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2022年的第 16 天 -

嘉定明日天气:多云 11 ℃/4℃

上海市卫健委今早(16日)通报:

1月15日0—24时

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例

无症状感染者1,男,24岁,系1月13日报告的一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即被隔离管控;

无症状感染者2,女,25岁,系1月13日报告的一例本土确诊病例和一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即被隔离管控;

无症状感染者3,男,27岁,系1月13日报告的一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即被隔离管控。

3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期间例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经市疾控中心复核结果为阳性。经市级专家会诊,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目前,已追踪到上述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在本市的密切接触者22人,均已落实集中隔离观察。对无症状感染者曾活动过的场所已进行终末消毒。

面对疫情的变化

连日来

上海基层社区干部快速响应

迅速行动,坚决守牢城市安全底线

既严格精准防控,又传递温暖温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帮转运隔离老人拎一大堆行李

防护服里浑身是汗

1月13日22时多,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景华居委干部接到通知,居民区几户居民为新增病例次密接,需要立即转运到相关隔离点。

景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寒韵与居委干部迅速通知居民。“有的居民可以电话通知,有的老年人睡得早,就要上门敲门通知。”

一户人家住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听说要转运隔离,她就在家收拾起东西。等居委干部再次上门接她时,她整理了两个大行李箱外加一个大马甲袋,里面不仅有换洗衣服,还有电饭煲和做饭用的食用油。

居委干部向她解释,隔离点提供食宿,不需要做饭。但老人坚持带走,不带就不走。居委干部拗不过她,就帮她拎起行李箱和马甲袋。走过陡峭的楼梯和窄小的弄堂,穿着防护服的居委干部累得浑身是汗。

上车前,老人突然紧张地询问,隔离要不要自己花钱,又担心起还留在家中的次密接同住人老伴的起居。居委干部向她耐心解释,并保证会好好照顾她的老伴。这几天,对留在家中隔离的居民,居委干部购买了矿泉水、袋装食品等送到了这些居民家门口。

城管中队长60多个小时没回家

办公室摆满拉杆箱

1月15日晚上8点,接到记者采访电话时,静安寺街道城管中队队长肖明已经60多个小时没有回过家了,这晚他还是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我们静安寺街道很多干部都好几天没回家了。办公室摆了好多拉杆箱,都是大家叫家里人送来的。”

1月13日傍晚,肖明接到了增援南京西路某商业综合体防疫工作的任务。带领着队员,他迅速赶到了这家商业综合体,此时防疫人员已封闭了商场和办公楼出入口,流调人员与医务人员正准备进入商场和办公楼进行流调与核酸检测。肖明组织队员维护场外秩序,他自己则穿上防护服与其他街道处级干部一起走进了商场和办公楼。此时的商场内,有上百家商户的工作人员,还有不少刚刚还在购物、就餐的消费者,办公楼内也有大量没有下班的白领。

刚刚听说这里要封闭,商场与办公楼内的人都有点“震惊”。肖明与其他街道干部第一时间对眼下的情况进行了解释,安抚了大家的情绪,并迅速了解大家的需求。

此时在场外,考虑到当晚大家要在这里过夜,街道干部组织好毯子、方便面等生活用品,送进了商场与办公楼。肖明与其他街道干部组织大家分发了这些生活用品。这时,一对夫妇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走了过来,他们有些焦虑。原来,孩子因年纪小,感觉有些疲劳,吵着要睡觉。肖明与其他街道干部一边安抚这对夫妇,一边帮他们在商场的一楼整理出一处沙发空间,安排孩子先休息。

夜有些深了,肖明与其他街道干部组织商户们,整理出可用的餐桌、桌椅、沙发等搭建成临时床铺,安顿大家就地休息。“我们的市民游客非常好,在听到我们解释后,很快就平静下来,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这让我们很感动。”肖明说。

1月14日凌晨5时,肖明从这家综合体走出来,脱下防护服,回到了办公室,在沙发上躺了两个小时,又爬起来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走街串巷,他与队员们逐家检查商户们的防疫情况,向商户宣传防疫措施。肖明告诉记者,按照疫情防控预案,从11日开始街道在机关干部中抽调了很多党员干部,组成了6个工作小组,对社区、街区的防疫工作进行增援,随叫随到、随时增援,大家睡觉都捧着手机。

担心转运隔离“出状况”

