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带孩子去见识花草的多样,天地的宽广,人间的美好吧!

孩子每一次出去玩的经历,都是无法替代的。
作者 | 番茄妈

这几天,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放了寒假。

下午,小区群里的妈妈们,关于寒假要带孩子去哪里玩讨论得热火朝天:

不少妈妈已经早早做好了出行计划,打算假期带孩子出去玩玩。

不过,也有妈妈持怀疑的态度:

认为孩子还小,反正去哪玩也记不住,何必折腾呢?又累又浪费钱。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小就经常旅行的孩子

大脑会发生神奇变化

说实话,带孩子出去旅行,面临的不可预见性问题确实很多:

要提前准备很多东西,还要面临旅途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 父母要边玩边照顾孩子,一天下来累的要命; 同时还要担心孩子会不会水土不服,身体不舒服......

但其实,从小带孩子去旅行,是一种积极且很有意义的教育方法。

著名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曾指出:

大脑中的神经元并非无限量供应,随着孩子的成长,神经元连接而成的突触一直在被修剪,这些修剪正是大脑根据外界环境的刺激来进行的。

由此可见,生长环境对大脑发育的重要性,良好的环境可以提供给大脑丰富的刺激,帮助大脑突触不停地修建和塑造,其中0-6岁的孩子神经可塑性是最强的。

而大自然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崭新的环境。

日月星辰之姿,山川湖海之美,花鸟鱼虫之奇。

大脑会把这些从外界传来的感官信号一一赋予意义,比如给海水赋予咸味,天空赋予色彩,花朵赋予香气。

所以,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看,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孩子是否记得他看过的风景,而是在于激活、塑造大脑,让他去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变得更灵活、更聪明。

儿童心理治疗师玛格特博士也曾指出:

“丰富的环境提供了新奇的经历,能让孩子增强社交、体能、认知和感官互动方面的能力。 在新奇的环境中可以促进孩子额前叶(相当于大脑的CEO)基因活跃表达,继而也与儿童的高智商有关,有助于增强压力调节、注意力、专注、良好计划和学习能力等执行力,并改善身心健康。”

别再觉得带孩子旅行什么也记不住了,也别再觉得带孩子出门折腾、麻烦了;

那些从小就经常出游的孩子,他们的大脑正在悄悄发生着惊人的变化——会越来越“聪明”。

优秀的孩子,都是“浪”出来的

看过《最强大脑》的人一定对“鬼才之眼”王昱珩不陌生。

他毕业于清华美院,高考清华设计专业第一,专业成绩高出第二名40分,才华和实力并存,是个不折不扣的全能学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王昱珩小时候就经常跟着父母到处旅行,他很少死读书,特别喜欢与花草鱼虫作伴。

如今,他有了女儿,也是一有时间就带着女儿到处“浪”,去海洋馆观察水母,和白豚嬉戏……

他的女儿一个学期基本有一半的时间不在学校,跟着他到处去旅行,还没有把功课落下,基本保持全班前五名的成绩,对阅读和运动也特别热爱。

他认为,孩子的世界里不应该充斥着课本、成绩、应该是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

世界很大很丰富,见识多了她才会宠辱不惊。

是啊,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是从小“浪”出来的。

  • 独立

去年暑假,我带孩子去参加一个户外夏令营。

在那里,我对一个7、8岁的男孩印象特别深刻。

别的孩子还扭扭捏捏抓着大人的手,他已经背着登山包,一边看地图一边带着大家找路了。

爬山徒步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他比大人们还沉着冷静,快速地分析情况,找到了解决方法;

最后在山顶扎帐篷时也没有求助父母,而是带领着小伙伴们一起,齐心协力第一个完成了任务。

回去的路上,我和这个小男孩的父母聊天,才得知这对父母常常带孩子去祖国各地旅行,翻过皑皑的雪山,也穿过苍茫的草原。

而且,每次出行他们都有意识让孩子自己拿行李,买单付钱,解决旅途中的各种问题。

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独立,不管走到哪里,适应性都特别强。

  • 自信

我身边有2个同事,孩子都是刚上小学。

一个同事很少带孩子出去旅行,觉得又贵又折腾,有那钱还不如多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

另一个同事则每逢周末放假都带着孩子出去“浪”,经常能看到她带着孩子打卡某个景点、和小动物合影,在海边吃烤鱼的朋友圈。

有次聚会见过她们二人的孩子,真的差别很明显。

一个内向腼腆,沉默寡言;一个自信大方,侃侃而谈...

