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起源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谷桔

在中国近代史上,以湘乡人领衔的湘军横空出世。从此,湘潭这方热土上出现了以曾国藩为代表的第一个人才群体,蔚然大观,纵横中国一个半世纪。

湘乡被誉为“湘军源地”,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湘军的诞生,由唐徽主编的我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百年湘潭》里有这样一段描述:1853年,因为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湘乡县办团练,称湘勇,这就是最初的湘军。

时光流逝,关于湘军的源起,大多数人只是追溯到了1853年的湘勇。事实上,在湘勇出现之前,在湘乡市梅桥镇芭蕉村一个三面环山名为“东阁冲”的偏僻之地,有一个叫“芭蕉山馆”的学堂,这才是真正孕育湘军的地方。

今夕何夕

听说“芭蕉山馆”是众多湘军将领开启蒙学的地方,我们于1月13日探访其所在。虽然早已有心理准备,这处穿越风雨的山馆很可能残破不堪,但眼前一幕,还是让人唏嘘——

我们沿着仅有的狭窄田埂小道往大山深处走去,一路上不见人烟,只有偶尔出现的电线,说明这里曾经确实有人居住。走到尽头,在一片杂草丛生之地,老村支部书记王中华停下了脚步:“山的那边是酒铺村,这里就是芭蕉山馆所在的地方,没留下什么东西了。”

根据眼前的场景,我们试着去还原当年学子们枕典席文的画面。

此处三面环山,仅在西南方向有一条通往外界的小径,开门见山的幽静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出山的小径旁,既有清浅的山间水,也有几丘零落的稻田。也许,某个清晨或黄昏,学子们一番读诗诵经之后,偶尔也会加入农耕劳动,在这世外桃源之地丰满自己的羽翼。衡山蜿蜒,湘乡境内当为其腰膂,闲暇之余,学子们应该也会经常登上外面的芭蕉山,远眺南岳的层峦叠嶂。

“小时候我见过芭蕉山馆,我现在还能画出大致的样子。”今年65岁的左仲明说,他家原来就住在东阁冲里面,人们也称之为“学堂湾”。他印象中的芭蕉山馆呈“7”字形排列,横屋位于右手边,上世纪60年代成了公共食堂。后来左仲明入伍,再回来已是物是人非。由于交通不太方便,左仲明家索性于2010年搬出了东阁冲。其实,曾经的东阁冲住的主要是左姓人家,最后一个离开山坳的,是左仲明的堂兄左树森。三四年前,孑然一身的左树森住进了敬老院,残破的土砖房没能抵挡住岁月的摧残,最终倒下了。

尘封往事

原本,芭蕉山馆的往事鲜有人知晓。“以前只是听说有这么个地方,具体在哪都不知道,我们是2016年找到这里的。”王中华说。

湘潭地方文史专家、曾国藩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刘安定为我们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往事。

东阁冲是左姓人家聚居地,芭蕉山馆最早要追溯到一个叫左仁的人。时间回到2014年12月底,曾国藩与湘军文化研究会的李超平在湘乡桂花乡访得一套完好的《沧溟左氏璇祖支谱》。据族谱记载,左仁先祖原居湘乡市中沙镇山区,后入县城经商,渐成富户。祖父业传,嘉庆十五年由湘乡县城望南桥徙居南郊芭蕉山东阁冲。因家境宽裕,左仁有机会读书并考取举人,长期任职江南,官至代理徐州知府。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在芭蕉山下设立私塾,聘请湘中名师罗泽南为自家子弟传道授业解惑。

此刻,对湘军的产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罗泽南终于登场,这在李超平的《芭蕉山馆考》中有记载。

罗泽南,1807年出生于现双峰县石牛乡,年轻时屡不得志,到1847年才中得岁试秀才。从19岁开始,罗泽南有着长达25年的塾师生涯,41岁-43岁间,他在左宅的芭蕉山馆任教。他是闻名遐迩的理学大师,提出的“治国平天下必先格致诚正修齐,始为有本之学,若徒诵于口耳而不先于躬行,是无源之水必不能放乎四海,无根之木不能营其枝叶”的观点对弟子们影响深远。

当芭蕉山馆结束之际,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即将波及湖南。罗泽南和弟子们较早介入维护地方治安乃至助守省城,曾国藩结束守孝接受团练大臣的任命,芭蕉山馆的弟子们协助编练湘勇和创建湘军并在无数征战中成长为骨干中坚……这些自发之举无一不是受“经世致用”思想之深刻影响。这或许能解释,咸丰皇帝任命的全国四十三个团练大臣中,为何仅有曾国藩因创设湘军而取得显著成功。

