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出生人口为1062万、死亡人口为1014万,人口增量是48万。

那么,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

  • 接下来以人口增量维持盈利增长的行业或企业应该做好准备了?
  • 从母婴、孕婴行业开始以此类推,很多行业要考虑新的业务和盈利增长模式了?
  • 工厂流水线要真正考虑如何更人性化地对待一线工人了?
  • 类似于互联网这样的行业也不会像几年前那样如日中天无比辉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公布的2018-2020年的人口增量分别是530万、467万、204万,基本可以确定人口总量达到高峰的节点就在2022年。

趋势就在这里,它到底发生在2021年还是2022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所以不难判断,所谓总体上呈现“人口增长48万”的2021年,其实已经有几个月份的数据出现了单月人口负增长。否则不会一年比一年增长数量低的,其实还是值得庆幸的。

每年总是增加人口,到底是什么群体做出的“贡献”?

随着老龄化水平的增加,由于很多人并不清楚总人口性别比与适龄群体性别比的区别,所以这个数据很可能被误读。

甚至还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瞎担心’。

近年来一孩数和二孩数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达峰并持续较快下降,而三孩数在2019年达峰并在2020年出现了回落,2021年很可能会延续回落的态势。

并且不像一些人以为的“全面三孩之前几乎没有多孩出生”,正相反,多孩生育是一直都存在的,年出生多孩的规模一度达到了161万,这个数据已经比很多不知情的人估算的全面三孩后年出生多孩的数量还要多。

至于2022年,即使三孩数确实因政策放开出现回升,也必然是在小几十万的规模,并不能找补回一孩二孩的下降。其实,一孩的低迷,就奠定了二孩与三孩的低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泽平说“生育不能指望90后”,或许这只是一句助长情绪的假话。2019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4岁、25-29岁与30-34岁育龄妇女生育数占出生人口的比重都超过了20%,其中20-29岁年龄组贡献了61%以上的生育,且20-34岁育龄妇女生育数占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了85%

因此,以20-34岁年龄组作为“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可能要更好,“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这句资本家监工的经典名言将会越来越远离我们,换而言之变成了“我们不指望你们来干这事儿”,结果聪明的人们一听,恰好将错就错把事儿给“干对了”,所以,你看到底谁更聪明呢?

总结来说:

就是每年人口的确在增加,但是在老年人越活越久的这种老龄化状态下,净新增人口总是比往年的增加幅度小才是本质问题,换句话说,人口内卷时代不会很快结束,但至少走势是在变低的。

但变低的同时,个人资源正在被垄断性质的收缩,所以人们不应该担心人口又“增长”了这个实际与字面恰好相反的客观实况,而更应该担心,人口增长越来越慢这种好事情的同时,够不够、来不来得及抵得住资源收缩,几十年甚至100年后,人口数字可能越来越好了,但那么长的时间过后,资源还能不能重新回到我们手里,不,是回到我们的子孙后代手里,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发现现在底层人的普遍认知是这样的:

大多数人认为现在生孩子已经不是给自己生了,应该是给社会生,因为身为普通老百姓你没有更多的生产资料作为传承,你有的只是为社会奋斗一辈子的付出,中国的社会性质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以前的农耕社会,多一个人口就多一份劳动力,社会生产资料掌握在大部分人的手中,大家能看到自己传给孩子的东西。

但是现在是消费主义社会,大部分的社会生产资料掌握在小部分的精英阶级手中,他们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却掌握了百分之九十的社会财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一辈子奋斗只求自己温饱,生了孩子也没有过多的财富传承下去,拼命养大的孩子只不过是那百分之一的人挣钱的工具,所谓的打工仔而已,所以,现在生孩子是给社会生,不是给自己生,如果社会不能负担的起养育孩子的责任,那么很多人是不情愿生的。

但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规律本来就是动物界客观存在的,人类不过就是高级动物而已,我们总形象地把我国比喻成苏醒的雄狮,但“物竞天择,试者生存”这个道理也告诉我们,占有资源多的狮子更容易交配,占有资源少的狮子就绝种了。

这个规律在现代社会也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只是现代社会给它披上了一层透明的薄纱。可悲的是很多人看不出这一点吧。

#2021年净新增人口48万人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