社区干部骑电瓶车跟着转运车

在转运来自高风险地区回沪人员的过程中,按照规定,街道居委的陪同转运干部是无法上转运大巴一同前往隔离点的。共和新路街道的街道居委干部担心,转运过程中发生居民不配合等情况。于是,几个会骑电动车的街道居委干部,就自己骑着电瓶车跟在转运车的后面,直到看着转运车到达、转运人员进了隔离点,他们才放心离开。

一次,柳营桥居委干部在骑着电瓶车跟着转运车的过程中,遇到了居民不配合、到了隔离点宾馆不肯办理入住的情况。看到这一情况,这位居委干部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进入隔离点,苦口婆心地劝解这位居民。经过四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最终在这位居委干部的劝说下,居民表示了理解,并成功入住,而这位居委干部说得嗓子都哑了,回到家已是深夜。

怕药物副作用影响工作

居委干部不敢吃抗过敏药

临汾路街道和源名城是个超大型居民区,辖区内高层楼栋28个,常住居民1.5万人、4000户居民。从1月11日以来,按照防疫有关要求,和源名城协助转运辖区居民6户。为了确保24小时随时到岗,居委会全体工作人员分班待命,每班3人,三人每天八点以后就守在社区。

和源名城居委会主任朱定为了做好转运接送工作,除了白天工作不断不乱外,也让手机24小时待机。她每天需要吃抗过敏药,由于过敏药有嗜睡情况,她当晚待命,就少用抗过敏药,父母亲身体不好,也无法陪同看病。

1月13日,朱定为了等待转运车辆最长时间从晚上十点等到早上四点,在此之前,她便及时通知物业做好楼道消杀、人员正常送上转运车、安抚居民情绪。有一户运送的居民家中养了只猫,和他日常相伴,感情深厚,居委会干部联系家属送来投食器,确保猫咪的正常生活,让居民安心集中隔离。

新老干部接力

站好防疫每一班岗

一周以前,因病休假的浦东新区高行镇社发办主任王雯婷刚刚回到防疫工作岗位,便迎来了密集的人员排查任务。“协查的通知单发到基层手里,经常是在半夜。本着事不过夜的要求,我们第一时间启动排查。如果联系不到本人,基层干部就上门去核实。我们24小时手机铃声开到最大,晚上也不敢睡得太实,随时准备出发。”

近来上海出现新的确诊病例,基层接到的因密接、次密接等带来的封楼封户工作单也日渐多了起来。“这段时间的工作单,顶得上前几个月的总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严格按照上海防疫的最新手势,保障每份通知落到实处。”王雯婷介绍,高行镇不断加强对防疫工作人员的培训,甚至将物资准备细化到几个帐篷、几条棉被、几条隔离带等等,就是为了确保在发生情况时,能够以最快速度响应。

此外,镇里还做了每个社区的防控动态图,一旦有楼栋封闭,楼内常住人口信息一目了然,可以立马安排相应防控力量。

“我们的信心还来源于大家的精神状态。”王雯婷说,这么长时间以来,镇里的防控办,以及各防疫相应的处室、工作组全员待命、相互支持。就在两个月前,王雯婷因病不得不暂时离岗,年轻的95后基层干部方思佳当即决定放弃新婚的休假时间顶上,和整个团队一起加班、熬夜,打了一场又一场社区防控的硬仗。

全周期的表格化管理

确保每道手势精准落实

上海各社区严格落实国家和本市有关居住措施,着力做好入境人员在14天隔离之后7天居家健康监测工作。

在浦东新区张江镇,目前有29位入境人员正在进行严格的居家健康监测,镇里第一时间派出社区工作者、基层民警和医务人员组成“三人小组”上门,为居民详细说明隔离注意事项,将居民送至家门口后,再张贴“正在居家隔离”的温馨告示。核酸采样也全部由医务人员上门完成。

张江镇副镇长孔瑞琨告诉记者,近来涉及密接、次密接、高筛人员的社区防疫手势也越来越精准、多元,“我们明确按照上级指令,针对不同情况落实防疫要求,并根据不同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周期的表格化管理,确保每道手势精准落实。”

为了缓解基层压力,张江镇还进一步配强防疫专班人手,为基层助力。

孔瑞琨介绍,张江企业多、在地企业员工多、酒店等公共场所也多,人员流动性强的特殊性决定了基层防疫必须更加有力。“目前,经过一轮轮的实战,张江38个居民区对封栋、封户都有了快速响应的预案和经验。就在两天前,我们接到了为一个在地单位组织紧急核酸采样的任务,工作人员半小时内就完成了集结,整个采样现场井然有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观时评