湘勇启蒙

从李超平《芭蕉山馆考》中可知,罗泽南在东阁冲执教的短短三年间,一支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湘军由此发端,这是有充分史实依据的。

左仁有两个儿子左枢、左桢,左枢后成为湘军将才。开馆第一年,芭蕉山馆迎来了李续宾、李续宜、李续禋三兄弟,他们对罗泽南恭敬有加,紧身相随。多年后,李续宾是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宜则当到了安徽巡抚。

另有一位学生也慕名而来,他便是对曾国藩都不服的狂人王錱,自24岁师从罗泽南后,王鑫相见恨晚,日后创立了湘军的分支“老湘军”。

芭蕉山馆解散之后,随着新任湘乡县令朱孙贻的到来,原来松散的乡间练团变成了由官方牵头的有组织行为,湘勇渐次成形,湘军藉此在这里开始孕育,星星之火越烧越旺。

只是,从彭洋中所撰《湘勇源流记》的表述来看,罗泽南在促成湘军诞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被弱化了,《湘勇源流记》中的他只是一个后继的副营官,为弟子易良幹当副手。但这也不能抹杀其“湘军孕育者”的千秋功绩,这与湘军统帅曾国藩有着本质区别,为此,钱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中,高度评价罗泽南及其弟子李续宾、王錱:罗泽南、李续宾、王錱则以醇儒笃躬行。而遭逢世屯,奋身扞乡里,练丁设防,遂创湘勇,而起书生以当大敌,蹈难不顾,师弟僇力,转战大江南北,师殕而弟子继之,智名勇功,后先彪炳……

时过境迁,今天的芭蕉山下已成废墟,但芭蕉山馆的过往值得被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摇石。(记者 罗韬 摄)

梅桥村有块神奇的“摇石”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谷桔

重达几十吨的石头,凭一个柔弱的女子也能推动,这是真的吗?在湘乡市梅桥镇梅桥村与胡薮村交界处,就有这么一块可以摇动的“摇石”。1月13日,我们慕名而来一探“摇石”的神秘之处。

走进梅桥村回龙山,会发现这里有很多大块的花岗岩石头,这种景象在梅桥村与胡薮村交界的山坡面尤为明显,远近闻名的“摇石”就位于这里。只见石头上写有“摇石”两个字,其左右两边的下切面是悬空的,其前半部分呈三角形,也是悬空的,只有中间部位与下面的石块有接触面。年轻的村支部书记颜勇跳到摇石旁,双手试着抬起摇石悬空的下切面,石头果然动了,还发出了与下方石块碰撞的声音。同行的女性跃跃欲试,也成功摇动了石头,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祖祖辈辈们都说,自古以来就有这块摇石。”颜勇说,由于特殊的地质原因,这里有成百上千块花岗岩石块堆叠在一起,石块下方形成大小洞穴百余个,最上面这块石头则呈现出摇石的特性,不知历经多少风雨、多少年月依旧岿然不倒。大家认为,“摇石”其实源于杠杆原理,上下两块岩石之间形成了一定宽度的空隙,同时也留下了一部分支撑体,且刚好位于上盘岩石的平衡点附近,形成了一个两边接近平衡的跷跷板,稍微用力一推,上盘岩石就会像不倒翁一样摇动起来。由于花岗岩质地坚硬,抗风化、剥蚀力强,即使在长时间的日晒雨淋作用下,其中心部分仍然很坚硬,就形成了现在这块可以摇得动的“摇石”。颜勇还听长辈们说,曾有人在摇动石头时,成功将一根绳子从摇石下方穿过。

摇石几乎包揽了当地所有人小时候的记忆。颜勇童年在这里玩耍时,一整天都不用回家,夏天在摇石洞里玩耍,堪比天然的空调房。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独特之处的摇石,逐渐成为当地村民美好愿望的寄托,人们也称之为“瑶石”,意为天上瑶池掉落凡间的石头。很多村民在摇石前祈福祈愿,甚至相继拜摇石为石干娘、石干爹,于是,摇石旁边出现了很多石碑,这些都是村民们在达成愿望之后所立,充分体现了村民对于摇石的喜爱。

