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一个人的风度,是他的德行修养,人生阅历以及精神面貌所展露出来的形象。由于每个人的德行修养、文化素质以及人生阅历上都存在差异,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风度,也各有不同。

孔子,做为名副其实的圣人,他所展露出来的外在言谈举止,有着外人难以企及的风度,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那么孔子有哪些不同凡响的举止呢?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

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严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

01

温而厉

有修养的人,温柔亲切,不会让人感觉距离很远。亲切温和的态度,有利于别人与你友好坦率地沟通地交流。

待人温柔,对于位高权重的领导者尤其重要,位高权重,本身就有一种威严,如果总是板着一张脸,那么就会让下属战战兢兢,望而却步,什么都不敢和你交流。

如果你能保持和颜悦色,就会消除别人的紧张,也显得平易近人,做人啊,都应该如此,对你生命里经过的每一个人或事,温柔以待。

但是温柔绝不是丢失自己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温柔是有了,但是遇事情不敢坚持原则,这一点,孔子就为我们做了表率。

他不是一昧地逢迎,讨好别人,他对事情很严厉,这种严厉不是用语上的严厉,而是他对原则问题的坚持,他从不徇私枉法,也不营私舞弊,让人肃然起敬。

君子言必行,行必果,所谈之事也都是正事,不会去搞阴谋诡计,也不会去说三道四,严格要求自己,但又能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人,这就是孔子“温而厉”的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威而不猛

孔子总是以一种威仪,也就是庄重的姿态示人。

我们和别人交往,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总是先看他的外在仪表姿态,有见识的人识人,不是看对方的相貌和穿着,而是看对方的举止是端庄还是轻浮。

举止端庄,不轻浮,是对一个君子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人端庄持重,必受人敬重;举止轻浮,必被人轻贱。

孔子外表上保持着足够的威仪,但又不是咄咄逼人,凶猛的姿态。而我们普通人,要么就是靠自己声色俱厉,为自己博得少许的威严;要么就是过于凶猛,让人远远看着,就想逃离。

真正的强者,都是不怒自威,他们通过心理的博弈 ,形成一股强大的气场。

古代有个专门训练斗鸡的名手,叫纪渻子,周宣王请他为自己驯养斗鸡。十天后,周宣王问情况如何,纪渻子说:“现在还不行,它只要听到别的斗鸡叫,就斗志昂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怎样,纪渻子说:“还是不行,它看到别的斗鸡,就火爆蛮斗,气势汹汹。”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等不及又来问,纪渻子说:“不要急,它现在还是会瞪着眼睛怒视呢。”

再过十天之后,纪渻子把训好的斗鸡献给周宣王,说道:“大功告成,现在它已达到神情凝寂的境界,不管别的斗鸡如何煽动它的怒气,它都会和木鸡一样,无动于衷。这就是内心充满力量的证明,别的鸡不等它有什么动作,都被吓跑了。”

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也是如此,威严但绝不是面露凶悍,他们靠着气场,赢得别人的尊重。

03

恭而安

我们一般人,谦恭之时总是夹杂着少许的不安,比如见到领导,见到长辈,态度自然是谦恭的,但是总是会有点拘束,站也不知道站在哪儿好,坐也不知道是否合适。

但孔子不然,孔子见到君王、见到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时,他谦恭有礼,但也不会产生任何拘束感,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自适。

为什么呢?因为他内在修养深厚,在任何比他职位高的人面前,都不会有自卑感,也只有他这种德行修养特别高的人,才能显出这样的气象。

孔子的“安”,来自于不假外求的精神与超脱世俗的评价的智慧,他明白只要自己做事符合仁,那么谁都不能拿他怎么样。

我们只要把心安放在道内,把心安放在仁内,那么,不管处于何种境地,都能身心安定,举止安详而从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孔子对中庸之道的把控,从他的神态外貌上就能看出他的修养之高。

而对于大多数人,不是有过就是不及,温柔的时候有点软弱,威严的时候过于刚猛,谦恭的时候又会局促,这都是修养不够所致。

虽然孔子的圣人境界很高,貌似遥不可及,但只要我们肯努力,也会达到。

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按照孔子的标准去练习,久而久之也会展现一种圣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