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张家口晚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城宣化随想(二)

葡萄香万里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将大宛(现哈萨克斯坦一带)一带种植的葡萄条带回大汉。由于葡萄是依靠嫩枝条蔓扦插进行无性繁殖的,不能长距离运输传播。先是在新疆一带种植,后逐步传入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带。

由于宣化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时间长,又位于东经115°2′,北纬40°31′(地球“黄金线”,和法国葡萄名产区——波尔多属同一纬度),是最适合葡萄种植的纬度。据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考证:大约在距今1800—1900年间,宣化已经有葡萄传入并种植,并在宣化深深扎根,开花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的宣化,应该是:城小名气大,景色美胜画。千峰叠翠,古木参天。烟霞笼远岫,日月照云屏。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雁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河中有滔滔绿水,山前有朵朵祥云。

后唐时期,由于宣化土地肥、地势平,气候宜,时任刺史刘怦,因久无战事,则组织军民垦荒造田,营造果园。

葡萄,开始在军营和寺庙中推广,宣化葡萄的最早种植地在弥陀寺,其位于宣化城内北部,地肥水足,柳川河之水可常年灌溉之用。采用独特的“漏斗架”栽培。仰视,一架架直径10多米的葡萄架,如朵朵硕大的莲花盛开,又如一个个倒立的巨伞,排列整齐,像片片彩云,挂在天际,蔚为壮观。俯瞰,一个个圆圆的葡萄架,仿佛巨大的的碧绿的玉碗或玉环,一个紧挨着一个,镶嵌在青砖灰瓦中,漂亮极了。据说,漏斗架型也是唐朝僧人,从佛家对于“圆”以及“功德圆满”的教化中得到的启发。后来,这种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葡萄种植方法,推广到寻常百姓家,这唯一发源在城市中的农业系统,逐步发展到整座城市中。4000多亩的绿油油的葡萄园,在斗拱飞檐的辉映下,碧环翠绕,分外靓丽。真可谓“清远楼下两天地,半城黛瓦半城绿”。那是怎样的一种醉人景观呀?

光阴似箭,一晃,1800多年后过去了。宣化古城,至今仍保留有半城的传统葡萄园。它是世界上“唯一”在城市中种植的葡萄园,也是农耕文化和城市文化相辅相成,亲密融合的典范。

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宣化的传统葡萄园”这一农耕系统和景观,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多么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啊!

当时,葡萄在城市居民庭院都有栽种,城北的一排排葡萄架,如莲花般盛开,远远望去,似一片绿色海洋。萧太后特别喜爱牛奶葡萄,曾征地30多亩,辟为”皇家葡萄园”,专供皇室享用。后人称皇家葡萄园为“白果园”。今天,白果园内的数十架葡萄,仍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特别是一颗长6米多,阔0.7米的葡萄老藤,经历了500—1000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仍郁郁葱葱,硕果满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川俯城郭,藩镇重畿辅。桑麻数万里,烟火几万家。葡萄秋倒架,芍药春满树”的诗句,这是金代诗人刘迎对当时宣化美丽风光和葡萄种植规模的真实写照。试想想,城里是半城葡萄,杨柳依依,河水潺潺,桂栋连连,鳞次栉比,古色古香。城外是森林茂密,四周环水,阳光灿烂。这是怎样的美景呀!简直就是最美的人间天堂啊!

距今800年前,元朝时,宣化北山上还是一大片原始森林。据《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中贵大臣可思不花上奏:“采金银役伕及种田西域与栽葡萄户,帝令于西京宣德徙万余户充之”。楚材曰:“先帝遗诏,山后民质朴,无异国人,缓急可用,不宜轻动。今将征河南,请无残民以给此役。”帝可其奏。这段话是说,元朝宫中有一个叫可思不花的大臣,奏请召募采金银的役夫以及遣到西域去种田、栽葡萄的人户。元太宗就下令从西京宣德迁移一万户来充当。这里提到的西京,即今天的大同市,宣德府的府治就在今天的宣化。这位可思不花大臣奏请大规模迁徙宣化百姓充西域的事,以宰相耶律楚材据理力谏,最终以“帝可其奏收回了成命”。

