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躺平毫无意外的成为了今年搜狗输入法的年度热词。与此同时,又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报道猝死,每一代人对于疾病的恐惧,本质上都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焦虑的一种体现。

如何在焦虑中找到自己,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关注的东西。

或许,大概率你也体会过那种濒临猝死的感觉。频繁的加班,没来由的心脏不舒服,你赶紧躺下来休息,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心脏一直在抗议,你的心跳一会变得很快,一会变得很慢,慢慢的你开始喘不上气,眼前有些发黑,意识也模糊起来,折腾了几次,你是否会意识到:下一刻,我就会心脏骤停了?

年轻人越来越关注健康和养生,其实也就是最近这几年发生的时间。90后开始红枣泡枸杞,00后开始滴酒不沾,这背后恰恰所反映的一个事实是:当频繁加班换不来预期中的经济价值,我们就会开始反思自身,这么做是否还值得?

也许你看到过这样的新闻:2020年12月3日,国美电器福州分公司一名27岁的员工在年终誓师大会上猝死;仅仅六天后,商汤科技上海公司一名47岁的员工在公司健身房外的沙发上猝死。到了月底,22岁正处花季的拼多多社区团购员工凌晨一点在乌鲁木齐的街头猝死。

悲剧和意外,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又或者,你也曾有过心跳不规律地加快和心悸,而这些症状,都是心脏在向你“抗议”的表征。

曾经,996一度被某人称之为“福报”。在那个依靠公司上市然后套现离开实现财务自由的早一批员工来说,996某种意义上的确是福报。但“福报”发展到今天,财务自由离普通员工渐行渐远,当猝死频繁发生在互联网行业,财富的爆炸式增长又不复存在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这么做还值得吗?

于是,有人开始躺平。

个体不同,就连猝死的场景也不同。有的生命结束前还在工位上“奋笔疾书”;有的生命就结束在出差时所住酒店的卫生间;还有的猝死在下班后锻炼的球场;还有的人是在家人和朋友散步的小区中;甚至还有一些,凌晨叫醒妻子求助说胸口好疼,几分钟后就口吐白沫。

他们坐在电脑前,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但对话框还在不断弹出新消息。

很多年前,我们对于猝死的印象还停留在老年人因心梗猝死,普遍认为这是一种“老年病”。但现在,随着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倒在了工作台、运动间、乃至自己的床上。

“在中国,每年都有54.4万人猝死。”

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在中国,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人猝死。

尽管这个数字已经足够老旧,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数字其实已经是十几年前的统计数据了。

“54,4万人”源自于2006年中国医科学院的一次医学跟踪观察统计。直至2020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依然还在用这个14年前的推算结果。

14年前的统计数据,怎么跟得上99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人害怕猝死,但同样也深知不拼的代价。

有的人选择不那么拼,于是流行起了躺平,但更多不甘心的年轻人,依然在岗位中兢兢业业,燃烧自己的余晖,我们今天很难说躺平和拼的代价和结局,但我们能够清楚知道的是,猝死的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尽管这没有一个详实的统计数据。

但我们就是知道。

爱拼才会赢,而如今愿意拼命的年轻人不少,“安分守己”过一生的年轻人也不少,他们就像是天平的两端,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本质上,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焦虑的一种体现。

降低猝死的风险很简单,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低的情绪压力就像。但我们都做不到,就像996到如今更是一种普遍化的职场现象,人们没得选,只有“爱拼才会赢”。

这一点,在任何行业都是如此。

互联网行业不用说,996词汇的发源地;而制造业12小时也几乎是常态;外卖、网约车,也几乎都是起步12小时,还没有休息时间。

一代人比一代人能吃苦,一代人比一代人的物质条件更好,看起来这似乎是对立的两个极端,但我们恰恰就做到了,更能吃苦的年轻人,物质条件更好的时代,猝死的人也更多了,还有躺平。

我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中,就像生活和工作难以做到平衡一样。

我们对于躺平的理解很深刻,对于猝死,理解得还很片面。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猝死理解为心脏抽筋了,正常人心跳时,波形狭长的如同一条锋利的直线,当心脏开始室颤时,波幅变小,夹角变大,这时候心脏无法将血液送入大脑,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人脑就会开始死亡。

猝死在今天正变得越来越常见,罗sir身边有两位亲人都猝死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另一位只有五十来岁,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还属于“中年人”。

情绪压力和生活习惯,是造成猝死的两大主因。

如果在微博上搜索猝死,能看到非常多包含情绪压力和生活习惯的例子。

“晚上焦虑睡不着,一直想着白天要赶进度,整晚感觉心脏有点刺痛,怕猝死。”

“持续几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恶心呕吐,持续早搏,两眼昏花,感觉自己下一个就是登上新闻的某事业单位猝死员工。

在丁香医生发布的《2021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中有这样一项数据:52%的受访者担心自己会猝死。

生活节奏我们可以强行调整,例如早睡、早起等等。但精神压力,我们却很难放下来。竞争和生活压力是造成我们精神压力的主要原因。

心源性猝死的人,会突然意识丧失、呼吸不规律、身体抽搐。70%的心梗病人会感到胸闷、胸痛、大汗淋漓。

如果你曾经有过这些状况,最好的办法是从两方面着手来改善:你的情绪压力和生活习惯。

科学院院士葛均波2016年在《柳叶刀》杂志上说,国内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中,只有不足1%成功获救。

换句话说,一旦发生猝死,能成功获救的几率微乎其微。

我能够理解那些“躺平”的年轻人,我也能够理解那些连续加班奋斗的年轻人,本质上,焦虑情绪依然存在,且难以抹平。

竞争带来进步,也带来了焦虑。尤其是,当我们明白竞争失败出局的代价有多高的时候。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