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很忙吧。

寒假来了,要操心的事儿也多了起来。

烦躁和焦虑是难免的,但别慌。

无论何时都别忘了,我们刚刚走过的这一年,一起解决了这么多的育儿难题啊。

我承认,我经常叨叨叨起来长篇大论的,大家看不完。或者看完了时间久了也记不住。

所以今年的文章盘点,我特意换了一种方式,俗称“捞干的”。

这三两句的总结,就当成内容提要吧。

如果已经看过文章了,也许能帮你回忆起来,如果刚好错了,感兴趣的话就点进去看看吧。 (点击文章标题可以直达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关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去年我分享了不少策略

孩子没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生活学习,需要干涉吗?

我们总把“我认为这是你要的”,当成“这就是你要的”。

我们都容易混淆,把自己的期望变成别人的需要;把“分享/提供”变成了“说教/强加”。

不想表达、不会说话,不等于不自信;但因为不接纳自己这一点,就会产生自卑。

一个孩子的自卑还是自信的根源,就来自于童年父母的接纳程度。

所谓“社交焦虑”,无非就是本身社交意愿不够强,外加能力也不足。

他们不是在找麻烦,他们深陷麻烦!

“死亡”这个话题是很沉重,但躲避是最差的教育方法。

“挫折教育”,从来不是人为制造挫折。更不是制造越多越大的挫折,孩子的逆商就越高。

02

大家最关心的“专注力”话题,虽然之前已经分享过很多,但去年我做了更深入的剖析。还分享了一个防止沉迷手机的小妙招。

专注力是分简单专注、共同专注、沉浸其中、收回专注,这四个层面的。

非逼着孩子“坚持”某个我们认为重要的兴趣,这不能锻炼“沉浸其中”,只会摧毁他们的专注力和自驱力,因为“度日如年“时,不可能会有专注。

习惯没有“太小”一说,微小的力量在时间轴上也能有巨大的效果。

我们无法影响孩子的未来,但是我们可以影响他们的习惯;孩子的习惯也许可以决定他们的未来!

沉迷不可怕,那是我们每个人“自愈”的精神家园。

切断瘾,并不是0和1,越是简单粗暴,越难解决问题,反而变本加厉。

一个人只要找到她“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做”,那么就能激发出最强烈的自控力,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

03

总听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脆弱,真的是这样吗?

你对身边事物的“解释风格”,也就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决定了你是一个乐观的人,还是一个悲观的人。

有个神奇的词语,力量很大,可以改变我们大人和孩子的思维模式,那就是:暂时。

真正的内心强大,是因为自己有了一套如何评价自己、如何看待他人的价值体系,并且活得无比自洽和自在。于是可以真的不用活在别人的眼中和嘴上。

我们的孩子也就被父母的焦虑内卷了。

从来没有什么“不得不”,尤其是如果这件事对于孩子的大脑甚至生命都会造成影响,我们总能有选择的。

04

谁都想要一个自信的孩子,但是培养自信孩子的方法,你还记得吗?

镜子很脏的时候,我们并不会误以为是自己的脸脏。

那为什么別人随口说出糟糕的话时,我们要觉得糟糕的是我们自己?

别人说的不能定义我,我可以非常有力量地告诉他人,我不喜欢你这么评价我!

越是生活小事,我们越要放手。恰恰就是这些小事,反而日积月累变成了“无助感”,压垮孩子的自信。

孩子真正的自信根源是,我们成人不刻意弱小化孩子。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获得独立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屈从于我们。

我们最需要避免的情况之一,就是孩子当着或者背着同学的面去说他的不好,而且在说这件事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想帮他。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区分,告状和告诉。

05

谁都想要一个自信的孩子,但是培养自信孩子的方法,你还记得吗?双减后,除了学习成绩,我们有了更多的教育锚点,开眼界,通识教育,这些你都准备好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不值这件事,并不是完全就是非黑即白的。做金钱的主人,就意味着让钱带给我们快乐,而不仅仅只是表面的“值”。

真正的开眼界并不是从无到有的灌输,说实话,每个人的认知带宽都是有局限的,我们只能吸收到我们能消化的内容。

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就是: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后,投入到实践活动中,然后发现了问题进行调研学习。

贫穷的本质不是“缺钱”,而是思维没跟上。

当没有了“非什么不可”,情绪、眼界、格局也就回归了。

先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再让孩子做必须完成的。

当我们的选择起点本来就没在在乎孩子“爱不爱”,那么过程中就不要在纠结“他为什么不爱”。

能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而开始很重要,能明白为什么喜欢的慢慢想放弃,也很重要。我们现在很多成人也缺少了“及时止损”的智慧。

人生,从来是多选题。选不全没关系,不得满分也没关系,选上一两个也会得分。

06

学习,当然也是绕不开的话题,我一直提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孩子爱上学习,这样的魔法看多少遍也不嫌多啊。

孩子越小,越让他们去体验多巴胺的分泌,那么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就不会说出“我不知道自己热爱是什么”了。

哪怕我们一个兴趣班都不报,但如果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而不打扰,这个本身就是在滋养“热爱”。

决定我们对于“学习”的体验,就是峰值和终值。

终值不是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反而是刚刚过了高潮的时候,让大脑留下对这个体验最棒的印象。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可以靠奖励驱动;但过程中,我们要去激发孩子的自驱力,来完成接下来的999步。

鸡娃不如鸡自己。千万别自己“没有”的东西,非要逼着孩子“拥有”。

“喜欢”,这个感受经常是不客观的

大脑非常狡猾,它偷懒的方式就是迷惑你的心,不断告诉它,我不喜欢这个的。

当有一天你说“我不再想学习自己不喜欢的”,那时你已经拥有了很多“喜欢”,有了一部分“专精”,并且清楚认识到这句话背后的责任。

07

双减后,我们做父母的育儿功力,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一周一个新政策的时候,还真有些措手不及。好在我们都找到了应对的策略。

我们把语言学成了“知识”。花了太多时间在钻研词汇和语法,唯独少了很多时间去练习交流。

英语是为了表达,而不是为了朗诵背诵或者好听。

语言学习就是一辈子的事情。语言学习不需要“弯道超车”,学龄前去比拼各种词汇量这些指标,更是大可不必。

幼小衔接归根到底,衔接的是优势心理。

“幼小衔接”侧重在“衔接”,而不是“提前学”,

而我们大多数成人都是更加“脆弱”的,幼小衔接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安心。

孩子学龄后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学龄前种下的“因”。

学龄前大部分家长会在意“说”,而忽视“听”。

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动力,千万别还没上学就已经“厌学”。

如果真的不是内心很强大的,容易焦虑的朋友们,幼小衔接的拼音还是需要学一点,混个脸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依然用旧文里的两句话作为结尾吧:

《有限与无限游戏》里面说,世界上有两种游戏,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者期待结果、期待胜利、期待结束;无限游戏者期待经历、期待成长、期待开始。

我愿把育儿当作一场无限游戏,我们不断去解决新的问题,陪孩子进入新的阶段。期待他们每一次的成长。

去年写的文章当然不止这些啦,关于30岁后的人生感悟,关于婚姻和家庭,我们下篇见哦~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昨天写的《》,留言里很多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小共鸣。

还有一条留言是歪楼的,说看了我昨天文章最后分享的出席活动的状态,激发了她要坚持运动的动力。

是啊,昨天文章里也提到了运动的好处,运动真的是投资回报率很高的,真心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运动呢。

对了,趁着这次来北京出差,我和北京小伙伴们团建打卡了环球影城,人好多,但天空真的好美,和你们分享照片。

觉得文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