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阔爱们,周一好呀!

白色置物板上,摆着一件雕塑,你看见了吗?

看不见也没关系,大家都看不见,因为它是隐形的。

隐形,分为物理和魔法两种状态,前者需要借助化学药剂或光学原理,达到视觉欺骗效果;后者连摸都摸不着,彻底不见了。

这件名为《我是》的雕塑属于后者。

《我是》由意大利艺术家萨尔瓦托(Salvatore Garau)创作——准确地说是“想象”。他本人也承认,这件雕塑不存在于真实世界,其意义是为了证明“虚无也是充满了能量的空间,即使我们把房间里的东西清空,虚无依然是有分量的”。

这件能把爱因斯坦气疯的雕塑,经过艺术理念的包装后,竟吸引到了不少伯乐。据外媒报道,《我是》以1.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1万元)的竞拍价格售出,买家身份不详。

这笔虚无的交易,还附上了一张保养说明:买家必须将此雕塑存放在至少3平米、周围不能有障碍物的空间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需要存放在安全环境中。

以及,一张盖了官方印章的真品认定证书——证明你真的把雕塑带回家了。

许多艺术同行不承认《我是》属于“艺术品”,因为一旦将艺术定义的边界,扩展至“四维空间”,就相当于没有定义,艺术将沦为哗众取宠乃至洗钱的工具。

大家都知道,童话《皇帝的新衣》旨在讽刺虚伪、愚蠢与盲目跟风的现象。如今一件现实版“皇帝的新衣”就摆在眼前,如果我们认可它,岂不是在重演那愚蠢的情节?

但萨尔瓦托没打算搭理指责的声音,毕竟这不是他的第一件隐形作品,也不会是最后一件。

2021年1月、2月和5月,萨尔瓦托分别在意大利的奥里斯塔诺市、米兰市,以及美国的纽约市,展出了三件自己“创作”的隐形雕塑《思想者》《沉思的佛》和《哭泣的阿佛洛狄忒》。

怎么告诉路人,此处摆放着一件虚无艺术品呢?萨尔瓦托的做法是,用胶带在地面上贴出一个正方形,并在一旁竖起牌子,提醒大家“不要踢坏了雕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方形框内,摆放着“雕塑”《沉思的佛》。

有意思的是,纽约一个文化协会,还为隐形雕塑提供了一个大屏幕。当有人经过隐形雕塑时,屏幕里就会出现小提琴、吉他合奏的音乐视频,以营造氛围感。

大众普遍看不懂,却获得官方认证,让虚无艺术的匪夷所思程度,再上升了一个级别。

回顾艺术史,除了萨尔瓦托,还有其他艺术家追随“虚无的感觉”。只不过,他们每推出一件作品,都会引发争论。

2001年,英国艺术家马丁(Martin Creed)推出作品《这些灯会忽明忽灭》。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内,天花板上的霓虹灯忽明忽灭——这就是该作品的全部。

《这些灯会忽明忽灭》

马丁说:“我想阻断日益饱和的文化与视觉负荷。”可以理解为,他想帮助大家摆脱无意义的负荷,所以整出了同样没意义,但能转移注意力的负荷。

当年,一位名叫雅克利纳(Jacqueline Crofton)的艺术家,为了表达对虚无艺术的不满,朝该房间扔了一个臭鸡蛋。

虚无艺术还被搬运到了音乐领域。1952年,钢琴家大卫(David Tudor)在加拿大演奏了一首“不存在的曲子”。打开钢琴盖后,他一动不动地坐了4分多钟,然后起身、鞠躬谢幕。

再看他的钢琴谱,上面只有一个拉丁文单词:Tacet(沉默)。

如果任由虚无艺术继续发展,那这件“皇帝的新衣”是否终有一天替代真实的衣服、穿在了我们身上?

其他学术领域,或者也该有同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