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章头部

这是良心话,职高确实害了一群人,去了都在干什么?这些职高出来的学生他们愿意把他们下一代再送进去吗?肯定不愿意的。

别说让人去职高呀,先把职高教育水平提升一下吧,我们这里职高不是教育人的,是害人的,为了国家补贴,招生时狂揽人头,为了就业率好看,毕业时找个地方让学生做苦力,根本不管学生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大学的总体出路比职高好,是应该给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考大学。但后面扯到大学里女生多,一线城市女性教育水平比男生高,究其原因分析是男生成熟晚,所以对男生不公平,这个理论真是直男自信,或者说出这句话的人本身就像何不食肉糜,体会不了穷人家连口糙米都要挨掂量着下锅。

男生成熟晚所以不公平么?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男多女少,而受教育的机会呢?我等老百姓不懂理论,只看新闻和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直到2015年,我国小学学龄女童基本实现应上尽上,净入学率自2015年开始连续6年保持在99.9%以上,与男童基本持平,在义务教育阶段,这时候才基本消除性别差距。在此之前相当长时间,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生,辍学率高于男生。

学前教育至初中阶段,在校女生人数占比均小于48%。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学里女生多,职高里男生多呢?女生比男生刻苦呀!为什么女生要刻苦?女生成熟早呀。为什么女生要成熟早?被生活逼的呗。

你成绩不好,初中都别读了,浪费钱。你不好好读书,考不上高中就辍学去打工,给弟弟攒彩礼钱吧。你考不上大学,就准备嫁人吧,家里要彩礼钱盖房子。同样你大学毕业了,家里的房产是弟弟的,你自己不挣钱喝西北风。你不更加优秀,老板肯定更想要男的。因为男的不休产假不休哺乳假。你不更努力工作,对不起,等你产假回来,岗位早被别人取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为什么大学里女生多?因为读书是最公平的竞争。为什么女生普遍要成熟早,因为各个年龄阶段,社会各层面,她们面临更残酷的淘汰和压力。因为社会给女性的渠道本来就不宽,不刻苦没文凭,就要面临更艰难的生活。

男生为什么成熟晚,男生多难呀,还要交友泡吧打游戏,还要等着父母给娶媳妇,还有家业等着要继承,太难了,这社会对男生太不公平了!

1.虽然考好高中难,但是私立高中,垃圾高中,分数低到不可思议,这都考不上,硬读高中也基本没有考上大学的可能。2.职高也可以参加职高高考考大学,职高毕业都成年了,还不成熟?3.职高毕业也可以自考,函授本科,同样可以考公考老师,曾经的同事就有考上的,我同学也考上了老师。首先还是搞清楚职高和高职再来扯吧!职高是有机会读大学的只是专业和学校受限,二本还是没问题的。而有些上了高中的学生也只能考上高职,上了高职才真的是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

他最后说的未来大学招生多,中考分流是“逆潮流的”我非常赞同。今年才生1000万人,未来就算全参加中考,高中才能招500万人,近几年高考人数都在1000万上下,未来十几年就是大批乡镇、县城高中合并甚至倒闭,教师该失业的失业,这股招不到学生的潮流肯定蔓延至末流二本。与其一边发展什么职业教育,一边浪费普通高校资源,不如鼓励末流本科院校转型成技术类。

如果所有人都是大学生那还有竞争力吗?现在职高的问题是学的东西太浅,外面工作一年就能学会的职高要教三年,而且职高学生缺乏管教,那素质。所以提升职高质量比较实际,现在的职高只是骗钱的托管所而已。

本来觉得姚教授的这个观点有失偏颇,不过当我耐着性子看完视频后,才想明白,其实姚教授说的是对的。支持姚教授观点的原因有三个:1.文化环境如此。我们一直诟病的现代大学生眼高手低,都把很多原因归咎于大学教育和学生,其实再往上分析一下,其实就是社会的文化导向问题。中国社会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相信中国的父母如果不是没有办法都还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大学教育,因为有机会可以成为“劳心者”,不然怎么在“双减”之前孩子各种培训辅导的压力如此之大?如果一旦被迫选择了职业技能教育,家庭层面可能就认定孩子以后就只能靠手艺吃饭,是个靠出卖体力的“劳力者”,孩子自身慢慢接受,甚至自暴自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教育体制如此。我们国家尽管是“世界工厂”,具备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我们真的从教育源头重视职业教育吗?可能有很多人认为现在工厂工人的工资增加了,甚至工人,尤其是技工很难招聘。这些都是实际,但并不代表我们重视职业技术院校对人才的综合培养,再就是对于职业技能人才的认可程度,这些都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我们还需要向德国、日本学习;3.学生自身如此。对于男孩,的确如姚教授所讲,成熟的晚,青少年的时候很难思考的比较长远。我以亲身经历来证明,少时的玩伴,凡是没有上过大学的,基本上现在的生活情况都不如上过大学的同学。综上,其实姚教授只是实事求是罢了,也希望社会能够真正重视职业教育,并从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角度,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并逐渐打通职业技能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鸿沟,在社会文化认同和薪酬待遇上一视同仁。

这是文章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