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上对于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覆灭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北洋水师舰队虽然受到了损伤,但是主力还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继续作战的,但是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水师躲进了威海卫港里面,不让舰队正面出海迎战,副将丁汝昌主动上报请求出战敌军,李鸿章坚决反对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在这个阶段北洋舰队爱国士兵多次打退了日本敌军的进攻,但是最终也没挽回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结局,最后以日本军队占领威海结束了这场赔上最强舰队的海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背上了千古骂名,但是后面经过查证越来越过的人认为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是对的。

甲午海战双方差距清廷必败

1894年9月17号,中日两国在东港市的大东沟海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海战,那个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费了真金白银几千万辆打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件事给了清政府最沉重的打击,面对无耻的日本人清政府签订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短短几十年里清政府外债越积越多。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连日本这种弹丸小国都敢欺负中国,陆地上的掠夺不够现在又开始朝着海域控制权着手,要想在海上作战木船在那个年代就是“枪靶子”只要打起来就成了“筛子”,为此为了发展海上军队,清政府也花费了大的价钱在德国、英国购置了大量的作战军舰,组建了“四大海洋军舰队”甚至为了提升海洋军队的战斗力还真的花重金聘请了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和葛雷森担任北洋军队总教习,这样的北洋军舰队也算是小有规模了。

终于实战的机会来了,日本看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的权益,自己的国家明治维新后急需转移国内矛盾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所以瞄准了中国,不过第一场的黄海之战中日双方激战了五个小时,因为日本提前逃离战场而胜利,堵住了日本进攻的步伐,这五个小时里北洋军队损失了五艘舰船,可是就因为这样激起了日本的好战之心,派出了更大规模的战队持续进攻,清廷眼看自己的战舰越来越少只能消极避战,往威海卫港口撤退,丁汝昌请求冲锋陷阵被李鸿章驳回并且下令“避战保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紧追不舍逃走的北洋军队,北洋军队推到了威海卫后日本舰队大规模杀了上来,丁汝昌悲愤自责,看着死伤无数的兄弟痛哭流涕,日本大将伊东祐亨威逼利诱劝其投降,丁汝昌在威海卫弹尽粮绝吞了鸦片以谢国人自杀身亡。日本海军舰队知晓后,猛烈进攻威海卫,北洋军队全军覆没。

“避战保船”其实是合理的政策

这场中日海战结束后日本占领了威海逼着我国签下条约,清政府割让了我国的宝岛台湾给了日本,激起了全国爱国人士的悲愤情绪,作为皇帝的光绪帝整个人都不好了,李鸿章在国内骂名四起,但是那个时候的李鸿章做这个决定是必然的。

日本人的野心就是“司马昭之心”急需资本扩张的他们打每一次仗都喜欢速战速决,日本选择在威海登陆就是为了直逼京师,李鸿章为官多年对于日本人的这点小伎俩还是看得透的,不过李鸿章过于自信了,清廷在成立北洋海军的时候就推出了一个自认为防御铁三角的体系“渤海湾三角防御体系”。

“渤海湾三角防御体系”是在渤海湾内建立了大沽、旅顺、威海卫三个军事据点,构成坚不可摧的铁三角,这样做是为了抵挡在海域登陆的敌人,能够更好地保卫京师的安全,大沽这个地方清政府建了个炮台群,再加上新建的旅顺和威海的北洋海军那就无敌了,可能是因为之前受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影响,慈禧再也不想被赶出京城逃难了。

所以中日大战的时候李鸿章才让北洋军队进日旅顺威海口内,在里面活动,日本就进不了渤海湾,这一进来他们就成了“炮靶子”了,但是如果在外面逗留,不出数日这群日本人就会被消耗殆尽,中国必胜,这个如意算盘还没打几天,日本就使出了另外的招数,陆军海军一起配合进攻,海军消耗,陆军去陆地上打,结果在陆地上中国败得一败涂地,日军占领了旅顺港,配合海军拿下了威海卫炮台口,被围困的北洋军队得不到上级命令,补给也不够,最后弹尽粮绝逼得主将自杀。

不仅如此当时中日主要作战战舰,中国13艘,日本16艘,在实力上是差于日本的,而且战舰的使用日期大概有了十几年的光景,零件已经开始陈旧耗损,其战斗力也在不断下降。

而日本这边几乎是全新战舰,那时候的北洋水师可是亚洲第一,面对日本的弹丸之地,李鸿章更想用北洋军的实力对付西方列强,而且现在的清政府自己还不能造出这样的新式战舰,虽然购买的战舰已经十几年了,但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到现在也没办法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

为了保存实力只能撤退避战,更何况当时的军队虽说得英国总教习训练但还是没办法跟日本帝国资本主义那些士兵抗衡,北洋海军这边的军队不是摆错队形就是指挥不当错失开炮良机,硬生生地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最后北洋军队最强悍的致远舰舰船被日本的鱼雷击沉海底,北洋士兵死伤无数,日本见此状况乘胜追击,全军覆没的北洋海军就这么“睁着眼睛”看着这帮日本军队登上了中国的威海卫港口,占领了中国威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腐败”才是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中日甲午海战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不是“避战保船”的政策,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封建主义存在的劣根性,是当政者的软弱可欺。

从乾隆后期开始中国就开始闭关锁国,咨询天朝上国,天天做着万国来贺的美梦,为此乾隆还画了一张《万国来朝图》的画作,嗯,这幅画是他凭空想象的,西方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他在乐此不疲地搞着什么用也没有的“文字狱”。

闭关锁国了近百年,1840年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敲开了古老而腐朽的清政府大门,自此清政府的当局者才知道原来外面有更广阔的天空,《南京条约》、《虎门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一个一个接踵而来,中国丧权辱国的日子一步一步加深,清政府当政者不加以反思反而乐此不疲地选秀、听戏官员该腐败的腐败,该贪污的贪污,当百年皇家园林被英法烧杀抢掠完毕后,竟然还要赔偿给英法1600万两白银割让九龙半岛和北方大量土地。

甲午中日海战爆发的时候,正值慈禧的60岁大寿,这些大臣为了讨好这个老太太动用了北洋海军的军费只是为了给慈禧筹备那个盛大的生日party,这个生日最后得到了很重要的礼物就是那一纸《马关条约》,光绪帝有心救国无力回天,说是亲政那都是慈禧骗他的,面对着丧权辱国的日子开展了103天的“戊戌变法”最后被囚“瀛台”十年,这场昏庸无能的统治让清政府认不清现实,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方、日本等各个国家。

最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代的爱国主义,在甲午海战中,许多爱国将领与国家与舰队誓死共存亡,他们不怕牺牲,用自己的生命阻击了日本军舰的主要力量。

可是日本登陆威海卫以后在11月21日攻陷了旅顺,在此进行了四天三夜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被杀者超过了2万人,最后统计当时的生还者只有800人,1894年的11月26日英国《泰晤士报》登出了电讯,揭露旅顺大屠杀真相。

清廷的腐败造就了中国那个时代的悲哀,在当局者眼里百姓的命如草芥一般被侵略者随意屠杀,最后这件屠杀案件竟然不了了之了,更可耻的是慈禧还喊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帝国之欢心”,面对这么多被杀的老百姓她是怎么用她那张丑恶的嘴脸说出这句话来的,至今旅顺都竖着禁止日本人入内的牌子。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给我们的血的教训,不仅是挨打是遭到毒打,那些跪在地上被人揍的感觉,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中国人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没有尊严屈辱地活着跟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从那个阶段走过来了,之前听到最感动的话“以前最讨厌慈禧因为她灭了国,但是现在中国又强大起来了”,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少年强则国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世界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