随后,记者通过搜索了解到,在福建省东山岛、四川省长宁县等地也有这样的摇石,甚至成为很多游客的“打卡地”。近年来,梅桥村在回龙山下打造了摇石美丽屋场,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纵横,沿途树木成荫,休闲广场上大人散步、小孩玩闹,一派怡然自得的乡村生活场景跃然眼前,相信“摇石”这张文化名片将会更加响亮。

虚云纪念亭。(记者 罗韬 摄)

虚云大师:

走出国门的文化名片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熊婷

在湘乡市梅桥镇横埔村子午冲组的紫玉冲山上,有一处新修不久的重檐六角亭。亭内有一石像,坐西朝东俯瞰整个山头,石像所雕刻的是近代佛教大师虚云和尚的面容。这亭便是人们为纪念虚云大师所建的纪念亭。

“过去,即便是自幼在横铺村里长大的我,对虚云大师的事迹也知之甚少。”横铺村村支书李代根将虚云大师的“回湘”和纪念亭建设的故事一一道来。

“近几年,虚云大师的来访者不断,光我接待过的就不下200人。”李代根介绍,这些来访者,很多都是虚云大师的弟子,还有佛法爱好者、文史专家等,他们试图探访虚云大师曾经居住过的地址。但因为年代久远,虚云大师的故居、祖墓等都难以探寻到踪迹,同时,由于道路建设等缘故,他的祖居地大片被征用做项目建设,虽有残存,但不足以观瞻,来访的虚云弟子总是乘兴而来,望空兴叹。

在陪同虚云大师的弟子们寻根过程中,李代根会听他们讲一些关于虚云大师的生平往事,“餐松针”“饮清泉”等故事带着他走近了这位不为艰险追求佛学的大师。

在弟子们的介绍中,虚云大师俗姓萧,生于福建泉州,祖籍湘乡横铺,1959年圆寂。传闻,青少年时期他在横铺村居住,随叔父去南岳衡山进香时,萌生出家的念头。为了阻止虚云出家,家人紧急为他安排婚姻,定聘田鹅英、谭湘月两名湘乡女。完婚后,虚云依旧坚持本心,并说服两位妻子一同奉佛。至此,虚云大师的红尘故事落幕。回到福建后,他在福建涌泉寺出家,从莲受戒,而后受教于天台山融镜法师。

悟道后,他从中国佛教全局着眼,积极投身佛教社会活动,依据佛教戒律和禅林规范,并结合现实制定了一系列新禅林规约,提倡农禅结合,准许僧众开办实业,劳动自养,大有百丈怀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遗风。他游历多地,名扬海外,缅甸、泰国等地都有他的足迹,弟子更是遍布全球。虚云大师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佛教协会首席发起人、名誉会长,他不仅在近现代树立了一个实修力行的高僧形象,而且还言传身教,培养出了一批保持传统宗风、重视修行与弘法、善于建寺理寺的徒众。

“坐阅五帝四朝,不知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在虚云大师自述的对联中,他这样评价自己。后世为了纪念他做了《虚云和尚传》《虚云和尚年谱》等传记,《湘潭市志》专辟了虚云传记,对其履历与行事进行了认真的考证,证实虚云大师是湘乡籍著名的佛教人物,但对于他具体出生年月描述,多存争议,疑窦颇多。

家乡有此人物令乡亲感到自豪,越来越多的来访者向李代根提议为虚云大师设立纪念项目。2020年11月,在湘乡籍企业家、当地居民和公益人士的共同支持下,虚云故里项目建设启动。2021年1月,虚云纪念亭建成,1月18日竣工庆典上,手持佛珠团坐的虚云大师雕塑面世。如今,高7.38米、占地16平方米的虚云纪念亭巍然屹立在紫玉冲山巅,63阶花岗岩踏步拾级而上,85米雕花石栏杆烘托四周。沿着纪念亭朝东而下,便是虚云大师的祖居地,虚云大师像在这里眺望着故土,等待着弟子们的来访。

“美丽乡村添胜迹,传统文化焕新意。”在纪念亭的《建亭记》内记载着这样一句话。这位曾代表中国佛教远洋的老和尚,百年之后,成了湘乡的一张文化名片。修葺好的山道、亭阁不仅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落脚点,也为横铺村的村民们提供了一个翻山越岭的歇脚处。虚云纪念亭为横铺村美丽乡村建设添上了独特的一笔,也成了梅桥镇风景里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