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仙霞关▲

浙江衢州以名山多著称,江郎山、烂柯山和药王山,就算你没在现实中见过,也在武侠小说和古典小说里见过。

不过,一向不爱爬山、只喜欢看建筑的我,人还没到衢州,便已将这几座名山全部放弃,唯一与山沾边的目的地是仙霞关。当然,仙霞关也曾在武侠小说里出现过,《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伏击恒山派,令狐冲假扮军官吴天德相助,就发生于仙霞岭山中。

在国内古关隘中,仙霞关名气不大,却是我心目中名字最好听的一个。它古称古泉山、泉岭山、保泉山,属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之称。

前往仙霞关,除了要看看这个“锁钥”与“咽喉”,更重要的目标是山下保安乡的戴笠故居。所以在我计划的行程里,仙霞关就是一个“看几眼”的事儿,拍几张照片就能打卡走人。

可没曾想,一入仙霞关,就云深不知处。

仅存的仙霞古道,就一个字:爬

仙霞第一关▲

即使是夏季这个旅行旺季,仙霞关依然冷清,偌大的沙土停车场只停了两三辆车。从停车场到关口,是一段平缓坡道,石块铺就,两侧是遮蔽天空的绿林。大概十几分钟,便行至仙霞第一关。

没错,仅仅是“第一关”。仙霞关不是我理解的一道关口,而是一个“关群”。地图显示,仙霞关共有四关,东北和西南各两关,都以条石砌成。每一关都建于险要之地,关与关之间由麻石铺砌的古道相连。

仙霞第一关是四道关口中最雄伟的,关墙并不算高,只有6米,但横向长度达60米,拦住整条山道,大有万夫莫开之势。关墙由条石建成,中间是双重拱形大门。关隘宽度5米,城头驰道宽阔,可容纳相当兵力。

走上城墙,满眼绿意,来时之路隐于树林之间。旧时在此守卫,敌军只有这样一条小路可供进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天设之雄关”的称号实在不虚。

城墙上的条石,带着岁月斑驳痕迹,见证过无数战役。距离今天最近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42年。当时,侵华日军在衢州分兵南下,意欲打通浙闽一线,因此猛攻仙霞关。国民党105师面对八千日军,浴血奋战,日军付出伤亡过千的代价,仍未能前进一步,只得灰溜溜撤退。

看看手中门票,从第一关开始蜿蜒向上,路线指向后三关,似乎并不遥远。再看看身边游客,不少人止步于此,拍完照片就原路返回。我还在心里暗暗笑话他们,谁知自己正在挖坑给自己跳。

眼前的步道相当陡峭,不过被门票地图迷惑的我,认为这不过是几分钟脚程,于是便蹭蹭蹭往上冲。

随后这段“之”字形的麻石道路,因为坡度陡峭,算是相当的考验。一鼓作气走上去,平台上有一座古人雕像,旁边一块石碑上则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

没错。眼前雕像是黄巢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巢像▲

仙霞古道的开辟始于黄巢。公元878年,黄巢大军为躲避唐军主力,由江山县仙霞岭开凿山路,直抵福建建瓯。史料记载,它途经清湖、石门、江郎、峡口、保安、廿八都、渔梁、仙阳等地,总长300里。

南宋时期,仙霞古道铺上麻石,并拓宽为两米多的“七尺官道”,即“仙霞路”,也就是如今仙霞关一带的样子。明朝时期,浙闽地区物资贸易往来频繁,人们沿途设置驿站,仙霞古道成为商贸之路,浙闽赣等地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经仙霞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往沿海港口。

明隆武二年(1646年),郑成功受封“御营都督,赐尚方剑,仪同附马,寻命佩招讨大将军印,镇仙霞关”。

在黄巢像附近,是名山不可少的碑廊,陈列历代名人的仙霞印记。袁枚便写道:“千盘难度鸟,万岭欲藏天”,古人真是实诚,可惜我当时不相信,看到这一句之后还没当回事,继续往上爬。

越走就越觉得不对劲,一段段陡峭的石阶,一个又一个弯道,传说中的第二关就是不出现。不过此时的我,也是强迫症发作,不见第二关不罢休。

通往第二关的路▲

终于,走过一个弯道后,第二关就在正前方。目标出现,总比目标不知在哪里要好,对不对?但问题是,眼前这最后一段路也真够恐怖,一段长长的石阶延伸向高处,陡峭坡度相当惊人。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是,阶梯高度有所“缩水”,不像之前的又高又窄。

尽力爬到第二关,眼前也是一道双重拱形大门,整体与第一关形制接近,但矮小得多。想来,能爬到这里的敌人,也没啥力气继续进攻了吧!

第二关▲

穿过第二关,再往上走一小段路,便是一段平缓坡道。眼前绿意盎然,层峦叠翠,原来,这里已经是仙霞岭的最高处。仙霞岭是仙霞山主峰,海拔1413米,难怪从第一关到第二关如此艰辛。查了一下资料,两关之间的阶梯居然达到1195级,而且全程陡坡。

在主峰的平坦处,道路中间有一座风雨棚,简单的拱门设计,白墙之上是斜瓦面,棚中有石长凳,可供人休憩乃至过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雨棚▲

旧时仙霞古道,是江山县挑夫的必经之路。千百年来,这些挑夫依靠自己的肩膀和双腿,将各种货物运至闽海地区。一道道石阶,曾经留下无数人的足迹。

从风雨棚开始,道路向下蜿蜒,第三关就在不远处。站在第三关前,远山绵延,景致如画,可在旧时,这里因为地势平坦,可是最好的屯兵之地。

从第三关到第四关,沿途都是下坡路,古道沿山势盘旋而下,直至龙井村,也是旧时仙霞岭的驿站之一。

第三关▲

不过,下坡路走得虽欢,却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我怎么回停车场呢?

原路返回肯定是不能的,好吧,走到山下,再打车回停车场,这可是我人生中绝无仅有的爬山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山下的205国道,基本沿袭旧时仙霞古道的路线。虽然让旧时古道再无痕迹,但也算让古道以另一种方式留存。它与我所走过的仙霞岭古道遥相呼应,展示着历史与现代的关联。

图源 |叶克飞摄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