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佳能相机“败退中国”

佳能相机的中国工厂,在扛过了疫情艰难的两年时间后,终于还是倒在了2022年的开端。

1月12日,佳能相机在中国珠海的工厂发布声明:“因近年来全球照相机市场急剧萎缩,及新冠肺炎病毒长期肆虐,公司经营面临空前困难,虽经公司及各位员工共同努力,却依然未能扭转困局,总部不得不对集团经营架构进行调整,经慎重研究,作出艰难决定:终止公司生产。”

目前已经启动对数千名员工的赔偿工作。

员工的诉求是2.8,即按照正常劳动法规定的2.8倍进行赔偿,目前珠海佳能正在开会协商。这在业内已经是比较高的赔偿标准。

其实在最近的5年以来,佳能的珠海工厂就不断在缩减员工规模。目前的数千名员工相比起巅峰时期的上万名来说,留下的大多都是干了多年的老员工。这些老员工们一旦面临失业,再要找工作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在现在这样艰难的市场环境下。

这座工厂在1990年开始投资建成,至今已经32年。

32年来,佳能的珠海工厂历经过辉煌,但终究还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浪潮,面临着“败退中国”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曾经是珠海福利待遇最好的工厂

珠海的佳能工厂,曾经是珠海市福利待遇最好的,像格力这样的工厂还要排在它的后面。

根据一些老员工的回忆,当初想要进佳能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即便是普工,也需要通过比其他工厂更为严格的挑选测试。

如果不是像一些中专、职高直接输送,在人才市场散招的话,一般是四五十个人一起群面,录取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在最鼎盛的时期,想要进佳能的工厂,还需要给中介几百元的介绍费。

而当时进到佳能的工人们,面对的是新建的宿舍楼,里面设备齐全,空调、洗衣机、热水器都有。在当时工厂林立的珠三角地区,这样的宿舍非常少见。

佳能工厂在待遇上也比一般的工厂要高,而且严格按照中国的劳动法,缴足社保,给足加班费。经历过那个时代工厂的人就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工厂能够做到。

佳能珠海工厂早年间可以生产镜片、照相机,后续陆续生产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CIS 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等产品。

但是在近年来,随着规模的缩减,生产线上也只剩下了镜片、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产品。

佳能进入中国的时期,是日企在中国投资最风光的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总设计师邓小平最先出访的几个国家中就有日本。在日本,邓小平看到了两国之间经济的差距,也向日本的企业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来中国投资。

邓小平访日之后,中国出现了“日本热”,大批考察团涌入日本,大量的日本专家、学者被请到中国讲课,中日政府成员会议相继举行,官民之间各领域、各层次的交流日趋活跃,两国间的经济、贸易、技术合作迅速发展。

松下、索尼、尼康等知名日企,就是在这个时期纷纷来中国投资办厂。中国的各地方政府也给予了它们优惠的政策和待遇。

当年邓小平在日本看到新干线,曾感叹:“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需要的速度。”

而如今,中国的高铁网络四通八达,拥有全世界历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已经超越了日本的新干线,位居世界前茅。

时过境迁,如今中国的日企不再像过去那样风光。

在商言商,企业以逐利为本,这个时候选择缩减规模和撤出,也不过和当年来投资一样,都是资本的考量。

3、

是佳能不行了,还是相机不行了?

正如珠海的佳能工厂在公告里所说,之所以选择关闭,是因为“公司经营面临空前困难”。

那么,究竟是佳能不行了,还是整个相机行业都好过呢?

其实,佳能的珠海工厂,只是负责生产一些中低端的相机。比如一些卡片机和低端的微单,像一些高端相机和微单,佳能从来都没有在中国生产过,连单反镜头产线也是日本本土生产。

看佳能这几年的财报,我们也能看出端倪。尽管这些年数码相机的市场被智能手机抢占了不少,但总体来说都是盈利的。

进入疫情时代,佳能在2020年的财报最为难看。销售额下降了12.2%,利润下降了36%,只有800亿日元(约44亿人民币)。

但是熬过了2020年,2021年佳能的财报数字开始大幅回升。

2021年10月,佳能发布三季度财务报告,1-9月合并净利润(美国会计标准)为1549亿日元(约86.744亿人民币),增至上年同期的5.2倍。

其中,相机等影像部门的营业损益为盈利567亿日元(上年同期为亏损181亿日元),财报表示高价位相机的销售保持良好势头。

那些被像素越来越高,拍照越来越方便的智能手机抢占掉的市场,都是中低端的相机,也就是在珠海工厂生产的产品。在高端相机这一块,佳能可以说还是有很大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市场对专业摄影需求的增加,佳能高端单反需求量不减反增,一些高端机型甚至“抢着买都买不到”。

总体来说,佳能目前的战略是抛弃掉中低端相机,或者把这些产线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市场,以此来保持集团的利润均衡。

所以,并不是佳能不行了,也不是相机不行了,而是中低端的产品需要被淘汰了。而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也需要逐渐淘汰那些中低端的生产线,向着自主研发、高科技制造而转型。

珠海没有了佳能,但还有不断进步和崛起的格力。

只是对于很多还没有做好准备的中国工人和地方财政来说,转型期会经历很多阵痛,是我们不得不克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