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识十二周年-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常识编辑部

今年是常识的本命年,转眼间它已经十二岁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有幸获得了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2020年度新声提名,也受邀参加青盐影像联合主办的书展活动,当看到单向街书店的鼓励、将杂志过刊寄往青海的那一刻,常识感觉与更多读者连接在了一起。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2020年度新声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识在“青盐书摊”的展览

回顾2021,常识依旧关心学校内外的公共话题。三月底,川大哲学系藏书流入二手书店一事引起师生广泛关注,我们试图追溯图书丢失的过程,厘清各方的责任。四月下旬,川大一名学生死于学校宿舍,我们尝试了解意外发生的背景,讨论此类事件的处理方式。我们聚焦留学机构的乱象,还探讨了高校性别社团的生存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这一年

其中,一篇关于川大东园食堂的报道,给常识带来了这一年最高的阅读量和转发量。报道发出后,常识很快收到大量的留言。许多读者讲述在食堂吃到变质食物的经历,有的读者分享参加川大后勤处调解会的见闻,还有读者就食堂管理提出建议。因为微信公众号的规则限制,评论无法一一展示,直到半年以后,仍陆续有读者留言,倾诉不愉快的就餐体验。

陡增的流量多数应该来源于在校的学生,食品安全是大家切身利益,食堂理应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但维权之路却并不平坦,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太多次,回避,推诿,石沉大海,只有提出问题的人被解决。因为当事人的勇敢发声,这篇文章仿佛一个小型的树洞,大家积压的不满、质疑与失望决堤而出,愤怒和无奈的我们,在此刻获得了短暂的连接。

如果有一个平等的公共对话空间,我们也不必仅仅只在评论区抱团取暖。但作为新闻媒体,记录事实、传递信息的意义已经实现。

从现实走入文字和影像的世界,我们希望与更多的人和事连接。我们观看纪录片《一切都会有的》,关注心智障碍者的自主生活情况。我们阅读《新异化的故事》,追问忙碌常态化的深层原因。我们在项飙和吴琦的对谈中审思个人经验,我们通过孙立哲的行医故事了解乡村医疗的发展。

此外,我们策划了记者节专题,让编辑部的成员讲述自己对记者和新闻的理解,以及在新闻实践中的坚持与妥协。我们关注在去年七月结束川大任教工作的记者何伟,记录下他重返中国后的日常与写作生活。在“今近闲侃”栏目,我们思考“内卷”和“摸鱼”的关系,分析方言所蕴含的身份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这一年

新年来临时,有读者在零点给常识发来祝福,希望我们新的一年能有更多的好文章。惊喜的同时,也诚惶诚恐,这一年来的文章,不仅在质量上仍需打磨,在数量上也不尽如人意。我们仍旧没有成为“理想中有行动力与实践力的新闻媒体”,和发稿数量相比,增多的是常识成员的线下会面。在寒冷的冬天,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要聚在一起,畅谈古今,交流选题,反思文章内容,也酝酿新的栏目。

大约我们的更新频率实在太随心所欲,一位报名加入常识的朋友在邮件最后写道:“平台应该还活着的吧?没就算了。”

曾经也有人问过,你觉得常识能做多久?我们想,只要有人在,总是能够做下去的。春风吹拂,生生不息。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偶以不平而鸣,遽获多言之咎”,但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再次衷心地感谢

一直以各种方式支持常识报刊亭的

读者、老师、媒体、

以及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