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旅游发展重商业化,轻文化,人文资源与旅游发展融合不深,文化元素挖掘不够,文化印象留痕与情感体验不足,难以满足游客精神消费需求与共鸣。”在惠州“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民进惠城区总支主委、惠州市新湖小学校长冯素娟提出,惠州要强化文化属性,实施“文化+旅游”新战略,发展以文化内涵为主导的旅游新模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优美花园城市,促进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助力惠州打造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政协委员、民进惠城区总支主委、惠州市新湖小学校长冯素娟

惠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部,自古就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山、湖、江、海、泉、瀑、林、岛等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环境独特。5000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制史、1400多年建城史和1000年得名史,这是惠州厚重的历史家底。自晋代以来,葛洪、苏东坡、陈炯明等数以千计的历史名人在惠州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印记,历史底蕴丰厚,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据了解,近年来,惠州在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惠州和粤港澳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上,旅游创值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的春节七天长假,全市共接待游客总量约267.21万人次,旅游收入15.22亿元人民币。五一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260.02万人次,共实现旅游收入约14.30亿元。

冯素娟等人调研后认为,目前惠州旅游发展重商业化,轻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与旅游发展融合不深,文化元素挖掘不够,文化印象留痕与情感体验不足,难以满足游客精神消费需求与共鸣,发展以文化内涵为主导的旅游新模式,为惠州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宜游、令人向往的现代优美花园城市,促进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助力惠州打造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冯素娟建议,惠州要加快转变文化旅游发展方式,重视文化赋能效益,实施文化兴旅、文化兴业发展战略,根据各县区不同旅游资源特点,突出以生态、农业、体育、民俗、商业、红色、海洋等各类文化定义的主题,深度挖掘各类文化内在元素,如老字号、历史人物事迹、文化古迹遗产,结合景观资源的独特性,重点赋予其物质性文化符号和精神性文化特征,从而打造一批具有人文色彩的田园综合体、历史文创街区、医疗健康、中医药康养、精神信念、现代休闲商贸等旅游新亮点,强化现有文旅基础底蕴,通过文化滋养旅游,旅游蕴含文化,实现文旅体相融合、旅产互动、旅城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

科学规划布局,推进“四区+三县”文旅一体化。科学编制文化旅游规划,以建设“丰”字旅游廊道为核心,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四区+三县”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布局,市县(区)规划建设一体化,共享共治、上下协同,以属地建设管理为主,服从和服务于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坚持各县区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文化独特性,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如惠东的红色与海洋文化,龙门的温泉生态康养文化,惠城的古城历史人文文化,博罗的农业生态文化、不断整合区域旅游文化资源,避免类同与重复性建设,促进文化社会价值与旅游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开拓文旅新业态,提升“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打造“一区一湾一带”文旅集聚区。推动环西湖城市中央休闲区提质升级,打造城市休闲旅游线路,串联双月湾、巽寮湾、小径湾、三门岛等滨海旅游景点,打响“惠州湾”海洋旅游品牌;深入推进环罗浮山—南昆山生态旅游产业带综合开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惠州历史文化游径。培育一批文旅新业态新产品,引导推动创意产品、非遗项目、体育赛事等文化资源进景区;创新文化旅游传统产业,开发具有景观文化特征的产品,如西湖标志纪念徽章纪念品、苏东坡动漫泥塑,增加文化旅游的附加值。提升旅游的文化情感体验。开发更多的文旅体验式活动,增强文旅的趣闻性,营造更文化现场氛围和情景表现,重点景区开展现场文化主题表演和群众互动,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开展各类文化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如景区文旅直播、三维立体实景电子导游服务、红色文化沉浸式场景展示、微电影与广告、文化创意和设计等等,加强信息技术创新与智慧文旅新业态链对接,使文旅新业态成为引领和示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采写:南都记者 黄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