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陆肖肖 上海报道

2022年1月10日,“双碳新赛道 能源新机遇——2021华夏双碳能源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以“能源转型之路”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由中国能源网总经理周涛主持,多位能源领域的重磅嘉宾畅所欲言,与会嘉宾认为,风电和光伏的发电系统并不稳定,新能源想要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快速发展,储能是比较关键的角色。当前锂电池和氢储能的成本较高,风光配合储能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系统,来应对未来能源安全问题。

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失衡

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大涨,能源行业面临着成本大幅上升的局面,压力传导至下游,甚至出现了价格倒挂、下游企业亏损等情况。

东方日升总裁孙岳懋

圆桌论坛环节,东方日升总裁孙岳懋表示,2021年,光伏产业的原材料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虽然有点意外,但也在意料之中。光伏行业基本上还是遵循供需原理,光伏产业链的开发周期每个环节不太一样,上游的开发周期较长,下游相对快一些,所以造成了时间差。从2021年12月开始,硅片的价格开始下降,供需失衡的问题在今年应该会逐步缓解。

“从光伏产业近些年来的发展来看,大趋势肯定是度电成本不断下降。”天合光能中国区市场总监唐正恺分析,去年的涨价是光伏产业上下游供需失衡这一短期状态导致的,主要是硅料扩产周期较慢,这个布局在2020年已经确定下来了,硅料产能的陆续释放会满足市场短期需求。2021年硅料整体在180GW左右,2022年预计会达到250GW,预计会达到供需紧平衡,不会像去年那样短缺了,但也要警惕EVA胶膜或者其他环节的供应出现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燃能源集团科技顾问赵吉诗

不仅是光伏行业,天然气也在2021年经历了价格的大涨。佛燃能源集团科技顾问赵吉诗表示,天然气价格在上涨,供应的需求也在增长,佛燃能源作为能源单位,承担着保证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任务,有保供的压力,天然气价格出现了倒挂,让佛燃能源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企业开启减碳行动

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后,企业不仅从理念方面有所转变,在实际的产品设计建造上也更加注重低碳、降碳。

“我们在减碳方面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孙岳懋表示,东方日升在去年10月份推出了钢边框,钢边框的耗电量是铝边框的六分之一,碳排放量是铝边框的三分之一。在未来各项光伏产品的设计上,东方日升也会奉行低碳原则,做出更多低碳产品。光伏行业不应该只是生产新能源,同时必须肩负减碳、环境保护的责任。

天合光能中国区市场总监唐正恺

减碳也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唐正恺也提到,“光伏组件是承接供应链上游和应用下游之间的关键环节,天合光能近期也在和很多客户做沟通,特别是去年价格一涨,很多业主、投资方都很焦虑,担心原定的收益能不能达到,任务能不能完成。所以很多企业会把目光投入到技术优化、方案优化上,从多方面来提升电站收益率,未来各种高效的技术包括N型电池、跟踪系统,可能会大放光彩。”

中集氢能研究院院长李怀恩

中集安瑞科旗下中集氢能的研究院院长李怀恩表示,在国家双碳战略大背景理念发布以后,公司最近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的环节上,进行了很多改造和升级,在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能效方面上做了很多功夫。最近中集安瑞科在南通有一家工厂,通过了江苏省绿色工厂的认证,包括土地的集约化、能源的低碳化、原料的无害化、废物的资源化、制造的清洁化五方面的标准,每个标准都跟降低成本、减低碳强度密切相关,后续国内很多工厂也会向着低碳的目标迈进。

一些能源企业也一直在寻找低碳转型的方向。赵吉诗表示,2020年开始,佛燃能源想在上游做一些拓展,转型去做一些更清洁的能源方向,最终选定了氢能领域。氢能跟光伏是天然的结合,电解水制氢或者电转气的技术路线是成熟的,目前要做的是降低成本,用光伏发的电去制氢,尝试新的能源利用方式。

在能源安全前提下完成双碳目标

中国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当前,我国能源安全供给形势较为严峻。双碳目标提出一年多来,市场上出现了煤炭价格暴涨、电力紧缺等新情况新问题,在减碳过程中,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值得关注。

孙岳懋提到,“我在光伏行业待了12年,见证了行业从成本非常高,到现在几乎平价的过程,近两年技术百花齐放,光伏还是非常有前景的产业。但风电和光伏的发电系统并不稳定,新能源想要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快速发展,储能是比较关键的角色。虽然目前储能的成本比较高,但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相信几年之内会有所下降,风光配合储能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系统,来应对未来能源的安全。”

在唐正恺看来,能源安全要放在最高层级来考虑,光伏在安全性上表现越来越好,国内光伏现在不光有大型的地面光伏电站,还有分布式、户用光伏等发展迅猛,2021年国家推出整县推进模式,更多国企、央企开始做户用光伏,这对分布式电站建设的品质和管理细节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副教授赵建庆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副教授赵建庆分析,学术层面上,大家更加关注产业化的问题,新材料、新体系、新技术要能够跟企业同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由于近期碳酸锂价格一直在上涨,锂离子电池的成本提升,锂离子电池应用于大型储能上成本压力会很大。2021年,宁德时代提出了钠离子电池,储能新体系建立起来,上游原材料不再受控于国外的原材料,双碳战略也可以不受外面资源的控制。储能新体系还是在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但是这个体系还需要加强建设,为产业化应用做保障。另外,关于减碳方面,学术界也一直在研究很多新的技术,包括二氧化碳的转化,氢能真正的产业化等等,如果实现了技术突破,未来双碳的压力会小很多。

赵吉诗表示,光伏发电、水电等有一定的波动性,但储能部分跟不上,当前成本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要寻找更加廉价的储能方式。佛燃能源近期也在发展氢能,想要把源网荷储一体化建立起来。

李怀恩则表示,氢能在碳减排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结合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氢,在终端使用环节排放的只有水。在储能方面也具备很多优点,比如可以大规模长期储存,但制约氢储能最大的问题是储存和运输成本都比较高。目前商用化最高的、技术最成熟的是高压氢气的储用,但是运输效率非常低。目前中集安瑞科已经在这方面有新的产品推出,会使储运的效率提高一倍。未来还会在更多的氢能产品方面进行技术变革,提高氢气在储、运、加方面应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