面对疫情,这些人为上海熬了一个个通宵

请理解他们,别辜负他们

“作为一个普通的疾控人,我真的没有想到面对疫情这么难,3天熬2个通宵的大有人在,而我们还不是最辛苦的……”(详情:)

一段来自流调队员的留言,不经意间打动无数人,也让人们直观地理解为何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称得上“没有硝烟的战争”——自上海1月11日报告出现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1月13日再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无数一线的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疾控人员、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等,就进入这样的状态。

那几天,我恰好在本轮抗疫任务吃重的静安区参加“两会”,目睹多位基层干部熬了一个又一个通宵,黑着眼圈直奔会场履职,散会后再直奔防控一线,甚至在会议间隙直接开始现场办公。而在上海的各个角落,无数人拥有和他们一样的黑眼圈,甚至付出更多的体力和心力。

他们需要一连数小时死盯监控屏幕,只为确认一个“密接”的轨迹行动,抑或在半夜三更无奈敲开“次密接”的家门,苦口婆心好言相劝,只为尽快将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因为超大城市极高的流动性,以及病毒变异后的不可测性,他们的工作量常常会在瞬间迎来几何级数式的上升。但为了这座城市整体的安全、有序,为了尽可能确保城市面上的正常运转,没有人在压力面前避让退缩。

疫情防控这场“大考”已经持续两年,其间既有数次严峻的“遭遇战”,也有持续紧张运转的常态化任务,情况各有不同,手势策略也有不同,有一点却始终不变——无数一线工作者实打实的倾力付出。

为了防疫,这座城市探索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有相对完整的体系构建,也有前沿技术的适时加持,并在不少场景下,展现出精准防控的特色。但一切制度设计、方案设计上的精准科学,最终都要落在人的行动;技术、策略、体系背后,最根本的是人的付出,是一个个具体工作者的“事不过夜”“枕戈待旦”。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去年9月市委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就有共识:没有基层一线同志的付出,就没有今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他们构筑起了上海抗疫的铜墙铁壁,彰显了这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深厚力量,彰显了这座城市温暖人心的精神品格,彰显了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软实力。而尊重基层,尊重一线,尊重、理解并支持他们的付出,这是让疫情防线得以持续稳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座人民城市应有的温情和暖意。

这种尊重不是口头的,需要体现为具体务实的行动和支撑,需要看到一线的辛劳,并尽最大努力支撑他们的工作、缓解他们的辛劳、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这种尊重的来源也不是单一的,尊重需要来自一线工作者们“背后的人”,更需要来自一线工作者们“面前的人”,以及未必与他们直接相遇、却在无形中受惠于他们的每一个人——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防疫工作对象的主动配合、普通市民的自觉防护,是对一线工作者的最好回应、最好回报。

当前的防疫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容半点懈怠。考验常常突如其来,对普通市民如你我来说,突然接到流调电话,突然迎来“大白”上门,或许会有错愕、慌乱、惊恐甚至抗拒。这可以理解。但想一想这些“突如其来”意味着什么,想一想一线工作者为了这些“突如其来”付出着什么,我们会明白“理解”与“配合”的意义——面对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一线工作者们,这是“人同此心”;面对整座城市的安全和有序,这是“应有责任”。

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第一责任人”,现实已经一再表明,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铜墙铁壁终究来自众志成城,每一个普通市民和奋战在一线的“逆行者”们,不是“你”“我”“他”,而是一个整体的“我们”。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整体战。特殊状态下的配合,能形成最大的合力,赢得时间;日常状态下的自觉,则会形成无形的屏障,赢得空间。

同样是昨天,流调工作者们还透露,如果口罩戴得规范一些、自我防护严谨一些,或许就能成为特殊状况下的“护身符”,既为自己减负,也为防控工作减负。这个说法也引起了热议,它足够鲜活地告诉人们,自身的“责任”意味着什么——这绝不是什么大词,就是一点一滴无比具体的行动。

“逆行者”们此刻仍在辛劳,如果你我都能明晰这样的责任、付诸自觉的行动,他们的努力就不会被辜负。

来源 | 上观新闻

编辑 | Jacky

免责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读者参考。本平台推送的广告信息、内容及设计均归广告主所有,本平台只作为发布方进行推送,因内容引起的任何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