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尖叫”“闷死了”“无聊极了”是经常出现在上海六年级学生悠悠日记中的话,在她的日记中还有更多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妈妈,请你不要对我发火,道理我都知道。如果你能温柔一点、耐心一点,也许我会慢慢喜欢上弹钢琴,享受音乐的美好。”

“您有时候一句话就会让我控制不住想爆炸,我有许多话想对您说:‘不要把我与别人比较,我有我的特点。’”

悠悠日记中的“心里话”让她的同龄人感慨“做孩子压力其实也很大,爸爸妈妈应该多多理解我们”,更是藏着父母的成长功课——究竟怎样做,才能成为孩子们眼中“善解人意”的父母。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家长并非天生而来,需要在与孩子的互相指点中共同成长。

“此刻,我想尖叫!”情绪宣泄过后是面对现实战胜困难

“不许对我大吼!(吼一次给我10元);

被我指挥两天(我要你做什么你就照做);

放过我3天(不盯着我写作业);

给我买一样我要的玩具(不是史莱姆);

我做事时不剥夺我发言权3天(除非经我允许)……”

还是小学生时,悠悠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原来,父亲对悠悠平日里的英语学习要求比较高,有一次完成学校英语作业后,她忍不住在日记中写下想象中自己对父亲提出的要求。

悠悠这些藏在日记中对生活的感知和亲子互动中的“小情绪”,被她的爷爷刘云耕仔细感悟到了。他鼓励悠悠把自己的日记整理出版为《我想尖叫——悠悠日记》。

愉快的寒假即将到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是令人期待的时光!然而,悠悠日记中,假期却因为妈妈布置的“恐怖的假期计划”而变得无聊透顶。每天跑步30分钟,跳绳1000个;弹琴30-45分钟;阅读国家地理杂志;看电视两次;背古诗两首……“平时做这些事情还觉得有趣,现在觉得任何事都不是享受,不包含任何感情了。此刻,我想尖叫!”

面对悠悠的“抱怨”,爷爷却说:“叫吧,孩子。尖叫是一种宣泄,有时候大人们何尝不想尖叫几声呢?尖叫过后,还是要平静面对现实,充满战胜困难的勇气。”

何为家庭教育?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说,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教育孩子,而是家庭生活中的相互影响,考验的是家长不着痕迹的教育艺术。在家庭教育专家、“朱家学堂”创办人朱良俊看来,家长不应该只将关注的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而是应该像关注孩子“感冒”一样关注孩子的情绪

“关注孩子被爱、归属集体、摆脱过失感、克服胆怯、获得好成绩和自尊的6大需求,贯穿孩子成长的整个童年过程,悠悠日记里写满真实,也呈现这些需求”,新书研讨会上,“时代楷模”、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说,成年人应该“看见”孩子,关心他们的心情“晴雨表”,关注他们的核心成长需求。

为何大人有了错误,就能一笑而过?

给儿童“最宝贵的”首先是尊重

“往往,大人们指出我们的缺点与问题,我们想反驳也没有自信,只好默默接受那一场劈头盖脸的批评。当大人有了错误,他们却总是一笑而过,并不当回事,还会把脾气发泄我们身上。于是问题来了,大人小孩都是人,都有权利,为何只能大人教育儿童,而不能是儿童指出他们的不对?就因为他们是长辈吗?难道大人和小孩不应该互相指点吗?”悠悠的这番话,代表了不少00后的心声。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直言,我们常说要把最宝贵的给予儿童。“最宝贵”的第一条,其实就应该是尊重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在悠悠日记中,一位善于引导的钢琴教师与只会怒吼的妈妈形成了鲜明对比。悠悠弹琴不专心,妈妈只会板着脸在钢琴边猛敲,而陈老师却总能用巧妙的比喻让弹琴变成了轻松的事。“十个手指是十个战斗员,大脑就是指挥官,嘴巴是播音员,耳朵是检查员,要互相配合弹出准确的音符。”

“凭什么你吼我?”“就凭我是你爸爸!”悠悠因为英语学习的事情,与父亲发生冲突。她在日记里写到:“哼,我以后也要去吼我的孩子,一定很爽。”她甚至还向爷爷告状,直到听到爸爸也被吼了,悠悠心里才稍微舒坦了一些。

“爷爷果然吼住了爸爸”“我以后也要去吼我的孩子”,悠悠日记中的话让爷爷震惊。其实,现在关于亲子教育,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降低和孩子说话的音调,教育效果能事半功倍,这是“低声效应”。这种声音和氛围让孩子觉得父母十分理智,语重心长,孩子也会处于冷静状态,更有利于家长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认为,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在相互帮助中螺旋成长的过程。“00后”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成长起来,他们不仅阳光自信,且内心情感丰富,许多知识储备甚至超越了父辈和祖辈,有时候,家长似乎也应该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想法。

作者:张鹏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