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养的新型无肌间刺鲫鱼,获得了中科院的验收通过证明。这种新型鲫鱼品种不再像普通鲫鱼那样有许多的细刺,吃起来非常麻烦,容易卡喉咙。

虽然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个叫“基因编辑”的名词又触动了大众的神经,让不少谈“转基因”色变的人感到担心。这个“基因编辑”究竟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在农业、牧业和渔业活动中获得新的品种,途径有3种:基因突变、转基因和基因编辑。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那杂交呢?请往下看,会有解释的。

首先了解一下基因是什么,按照专业学术上的解释,基因就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这个解释行外的人很难看懂,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基因就类似一串含有遗传信息的代码,生物的发育生长过程,就是通过这些代码来控制的。

基因突变,就是在自然界中,基因受到了外界干扰产生了变化,比如受到紫外线照射、核辐射等,改变了原来的某些代码片段,导致生物在发育生长过程中某些特征发生了改变,与原来的品种不同。当然,基因突变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获得的新特征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人类在基因学科研究出现之前,新品种大多数是由自然界的基因突变加上后续的优选获得的,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另一个途径就是杂交,杂交本质上其实是属于转基因的一个分支。

生物学中将生物分类为7个层次:界、门、纲、目、科、属、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类别相差越远的生物,自然杂交的可能性就越小。

通常情况下,同种的物种之间才能杂交,同属不同种杂交的后代会有很多缺陷,无法生存或者繁殖,比如马与驴同属不同种,杂交的后代骡子是无法繁殖的;狮子与老虎也是同属不同种,杂交后代狮虎兽生存能力低下;而超出属以外的物种之间通常无法杂交。

杂交就是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之间的自然基因转移,以获得优良的品种。这种方式的基因转移具有不确定性,而人工的转基因技术则是精确的人工基因转移技术。

转基因技术通过人工手段进行精确的基因转移,能够打破物种之间生殖隔离,在亲缘关系很远的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比如我们常见的转基因大豆,是把一种叫矮牵牛的植物的一个抗草甘膦基因转移到大豆基因中获得的抗草甘膦大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豆是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豆科、大豆属、大豆种植物,而矮牵牛属于双子叶植物纲、管花目、茄科、碧冬茄属、碧冬茄种植物,两者的亲缘关系相差太远,自然情况下存在严重生殖隔离,无法杂交。

从本质上来讲,转基因也应该属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一种,基因编辑技术也就是通过人工对基因的遗传代码进行主动干预,改变其原有信息。本文开头说的新型无刺鲫鱼就是通过基因编辑,人工改变了控制鲫鱼肌间刺生长的基因,使其不能再生长出肌间刺。

那么,大众最关心的问题来了:转基因也好,基因编辑也好,究竟能不能吃?说实话,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大风险,一个不好就会被骂得狗血淋头!怕怕!

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吃的是猪肉,长出来的却不是猪肉?因为吃的猪肉在人体的消化过程中,已经被分解成了各种小分子氨基酸等,此时,猪肉已经不是猪肉了。

而人体合成自身蛋白质时,是由自身携带遗传信息的DNA控制的,通过吸取由消化而来的各种氨基酸进行合成转化而来,并不是直接利用猪肉来合成的。其实从最本质上来讲,不光是人肉与猪肉,元素周期表中的118种元素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所以,并不是你吃下什么基因就会改变你本身的结构,除非这个基因能改变你的DNA,从这个理论上讲,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除非这个基因所形成的物质对人体有毒害。

但是,转基因作为一种创造新物种的技术,它会给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最终反馈到人身上来又是什么结果?这些我们目前都还不清楚!这个还需要研究,所以,转基因技术需要严格控制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