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台湾问题上挑战中国底线,中国随即降低与立陶宛外交关系级别,随之而来的便是两国经济关系进入“寒冬”。作为在国际产业链底端徘徊的小国,立陶宛的支柱产业是国际运输和食品及木材加工。这种经济现状不仅非常依赖出口,还极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消费能力既强且稳。尤其是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中国经济展现出超强韧性,是最早恢复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当下环境中,这样高质量的海外市场已经屈指可数,对立陶宛经济的重要性自不必说。面对立陶宛侵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中国上下团结一心,对立陶宛展开坚决的经济反制行动,以维护中国正当国家权益。受此影响,立陶宛百业萧条。感受到压力的立陶宛不得不向欧盟“求救”,希望欧盟向中国施压。作为欧盟主导国家,德国此次最先跳出来,扬言要中国立刻解除对立陶宛的“胁迫”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鉴于立陶宛与中国的经济争端愈演愈烈,德国外交部发言人柏格在1月1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德国与欧盟从一开始就和欧盟伙伴立陶宛站在一起,双方进行过密集对话。柏格指出,德国的立场很明确,就是中国必须立刻解除对立陶宛及欧盟内部市场所有正式或非正式的“胁迫措施”。柏格还透露,欧盟执行委员会正在检视中国的种种所谓“胁迫措施”是否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定。而德国经济部次长布兰特纳更是在上周特意访问立陶宛,表达声援之意。德国经济部发言人证实,布兰特纳专门会晤立陶宛外长、经济部长和总统首席顾问。欧盟主管贸易的执行委员杜姆布罗夫斯基则表示,中国海关不再处理从立陶宛进口的产品,并阻挡使用立陶宛零部件的欧盟企业,造成大量相关企业的产品被卡在中国港口。对此,德国正在努力收集证据,准备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

事实上,德国所说的“胁迫”完全是子虚乌有,将中国正常的经济反制行为扭曲为所谓“胁迫”,以达到混淆视听目的。恰恰德国的做法是在胁迫中国,而中国从未胁迫过任何国家也不会接受任何国家胁迫。由于中立两国外交关系已经降至最低,双方经济关系必然要重新调整。特别是立陶宛直接侵害中国核心利益,按照国际法相关规定,中国有对等报复权利。德国此番将中国正常的经济反制曲解为“胁迫”并不是不懂国际法,而是想借此机会达到一些自身的目的。

首先,德国希望借助对立陶宛的“声援”遏制欧盟内部分离主义思潮。自从英国正式脱欧后,欧盟就面临严峻的生存形式。不仅一些边缘国家开始出现脱离欧盟的声音,连德国本身也有许多政治团体有这样要求。对德国来说,欧盟是对外维持大国影响力的重要政治基础,也是德国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因为欧盟的存在,德国可以“合法”的去除很多欧洲国家的关税壁垒。之后,再利用德国工业优势摧毁这些国家的工业体系,让德国产品完全霸占这些国家市场。由于没有关税壁垒保护,这些国家根本无法阻挡德国产品对本国工业的冲击,彻底丧失反抗的能力。所以,他们只能将精力投入到其他领域,这反过来又有效弥补德国经济的不足。欧盟长期运作之下,大多数欧洲国家已经成为德国经济附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英国的脱欧行径一举惊醒很多欧洲国家。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加入欧盟的价值,以及欧盟对本国的影响,这就给所谓的“疑欧主义”发展提供社会土壤。作为欧盟主导国家质疑,法国极右翼势力的快速增长就是典型案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法国极右翼势力完全是不入流的小角色。可在马克龙参与的大选中,极右翼势力候选人勒庞脱颖而出,一直和马克龙缠斗到最后一刻,显示出极右翼势力在法国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极右翼势力的重要政治口号之一,便是退出欧盟。此外,波兰、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右翼势力也很强,他们在欧盟内部已经形成一股势力,直接威胁着欧盟的生存。

为保证欧盟继续存在,德国必须做出些实绩来鼓舞支持欧盟的势力。可不幸的是,自欧债危机后,整个欧洲都陷入经济滞涨。而经济曾经是欧盟最重要的吸引因素,许多国家愿意接受苛刻政治经济条件入盟就是因为加入后可以带来飞速经济发展。可如今,这一吸引力不复存在,成员国的忠诚自然受到考验。在短时间内无法给成员国带来具体经济上实惠的情况下,德国希望借助在中立经济争端中偏袒立陶宛的做法来赢得成员国的支持。即在成员国中营造一种“虽然加入欧盟不像以前一样能迅速获得财富,但会有一个大哥来庇护他们”的印象,避免成员国产生太多失落感。

其次,德国想借助对中国展现强硬态度获取对华博弈的筹码。实际上,稍有政治经验的人都可以看出,德国此番表态可谓是“口惠而实不至”。早在立陶宛经济遭遇困难后不久,立方就到欧盟层面寻求支持。而那个时候德国的答复与现在相同,即正在收集证据,会在必要时候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可很长时间过去,德国的证据收集一直在路上,始终没有更进一步的动作。相比之下,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对伊朗制裁时,德国迅速提出此举不符合相关协议。经过欧盟内部紧急协商,以德国为首部分国家很快组织起临时机构,帮助欧洲企业“绕过”美国制裁。从中不难看出,德国并不是在收集证据方面没有效率,而是对中立争端的原因非常清楚,并不愿真的卷入这场纷争。

然而,口头上的强硬还是很必要。因为德国非常希望开拓中国市场,可由于双方在很多领域有分歧,中国市场准入程度和德国的心理预期还有很大差距,这在双方围绕中欧投资协议的谈判中就有所体现。虽然中欧投资协议最终敲定,但欧盟还是寻找借口将之搁置,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德国为首的部分国家认为中国还应该出让更多利益。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打击下,很多欧洲主要经济体受挫严重,急需寻找出口市场。中国作为全球少数从疫情打击中恢复过来的国家,非常具有经济潜力,庞大的市场更是让很多国家垂涎三尺。所以德国自然希望能在中国市场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弥补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即便德国方面很明白,通过这种“嘴炮”方式并不可能动摇中国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可做出一些激进舆论表态,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华施压目的,甚至可能作为与中国谈判的筹码。但需要指出的是,德国这种做法有很大风险。因为德国国内对立陶宛持批评态度的势力很强,他们认为立陶宛是在胁迫欧盟。若德国太偏袒立陶宛,很容易造成这股势力的激烈反弹,所以德国高层必须采取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