从中可知,12世纪初,元太宗在位时,一次能下令迁出一万多户葡萄专业户到西域去,至少说明距今800多年前,宣化种植葡萄已经相当普遍,而且是人口众多的富庶宝地,所以皇上才会一张口就轻松说出“徙其万余户”来。

张文藻墓发掘现场

张文藻墓出土葡萄

1993年,在下八里村出土的辽墓中,发现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干葡萄枝、葡萄酒,都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当时宣化葡萄种植之广、面积之阔、名气之大,都市之繁华。

由于宣化葡萄种植历史的悠久,面积大,又是上乘的西域品种,与独特的本地环境相适应,经过先民们千余年培育出的优质葡萄品种,葡萄的品质非常好。具有“果实大如牛乳”、“皮薄肉厚”、“酸甜可口”、“刀切不流汁”等特点,中外驰名。因此,宣化被称为“葡萄城”。

“遍尝宣化葡萄鲜,嫩香似乳滴翠甘;凉秋塞外悲角远,梦尽风霜八十年。”这是大作家曹禺于1988年9月,这第一届宣化葡萄节所赋的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诗后,还有一段释文:“余孩提时,随父居宣化。古城秋暮,军号吹来,犹绕耳边,音凄日落,不能自已。然犹口中葡萄颗颗甘鲜。今逢中国宣化葡萄节,是丽人欢,阳春复见,惊喜交集,不胜感慨。”

曹禺,中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大师,著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著名作品,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沙士比亚”。六七岁时,随父亲来到宣化居住,其父万德尊民国初期为宣化镇守使。幼时,他最高兴的事,就是坐着轿子,到市场上买白牛奶葡萄吃。宣化葡萄的甘甜,给他心灵上留下了格外美好的印象。

从北山顶的恒山寺下望宣化城全景,葡萄园极多“。“弥陀寺里有大葡萄数株,结果累累,古者已有六十余年。葡萄架的结法,如倒置的雨伞(漏斗形)。伞柄向上,这样一枝一叶,悉受阳光,是园艺家所当效法的”。这是1935年,著名作家冰心来宣化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描绘的美丽宣化城。

“出城的北门,便望见恒山寺(北岳庙),寺占一山顶(寺原址位于现北门外春光乡盆窑村后山上),恒山寺下葡萄极多,亦间有瓜田,平津一带所需之葡萄,皆由此供给。”这是和冰心同行的著名作家郑振铎所描写的宣化。

两位作家都是民国时期的大名人,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见过的美景也非常多。单从他们文中的“水势浩荡”、“山水横幅”、“江南风味”、“葡萄极多”等词句,我们就能想象到,民国时期的宣化,风光是多么的美呀!生态环境是多么的好啊!稻田和葡萄是多么的多呀!

宣化葡萄历来为“皇家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物产博览会上荣获“荣誉产品奖”,2013年武汉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14年夏,农业部在北京发布了“2013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估”,宣化的“牛奶葡萄”品牌评估价值为18.1亿元,名列葡萄类产品品牌榜首。

作者简介

孙辉亮: 河北宣化人,82年入伍,毕业于北京防化工程指挥学院。曾任20集团军高炮旅军务参谋、总参炮兵指挥学院教员、学员队队长、军务处参谋、学员队政委等。

2010年转业到地方,现任宣化区政府党组副书记。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领导科学》等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

上谷文化研究会简介

上谷文化研究会是由我区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教师和文化爱好者自愿结成的地方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民间社团组织。由中共宣化区委宣传部主管,成立于2017年11月。研究会宗旨:“研究地域历史,开掘文化资源,向社会各界提供国学公益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树立地方文化符号。”

上谷文化研究会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文化活动、研究、考察活动,创办了会刊《上谷文化》和公众号《上谷文化院》,栏目开设有:历史钩沉(宣府记忆、红色档案)、上谷人物、古郡揽胜、收藏天地、柳川论坛、他山之石、艺术百味、雄武风韵、新知博览、学会动态等。迄今已出版会刊13期,制作宣传片《山水涌金地—宣化》,编辑出版中英文对照宣传手册《千年古郡-宣化》,2020年和宣化区政协联合编撰出版《纪念察哈尔民主政府75周年专辑》,2021年编辑出版宣传资料《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谷文化专辑》。

来源:美丽宣化、上谷文化院

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