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18时,距离中山发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过去90个小时。

“喂!您好,我是中山市疾控中心……”坦洲镇一家酒店4楼灯火通明,偌大的空间里,超120人的流调队伍仍在加班加点。120个工位次第排开,上百台电脑、座机电话挤满了办公桌,记者仿佛走进了一个极度繁忙的大型客服中心。

“流调工作必须抓住‘黄金24小时’。为了把握黄金24小时,我们的同事已经连续48个小时没休息了。”中山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副组长陈雪琴双眼微红,声音沙哑。她的手边摆放着40个128G的存储设备,准备分发给各组流调人员,以备份今天的流调资料。

在这里,上百个像陈雪琴一样的流调队员,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24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调组工作现场。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探案队”集结

“你想起来了吗?”流调队员问。

“我查了支付记录,那天外出吃饭了。”电话那头的人说。

“坐什么车去吃饭?跟谁去?接触过谁?” 流调队员又问。

流调组工作现场。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偌大的现场流调中心里,电话铃声、键盘敲打声和讨论声交织在一起。“为了反复准确地了解信息,同一个问题,我们或许会问数十遍,越问越细,确保一丝不漏。” 陈雪琴说。

12日傍晚,中山首次在坦洲镇1管“10合1”的核酸样本中,初筛出了阳性结果。10位流调队队员当即出发,同步对10个疑似病例进行核酸采样及流调工作。

“他们刨根问底,比查户口的问得还细致。”吴青青(化名)是其中一名密切接触者,“我能充分理解他们,因为我的行踪关系身边人以及整个城市的安全。我尽量不去说我不记得、不清楚,而是去翻找各种聊天记录、购物记录、打车记录……”

快速的防疫响应机制,成为中山及时“捕获”疑似病例的第一道关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调组工作现场。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13日凌晨,中山一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个案被发现,陈欣欣(化名),女,24岁,家住坦洲镇国际花城一期。黑夜中,32名来自中山市疾控中心的流调人员抓起早已准备的包袱出发了。

行动轨迹显示,陈欣欣曾经到过永一市场、坦洲医院、坦洲市场等公共场所接触人群范围广、数量多的地点,查找涉疫重点人员和开展分级分类管控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病毒捕手”们开始他们的工作。他们必须与病毒赛跑,找到密切接触人群尽早隔离观察;在密集的信息中探寻联系,直至找出病毒最初的源头。

433名需要流调、隔离的密切接触者,64栋住宅9695名住户需要封控的住户,数十个需要排查的大型公共场所……“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流调及转运、隔离的速度。”陈雪琴说。在指挥部的协调下,一个数百平的大平层被布置为现场流调中心,流调溯源专班、转运专班及隔离专班全部集中办公,以做到随时对接交流。

13日上午,市镇两级的疾控中心抽调了近百人组建流调队开赴坦洲。13日傍晚,来自阳江、清远的流调支援队伍陆续抵达酒店。

一支超120人的“探案队”组建起来。

“找上家,找下家,摸清轨迹”

“流调就是要找上家,找下家,摸清轨迹。”陈雪琴说。

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陈欣欣行动轨迹却尤为关键。因为第一个被发现的病例往往不是传播链中的首例,更可能是病毒在传播过程中的首次“重大曝光”。这要求流调队必须争分夺秒把握“黄金24小时”,不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查病例发病期、传染期接触过谁,对重点场所及人员进行管控,减少病毒二次传染的几率。更要溯源了解病例感染的“上家”,降低病毒多点散发的风险。

“因此,阳性个案活动轨迹的核查必须形成闭环,精确到每个场所,每分每秒。”陈雪琴说。

但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理想。“一个人,你让她回忆过去14天做了什么,她大概率是想不起来的。能想起来3天前的事就很不错了。” 第7流调组组长王淑玉说,“而我们的工作要求是希望对她过去14天做的每一件事,每分每秒事无巨细都了解清楚。”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流调组工作现场。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为了核查病例及其家人的所有轨迹,从1月13日向前追溯15天,王淑玉和她的流调小组对所有调查目标都逐一拨通电话。一整天的不间断通话,让她的声音沙哑到几乎讲不出话来。

“噢!我想起来了,我上班期间曾经接触过冻榴莲。”陈欣欣说,流调团队迅速把矛头指向冷链配送。然而,环境中取回的流调样本却一无所获。“我们也曾怀疑过是她家族中某个长期有境外旅居史的亲属,而后也毫无所获。”陈雪琴说。

每次疫情信息大公开都是一次历经磨难的“破案”,是流行病学调查不断深入后,辨证分析调查后得到的新发现。

48小时不休不眠,每天开晨会,8个流调小组都会细细梳理每一个环节,锁定每一条轨迹线索。队员们甚至尝试用最原始的方法,帮确诊患者及密切接触者寻回“缺失的记忆”。

为了找出确诊患者在市场、超市等地接触的每一个陌生人,他们找来监控视频,一看就是一整天。他们通过找手机照片、搜索支付记录、调取企业考勤打卡表,甚至重走一趟患者走过的路,找”七大姑八大姨“打听消息,把病例的活动轨迹从每个小时逐步精确到每分每秒。

流调组工作现场。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每天以G为单位的流调资料,从流调小组记录员的手里传出,又送到信息组内梳理查重,最终演变为条理清晰的行动轨迹及人物关系图。

但感染路径却仍然不明晰。

13日晚8时,在中山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刘云梅表示, “病例最近14天无风险地区外出史,目前感染源头不明。病例发病隔离前,在中山市活动范围较广,社区传播风险高。”

13日当天,中山分阶段启动了全市大规模核酸检测。14日午时,坦洲镇锦绣花城小区一期、二期被设为封控区,居民严格按照”不进不出“的要求居家隔离,该小区1期41栋被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由于溯源不清晰,我们不知道水下还藏有多大的‘冰山’。” 王淑玉说。

让信息“孤岛”连成片

即便社区传播风险高,但从13日凌晨至14日凌晨的数据来看。这24小时内,中山并未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现新增病例。彼时,与坦洲镇紧密相连的珠海多个镇区也启动了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

在518362份核酸样本中,珠海市发现了7例新冠肺炎核酸初筛阳性,经珠海市疾控中心复采复核阳性,基因测序初步判断为奥密克戎病毒。其中1例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6例为无症状感染者。

在珠海所公布的疫情信息中,有四个病例为一家四口,曾经赴中山坦洲探望亲戚。而就在这一关键细节上,中山病例与珠海病例的行动轨迹存在时空交集。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珠中两地建立了一套成熟而高效的联防联控机制,在“722疫情”、澳门疫情期间,珠中两地密切配合、高效处置,迅速控制了疫情。此次疫情处置中,联防联控机制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这跨越两个地市的关键线索,让中山病例溯源从一座“孤岛”,变成了整张病毒传播树状图里的一根枝蔓。让病毒传播路径从一片“大雾茫茫”中抽离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发布会现场。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1月14日23时,在追捕“奥密克戎”病毒的48小时内,中山市召开了第83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中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朱江提到,1月13日,中山市坦洲镇发现1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个案,经流调,该病例相关感染路径已相对清晰。

“对于首例病例的感染路径相对明晰后,流调队的心头大石落下了吗?”记者问。

“即便慢慢理清思路,找到了本地病例与周边地区的关联性,但我们也并没有一刻放松。因为疫情形势是不断发展的,调查也必须持续推进。我们仍然在与病毒紧张地抢跑。”陈雪琴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廖瀚

【通讯员】李阳 欧慧慧

【作者】 曾艳春;廖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