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一起做成长型父母

每个新手妈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看了越多育儿文章,反而就越恐慌,觉得好多知识点啊,怎么学得完?有的妈妈就学的很辛苦,有的妈妈索性就放弃学习了。

今天不谈育儿,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当妈前几年学习早期儿童教育时的学习思路。

▲ 你们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总结,我就总结好了放在这里方便大家保存啦☺

01

学概念模块而不是技术散点

我学习任何一个学科,包括育儿,都习惯学习概念模块,而不是技术散点,且都能保证,学过就记住并且可以内化

现在这个社会本来就信息过载,而当了妈妈后,大家的时间就更加宝贵了,那一样花时间去学习,就一定要学最精华的。

所谓的“概念”就是剥皮去筋后的主干骨,你学到了这些,就掌握到了整体。

刚刚做父母时谁都不知道全局是什么,那如何学概念呢?其实很简单,遇到孩子的问题,多问“怎么样、为什么”,少问“怎么办、怎么做”。

举个例子:

刚刚出生的孩子,我们肯定最关心的就是奶量和体重了,很多妈妈都习惯问,“我家一天的奶量好像才500毫升不到,怎么办?我家3个月才12斤怎么办?” 这用这样的方式询问,你收获到的一定也是一个或者几个招数,比如喂养频率什么的方法。

也许你就采用了,等孩子到了四个月,你也许相似的问题又出现了。这样自然就会觉得知识点好多啊,学也学不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当年就及时把自己从技术散点拉了出来,我问的是,“怎么样可以判断我女儿吃饱了?怎样才能说明我女儿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发育的?”这两个问题一问,我就知道了如何科学判断奶量,我也了解了生长曲线。

这就是学概念,清楚掌握概念后,再看一两个实践运用的方法,我们自己就能演化出各种各样的招数,而不再是不断“救火”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小D1岁时,我清理了一批每天只是分享招数演化的育儿公众号,省下的时间开始系统看育儿书了,才逐步建立了更清晰的概念。

1岁内的孩子父母,我推荐的书单,戳->

02

只有下水才能学会游泳

和当年学游泳的经历一样,看了不少游泳比赛的视频,自己边看边比划动作,自己感觉动作已经很熟练很标准了。但第一堂课下水时,我才发现岸上比划的再标准,到了水里完全是两回事。

学育儿也是如此,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从怀孕时就开始看了很多亲子阅读的文章,还听了很多大V读绘本的录音,声情并茂,绘声绘色。

我从小说话就不生动,当时好生羡慕啊。我微信收藏夹里大概有几十篇这类的文章,但收藏再多,我还是那个不会讲故事的妈妈啊。

于是,在小D2个月的时候,我作了一个决定,买绘本开始给她读。

记得当时我的闺蜜知道后,还笑我,这么小的孩子你就开始读绘本,她哪听得懂啊?我当然知道她听不懂啊,我之所以这么早开始,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局限性,照着读课本都是磕磕巴巴的,所以我需要提前练习啊。

实践以后才能把各种各样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才是内化的过程

刚开始时,每一本绘本我给小D读之前,都会自己做功课,对照着自己收藏夹里的文章在笔记本记录要点,还会听音频进行模仿借鉴,最后自己会反复读好几遍直到读熟练了。

于是从她2个月一直到快3岁的30多个月,都当做练习的机会,我从不要求她是否愿意听,我关注的只是自己读的够不够好。后来,我也是那个可以绘声绘色给女儿讲故事的妈妈了,而且常常还能张口编一个小故事呢。

为什么我们总说,“学了那么多育儿知识,还是带不好一个孩子”,就是因为我们很多的知识还只是在“收藏夹”。

很多妈妈说,“当妈要学好多啊,好累啊”。其实,累就对了,学习的本质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而这本就该是累的。

不要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要担心的是自己永远都处于“以后再做”、“看过就算做过”的阶段。只有下水才能学会游泳,只有实践才是在“带”孩子。

实践不一定就会完美,但一定能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刻意练习自己不擅长的

右手去拿左前方玩具。独坐稳后,练习背后拿,如右手去拿左后方玩具。

有一年,我决定开始尝试跑马拉松,于是每天要求自己跑10公里,但当我完成第一个半程马拉松时,我却跑的异常辛苦。我当时很困惑,我每天都在训练啊,我每天那么努力,怎么半程马拉松还会这么累呢?

后来我遇到了一个跑步老手,才知道了原因。

我的肌肉已经习惯了每天1小时跑完10公里的状态,看似很勤奋,但对肌肉刺激的效果却不大。

后来我加入了变速跑、加入了力量训练,这些明显让我感到更辛苦,但也显著提高了我的跑步能力,之后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

这个经历就像我们很多父母的第一年,认真学习吃喝拉撒睡后,我们慢慢地从一个焦头烂额的父母变得游刃有余。但常常到了孩子1岁后,很多父母就发现自己招架不住了。

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大多的父母都习惯只做自己擅长的,孩子过了1岁了,我们可能还只是停留每天吃的食谱、体重身高这些方面,那自然我们的学习没有跟上孩子的成长啊。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是在养育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那我们既需要短期目标的执行,更需要中长期目标的设定,千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在掩饰自己战略上的懒惰”。

最荒谬的事就是,重复做相同的事情,却期待不一样的结果。是时候改变跑道了!

对我来说,育儿就是三大模块:孩子、我们和孩子、我们自己。第一年的屎尿屁辅食等全部都是“孩子”,我们学的就是最基本的“为孩子做什么”。

等到孩子过了1岁,很多时候要求的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互动模式,这时,好多“为孩子做什么”会逐步转变成“和孩子一起做,直到让孩子独立做”。

这个转变是否顺利也会影响到如何管教孩子立规矩、如何进行早期认知启蒙。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自己,老生常谈的“育儿育己”,但说到底,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语言表达、情绪管理。而这一些,我们自己不具备是很难言传身教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小D2岁时,我开始看各种各样其他的“杂书”,学习更多“我自己”这个模块。这更是为什么,我当时利用双休日时间重回校园去学习早期儿童教育,因为我意识到“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了”。

绿色的是我们知道的知识,紫色是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黄色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千万不要把自己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绿色那部分上面。

1岁后的孩子父母需要看的性格心理书籍推荐,戳->

无关育儿的“育儿书”推荐,戳->

04

捷径是最远的路

我工作的最初两年,最爱看的就是诸如《10分钟让你明白经济学》、《3分钟看完名著》这类标题的文章和书籍。

但合上书本,扪心自问,有多少是我真正消化理解的?又有多少是我真正实践运用的?后来想想,我们匆匆看过的书花的时间其实也够我们静下心认真看10~20本好书了。

经历告诉我,速成的虽然看上去简单但没什么营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坚持写“费脑”的却不讨好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底,人生是最不公平的,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寻寻觅觅去找育儿捷径和招数,到头来可能指向的却是一无所获。

但人生又是极其公平的,我们投入的努力,认真的思考,实践出来的经验,甚至是错误教训,都会成就我们更好用的头脑、更敏锐的观察、更精准的直觉,都会指引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父母只是其中一部分角色而已。

捷径,其实是最远的路;偷来的巧,其实是致命的拙。

相关主题文章:

大J,世界500强前高管,国际融合教育专家。500万父母关注,擅长儿童全脑启蒙、亲子阅读、在家早教, 分享最新育儿理念。

著有育儿畅销书《爱上阅读的秘密》系列,《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系列三部曲。
在公众号对话框输入:资源,可领取2000份早教启蒙资料(可打印)、早教与学科启蒙学习网站、书单等资源。

有启发?

欢迎转发给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