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几十年来,降压治疗都是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基石。大多数临床指南都建议对确诊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 mmHg)进行降压治疗。

但过去20年里,随着证据更新,降压治疗启动与否的决策观念正在更新,转为“对可能受益最多的患者”进行治疗,而非只对“高”血压群体进行治疗。这包含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结合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值,二是ACC/AHA指南已建议启动降压治疗的血压阈值从140/90 mmHg降低到130/80 mmHg。

那么,在降压治疗决策中,风险预测值血压阈值这两个因素,对未来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程度,哪个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图来源: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近日,《柳叶刀-老龄健康》发表一项重要研究发现,覆盖百万人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在相当广泛的血压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降压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值

对于临床实践而言,这意味着,在强调血压控制目标值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的关注。通过治疗大量预测风险高的患者,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负担。而如果患者中期预测风险较低时,也可以不急于启动药物治疗,先尝试非药物降压。

图片来源:123RF

这是一项在英国人群中开展的队列研究,自2011年1月1日起纳入了109.9万30-79岁的患者(加入研究时中位年龄为52岁),57.3%为女性。随访直至2018年11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4.3年(IQR 2.6-6.0年;总随访时间为4.6万人-年)。

研究重点关注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值(QRISK2算法)和收缩压对三项健康结局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潜在靶器官损伤(包括对大脑、心脏、眼睛和肾脏的损伤)、无已知原因的痴呆症。

在加入研究时,这些患者的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中位值为4.6%(IQR 1.4%–12.0%),平均收缩压为129.1 mmHg。随访期间共报告51996例心血管疾病事件,心血管疾病的总体发生率为11.2例/1000人-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123RF

数据分析显示:

首先,意料之内的是,血压升高,心血管疾病和靶器官损伤的发生普遍随之增加;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值与各类疾病事件发生率也呈正相关。

但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值的影响更明显。

  • 在预测风险的同一区间,收缩压升高对上述健康结局的影响相对很小。例如,对于预测风险为10.0%–19.9%的这一组患者,收缩压<110 mmHg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为20.1例/1000人-年,收缩压升至≥180 mmHg,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为23.6例/1000人-年。

  • 相反,相同血压区间,不同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值的人群,差别非常之大。比如,在收缩压为140.0 mmHg–149.9 mmHg的这一组患者中,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值<10.0%和≥30.0%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分别为6.9例/1000人-年和52.3例/1000人-年。

▲不同收缩压和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值(以加入研究时计)的人群,在随访期间各项健康结局的发生率。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依次是所有心血管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风、外周动脉疾病、心力衰竭、出血性中风、慢性肾脏疾病和痴呆症。(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更直观的一组数据对比是,比起预测风险低(<10%)但收缩压高(≥160 mmHg)的患者,收缩压不高(<140 mm Hg)但预测风险高(≥20%)的患者,多种疾病发生率都更高,除了出血性中风。

▲预测风险低但收缩压高 vs 收缩压不高但预测风险高,在随访期间各项健康结局的发生率。(表格来源:参考资料[1])

论文总结指出,这项研究数据和迄今为止的证据表明,为了更好预防心血管疾病,降压治疗的关注点,需要从血压阈值和降压目标,转换为在心血管风险预测的整体背景下管理血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柳叶刀-老龄健康》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参考资料

[1] Emily Herrett, et al., (2022). The importance of blood pressure thresholds versus predicted cardiovascular risk on subsequent rat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cohort study in English primary care. 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DOI: https://doi.org/10.1016/S2666-7568(21)00281-6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