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姐鲜肉锅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收到众多堂粉儿推荐小堂妹儿

去探店清江锅盔后

择一日风和日丽的时候

小堂妹儿一行驱车前往目的地

终于揭开了这家锅盔的神秘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这家锅盔是从上世纪

80年代末就开起来了

彼时的熊阿姨

还是初为人母的年轻女子

即使从熊阿姨现在的穿着

和略施粉黛的脸庞来看

以前也一定是个有个性又时髦的人

看着熊阿姨忙忙碌碌的身影

氤氲在烤制锅盔的腾腾热气里

迎来送往着一波又一波的客人

小堂妹儿不好打扰

在旁边静等着稍微空闲时候

赶忙上去和熊阿姨攀谈了几句

大概所有的诗和远方

都离不开“柴 米 油 盐”

这四字箴言

于是在1988年末

为了养家糊口保障生活日常开支

谋生成为了熊阿姨当下最紧要的事

思前想后的熊阿姨决定

和丈夫一起“打锅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小铺子两人齐上阵

即使这份职业很累

即使在那个年代挣的钱很少

但对于急需缓解拮据家庭的熊阿姨来说

这无疑是最适合的事

于是从那时候起

清江镇上一处十字路口

“熊姐鲜肉锅盔”

成了这道街口最亮丽的风景线

三十多年里接待了成千上万的客人

有的与熊阿姨年龄相仿的客人

怎么也想不到未来自己的孩子和孙子

都与熊阿姨有了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小锅盔

藏满岁月的零碎

熊阿姨说

“三代人在我这儿吃锅盔的不计其数”

每天售卖的锅盔

80%都是老朋友和熟人

还有一些远道而来的朋友

年复一年日日如此

好吃的原因

看着络绎不绝前来买锅盔的行人

小堂妹儿在想每天究竟能卖多少出去

熊阿姨说“平均每天六七百个没问题”

“若是过年时期会更多”

毕竟全年只休初一、初二的熊阿姨

将所有时间都交给了这里

除了两夫妻经营着这间铺子外

熊阿姨的儿媳妇也帮着操持

另又聘请了一位阿姨帮忙

四个人每天围着这两台火炉转不停

用的是市面上上好的面粉

提前和面醒面

新鲜的猪肉和牛肉剁成馅儿

与秘制的调料码在一起

熊阿姨的儿媳妇将分好的剂子包馅儿

熊阿姨则将包好馅儿的面团再平铺揉开

贴上铁板转上几圈动作一气呵成

原本还是肉团团的面团子

一下子就有了锅盔的雏形

刚出锅的锅盔

酥、脆、香

更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待锅盔温度降低后

整体的口感变得绵软

如此就更适合老年人的牙口

熊阿姨说她卖了这么多年的锅盔

早已经将顾客喜爱的口味烂熟于心

一个温暖的锅盔到手

小堂妹儿迫不及待的吃起来

猪肉大葱的味道混着面团的香味

在口腔里打转

咸香回甜的口感直冲鼻腔

吃完一整个后

小堂妹儿的肚子已经饱了七分

但嘴里还在回味锅盔的味道

看着熊阿姨忙碌的身影

双手飞快的在案台和铁板上流转

洋溢在阳光下的笑容显得格外美好

三十三年的坚持

三十多年前

为了维持生计养家糊口的手艺

在三十多年后

变成了慰藉生活的日常

不再是累而不得

而是舍不得再放下

熊阿姨说她想一直做下去

代代相传是她的目标

如果坚持有时限

那一定是生生世世

永永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