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的每周更新一点内容,以此来推动自己对生活的反思,寄希望于能够穿透日常生活的那些机械性的反馈,获得一些更持久有效的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当今天想要完成这个例行任务时,脑袋里却是一片空白。回顾过去的一周,似乎找不到任何一点思想的火花,没有任何值得写下的话题。

这也就意味着,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只是活在表面,虽然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没有触发我对这些事情的真正思考,可能会留下记忆,但没有任何记忆的注解,这些记忆也注定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此刻,努力的想要写出什么东西的我,像是一个空的白板。幸好,我还可以做一件事情,就是将这种状态描述出来,并对它进行一些分析,找到一些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最近闲暇的时间不多,虽然说过的话非常多,但大都是带有某种目的性的,工具性的交流,比如基于某项工作的协调性的话语。这些对话,就好像是在进行一场网球比赛,眼睛死死的盯着网球,在对方打过来之后,要在某个角度上,用一种力量将球打回去。

可惜的是,人的注意力或者说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持续的进行类似比赛式的对话,必然会耗尽有限的注意力,最终就会导致忙碌一天的人的共同感受——不想思考、不想说话、仿佛身体被掏空。

思考本质上也是一种对话,或是人跟某种生活感悟对话,或是跟某位先贤思想的对话,或是跟内心自我的对话。虽然对话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它不但受人精力的限制,也在某些守恒方面跟现实世界保持着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话的功能性越强,其对效率的需求就越高,话题的针对性就越明显,其产出的结果所能覆盖的范围就越窄。反之,对话的压力越小,其空间越大,得到的东西越没用,但可能会更有长远的效力。

而且,在功能性的对话中,注重的是效率,是让对方能以最快的方式去理解的过程。这必然就会牺牲掉语言当中的诗意,话语当中的那些留白被彻底驱逐出去,只剩下干瘪、通俗易懂的内容。

被生活驱动的对话,使人呈现出一种表面化的生活,所有的话语都是以与他人互动达成某种结果为目的的,所有的思考也都是在精准的盯着对方话语的落点,计算着回击的角度和力量。

人们常常担忧的意义的匮乏,实际上是对话的匮乏,当然不是所有的对话,而是那种非竞技式的,以启发为目的,慢节奏小压力的对话。这对话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某个人,也许是一个观点、一本书、一段时光甚至是某个人生。

现代的生活,过于忙碌,一切都太满,少了留白,多了压力,少了诗意,多了目的。更重要的是,少了那些可以在历史范围内被反复提及、并对整个人类都有参考意义的话题的思考,多的只是一场场对话的竞赛。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但现代人哪儿有时间和精力去反思呢?即便有,又该反思什么呢?对话是一种习惯,长期在浅层的、竞技式的对话中锻炼出来的对话能力,是无法运行深度的反思的。

如今,世界仿佛在两套齿轮的运转当中,一套快速的,当下的,表层的,现代的;一套缓慢的,久远的,深层的,古典的。但快速的现代主义拉紧了每个人的皮带,一方面让人忽视那些古典的、深刻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让那些死死抱着缓慢沉思的人无所适从。

我们,有多久没有进行那种酣畅淋漓、智识交锋、毫无压力也毫无用处的对话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