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健康码成为政府管理能力的“试金石”,其系统架构设计应遵循弹性原则,可平行叠加设备或服务,保障处理能力;负载量设计则需在效率、安全与成本间寻找平衡点

健康码是精准防疫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疫情模式下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成为考验政府管理能力的“试金石”。图/人民视觉

文|财新 覃敏

2022年伊始,以Omicron变种为主角的新一轮新冠疫情袭来,形势严峻更甚以往。各地病例散发,尤以陕西、天津、河南三地为重,1月12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190例,三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23例;截至1月12日,全国现有确诊病例3460例。

健康码是精准防疫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疫情模式下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成为考验政府管理能力的“试金石”。近期,多地健康码“掉链子”:1月10日,广东地区日常使用的粤康码访问异常;1月9日、1月10日天津核酸检测系统间歇性“瘫痪”;早前西安一码通则在一个多月内崩了两次。从官方通报来看,健康码失灵主要是因为负载过大,系统容量不足。比如粤康码公告称,因访问异常,流量最高达每分钟140万次,超出承载极限,触发系统保护机制;西安一码通在第一次崩溃之后也解释,每秒访问量达到以往峰值的10倍以上,造成网络拥塞。

一名业内人士分析,不少地方健康码设计的并发量在每分钟百万人左右,通常情况下百万并发是够用的,但疫情之下出现很多特殊情况,事先难以预估,导致健康码访问人数短时间内激增,冲垮整个系统。

“西安一码通两次崩溃,本质上还是软件负载设计问题。”一名接近西安一码通人士告诉财新,西安一码通的架构设计也是按照每分钟百万左右并发做的,第一次崩溃之后,迅速扩容了两三倍。但是1月4日西安要求新一轮全员核酸,各区核酸检测采样时间点相对集中,导致用户访问量瞬间爆发,远远超出扩容之后的并发设计峰值。过载之后,整个系统承压,尤其是防火墙出现问题,导致底层数据无法调用。

一名技术专家对财新介绍,从架构上,健康码运行机制通常为:用户访问健康码、发出请求,防火墙等安全机制启动,过滤无效甚至恶意请求,允许干净流量进入负载层,经由负载层再传递到业务层,再根据不同需求调用政务云底层数据,反馈给用户。“流量接入之后,我们会对流量分层,就像用户排队一样,有人在前,有人在后,保证服务可用性,而不是一股脑堵在门口,谁也过去不了。我们还会做分布式设计,将数据交由N个服务区处理,而不是所有数据都放在同一个后台处理。”

如何打响

更多相关文章:

西安“一码通”一月内两度崩溃,谁之责?[2022-01-06]

短短一个月内,西安的防疫健康码“一码通”两次崩溃,市民出行、工作、核酸检测等均受阻。尽管“一码通”目前已可正常使用,但舆论仍然关注系统崩溃背后的原因。财新记者从多家参与一码通开发与运营的企业了解到,目前,西安政府相关部门正在调查事发原因,相关各方均在配合调查,等待调查结果。

2022年1月5日,“一码通”主管单位西安大数据资源管理局(下称“西安大数据局”)局长刘军已被停职。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官网显示,出生于1980年10月的刘军分管数据标准与应用处、数据资源处、市12345市民热线管理办公室和“一码通”工作专班,联系西安大数据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一码通”再现故障 大数据局局长被停职[2022-01-05]

据西安市委组织部官方微信“古都先锋”1月5日消息:西安市委决定: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军同志因履职不力,停职检查。据官网介绍,被停职检查的刘军,出生于1980年10月,领导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全面工作,分管数据标准与应用处、数据资源处、市12345市民热线管理办公室和“一码通”工作专班,联系西安大数据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自12月9日发现首名确诊者至今26天,西安本轮疫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758例。1月4日,西安启动新一轮核酸检测,但“一码通”系统再次崩溃,致核酸检测进展迟滞。

学者呼吁收集个人信息应受人大监督 健康码不应常态化[2020-07-16]

“数据收集部门或政府应向全国人大做特别报告,使数据采集、事后处置、如何保证安全等措施接受人大的监督。”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岿近日在一场学术沙龙中表示,目前关于个人隐私保护尚缺乏统一的、能够规范各个领域相关信息收集和处理主体的法律。他建议,正在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应引入上述人大监督机制。

2020年以来,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中国各地普遍推行手机健康码管理,许多商场、餐厅、咖啡馆等公共场所要求顾客量体温并登记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在主题为“中国疫情中公众健康与个人隐私的艰难平衡”的沙龙中,沈岿表示,疫情之下个人隐私保护受到巨大的社会动员挑战,包括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科技公司、基层自治组织、公共场所经营管理者、社区组织、用人单位和应用程序开发者等八类主体,他们对个人信息的广泛收集使隐私更容易被泄露。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万华也在沙龙中表示,因新冠疫情应对难度大,加之追求病例零增长,各级地方政府压力较大。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精准采集,使得隐私处于前所未有的风险中。此次疫情应对过程中,个人采集信息主体多元,信息采集的广度、宽度和密度都较高,不可避免地在公众健康和个人隐私间形成了紧张关系,呈现出公共利益绝对优先,个人隐私缺乏对话空间和话语权的现象。

责编|任波

版面|刘登辉、周信达

本文首发于财新网

我们坚持并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授权、投稿及爆料请联络财新健康管理员

邮箱: denghuiliu@caixin.com

恰询: caixinhealth@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