人民重新定义了中国女性形象。

期间,吕碧城并没有忘记祖国,抗战爆发后她曾多次给国内的赈灾机构捐赠钱财和物资,帮助流离失所的难民和儿童。

几年后,吕碧城选择重回故土,洗尽铅华的她,开始过着最清简质朴的生活,并专注研究佛法,红尘纷扰皆与她无关了。

1943年1月,这位传奇才女在香港九龙与世长辞,享年60岁。她对身后事的安排,依旧洒脱且不入俗流,依据她的意愿,人们将她的骨灰和成丸,投入祖国南海之中。

这个一生率性自由的奇女子,终与大海融为一体,也算是最好归宿。

吕碧城虽终生未嫁,却过得异彩纷呈、丰富多姿。

她用她的人生经历说明,无论是独立女性,还是任何一个群体,若想要不虚度一生,都要有自己的事业,也要尽可能多地见识世界、开阔视野。

如果能做到上述几点,无论已婚还是未婚,大多可以拥有幸福人生。

作者|Nora

责编|沐阳
排版|李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