其实,经常出去“浪”的孩子,时常接受新鲜事物,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见解和感触,所以,他们性格往往更自信大胆,遇到事情也更从容无畏。

  • 眼界宽广

小男孩辛巴从小就跟着父母走南闯北,满世界游玩。

一岁半他就跟随父母去了新疆额尔齐斯河,看天鹅、看骆驼、看胡杨树。

他曾在柬埔寨坐着热气球驰骋在天地之间,俯瞰一望无垠的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曾在亚马逊森林里,跟着当地居民钓食人鱼吃。

还在父亲的不断鼓励下挑战自己,登上了高达5396米的哈巴雪山。

在其他孩子坐在幼儿园学知识时,辛巴学到的东西一点不比其他人少。

在卡帕多西亚坐热气球,是关于色彩的美术课,在路上和各国小伙伴聊天,是外语口语课,每天爬山越野,是最为丰富的体育课...

而且,种种旅行经历让他的视野从小就格外开阔、品格坚韧、适应能力很强,还早早种下了自己的梦想——做一名摄影师。

千万不要给你的孩子塑造一个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带他去看高山、大海、星空、大自然吧,未来的他一定会有足够的胸怀去容纳生活。

也许,很多父母觉得,带孩子旅行既要有时间,还要有金钱,自己没那个资本。

其实,只要有心,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课堂,花鸟鱼虫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随着寒假的到来,我建议父母可以按照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作出行计划。

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大脑成长阶段不同,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 0-3岁

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主要靠体验来感受世界,往往在玩耍中去观察、学习;

所以,父母所选择的目的地最好以能玩,有实际接触为主。

比如海滩、动物园、植物园、野外郊区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孩子玩的时候,就让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吧,尽量不要打扰他们。

还记得我带2岁的女儿第一次走进浩瀚的大海,她好奇地坐在沙滩上,每次浪花打过来,都会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记得第一次带她看到熊猫,她举起小手在眼睛上比了2个圆圈:耶!像爸爸!

记得她第一次吃到红糖糍粑,她开心的手舞足蹈,软软地身体贴着我说:妈妈,好吃。

神奇的是,当我给现在8岁的女儿看这些旧照片时,她脑海里竟然都有印象。

不过,避免太过折腾、舟车劳顿,建议0-3岁的宝宝尽量选择短途旅行,出行时间也不宜过长。

  • 3-6岁

3-6岁,孩子大脑的前额叶飞速发展,这时对大脑有效的刺激,对于孩子的成长和人格健全极其重要。

这个时候,孩子的自理能力逐渐成熟,也可以去稍远的地方游玩了。

我当时常带女儿去的地方有游乐场、农家乐、郊区爬山等,记得有一年清明婺源的油菜花开了,我还特意带她去玩了3天。

父母可以借由去旅行的机会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

比如赶火车、去景点要准时出发、去游乐场要排队、和人打交道要懂礼貌等。

每次出行前,我都会让女儿自己整理想要带的东西,出门也是自己背包,锻炼她的独立性。

旅行期间可以多和孩子进行一些互动:你觉得心情怎么样?你对这里的印象是什么?接下来你想去哪里?

像我女儿就对色彩特别敏感,才4岁就能说出:灰蒙蒙的玻璃、红彤彤的柿子等描述。

3-6岁期间,对孩子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能力的锻炼可以有效开发大脑。

  • 6-12岁

带6岁以上的孩子出去旅行,就不能只停留在“玩”的阶段了。

这个阶段,孩子们脑海中的知识体系逐渐建构、成型,并会把所见所闻深深刻在脑海里。

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领孩子“寓教于乐”,比如探寻古城墙的历史、追溯昆虫的进化史、探究大海的潮汐潮落......

出发之前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做攻略,和孩子讲讲有关的风土人情。

如果不太方便远行的话,不妨参考一下这位广州妈妈分享的周末“溜娃”经验:

5年以来,她带着孩子打卡了大大小小的儿童公园,有可以撒欢戏水的,可以参加亲子活动的,还有的可以体验插秧割稻的;

还有各种动物园、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参加各种知识讲座、志愿者活动;

户外的话,最近的就是看小区的花草昆虫,远一点就去郊区爬山、骑行,在山中戏水...

她家孩子现在11岁,知识储备特别丰富,写作很流畅,对历史和科学很感兴趣。

其实,旅行的方式真的有很多种,周末带孩子去附近的小公园玩耍、或者是郊区一日游;小长假可以去周边自驾,看看祖国大好河山,都会让孩子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根据英国家庭假日协会研究表明:

49%的受访者最快乐的记忆是和家人一起出游;3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仍能生动地回忆起童年的家庭假期;25%的人会利用这些记忆度过艰难时期。

孩子的童年弥足珍贵,那些在粉红色的樱花下嬉戏,和家人拥抱着在山顶看日出,在乡下吃一顿美妙的大餐等经历,会成为孩子记忆里最温暖的时光碎片。

那些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也终将烙印在孩子的身体里,成为孩子人生不可或缺的财富,这个寒假,不妨为全家策划一次特别的出行吧。

相信这些难忘的经历,一定会成为孩子童年的一束光,在未来某一刻忽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