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为第五届自然国学学术研讨会投稿论文。全文介绍了自然国学主要特征、与西方科学的差异和互补、当代的应用价值和实例,并简要说明了“中国古代无科学”这一观点产生的原因。

作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自然国学和当代科技成果的结合可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进入21世纪,一方面科学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人类社会面临发展的美好前景,同时也隐藏着人类自我毁灭的危险。人类危机的根源是西方科学的片面发展,即在于科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不完善。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多元文化和思维作用越来越被人重视。

我们的祖先在农学、医学、天文、历法、地学、数学、运筹学、工艺学、水利学、灾害学等领域,有着许多独特的贡献。在2001年,一些中国学者提出“自然国学”一词,指称中国固有的与科学类似的传统观念、研究方法等(刘长林等,2001)。自然国学对于解决人类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01-

自然国学的主要特征

中国特殊地理位置培育了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与西方科学不同的古代知识体系,它强调:“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传》)。自然国学把天地人放在一起探讨,是不分唯心、唯物的,是心物一体;它不按西方科学的学科来分类,而是对天地生人进行整体、动态地考察;它着重整体、有机、综合地研究自然、社会各种事物,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自然国学是不同于西方科学的知识体系

自然国学在许多理论概念上与科学不同。《周易》是中华文化智慧(其中包括自然国学)的主要源泉。《周易》中一些重要概念,如变易、阴阳、中、和、时、天地人三才之道等,在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克服社会、自然一些不稳定因素,使人类能健康地发展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周易》与科学的基本概念存在明显差异(徐道一,2008),可概括如下表:

(1) 自然观:一切都在变易。周易的基本涵义可概括为:各种事物都是不断地在变易的,变易是有周期性(广义理解,包括有序性等)的,周期性亦是在不断地变易的。

(2) 哲学概念:阴阳是“对待的统一”。《周易》的阴阳是“对待的统一”。对待的统一可包含三层意义:互补的统一、差异的统一和对立的统一。

(3) 发展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周易强调不同事物的相互聚合才能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由“和”产生的“新”具有与西方通过“革命”取得的“新”的涵义不完全相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与西方科学的“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徐道一,2012)。

(4) 研究对象:周易研究事物的联系(关系),而不是物的属性。

(5) 研究方法:取象比类。对“象”和“数”的研究就成为中国古人认识天地万物的切人点和关注点。通过想像、联想、象征、隐喻来反映其隐藏的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样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这种方法在探讨复杂多变的自然与社会现象和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很有价值。

(6) 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中国人推崇天人合一的心境和处事原则,主张人心合于天心,自我融入宇宙,泯除主客对立,反对因人欲的膨胀而损害自然、生命,包括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广义生命观促使中国人着重事物的功能和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当代应用价值和实例

(1)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测和预报。中国学者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发生的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在1975年2月4日大地震发生前几小时,发出了临震预报。由于这一正确的预报,使几十万人得以离开房屋。地震虽然破坏了几十万个建筑物,却仅有少数人伤亡。这在人类史上是第一次成功的大地震预测和预报。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是依据综合地下水、动物、气象等异常的动态过程,从天地生人的整体思考,才能取得预测地震的成功。

(2)对“时”的新认识。采用“天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的基本概念的代表,以与西方科学的“时间”相区别。天时具有两层属性:(i)天之时:天的时间表现。天之时是天体运动所确定的时间特性,时和空是天体相对位置变化这一事物的两个侧面。(ii)消息时(信息时):“消息”一词见于《丰卦·彖》:“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消息时(信息时)反映了天地生人网络复杂变化的有序性,用以描述“时机”、“时境”、“时气”、“趣时”、“时发”、“时乘”等。掌握了不同对象的消息时的特性,就可了解这一复杂网络的某些特性,并可用以预测。

(3)企业的持续发展。《周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久”有持续的涵义,“大”有发展的涵义。企业要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学会应变(包括创新),否则,就会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中衰落。

(4)正确看待科学的成就。目前对已有科学成就,只看到它的优点方面(阳),看不到它的缺陷方面(阴)。这种过分追捧科学的副作用是无形中压抑了创新的发展。自主创新在开始提出时仅为少数人理解。因此,在当前专家评审,服从多数表决的方式下它是得不到支持的。应创造一种类似“伯乐识千里马”方式来进行培育。

-04-

产生“中国古代无科学”说法的原因

(1)首先是科学标准的问题。那些否认中国文化中有自然国学的学者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概念的桎梏。他们将西方近代科学所形成的观念和方法,作为衡量一切科学认识的标准。一些人以“科学无国界”为理由,否认在西方科学体系之外还会有别的思想体系。他们的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立、自信、自尊观念。

(2)否认文化和知识体系的多元化。一些学者以优劣论文化(思想体系),把中华传统文化看成是阻碍当前中国发展的绊脚石。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2005年10月20日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公约》(简称《文化多样性公约》)。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却无优劣高下的区分,它们都应获得同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

-05-

自然国学与西方科学的互补

西方科学(思想体系)通过分析和实验,发展了一种基于严格的逻辑推理的科学。中国的自然国学强调宇宙的有机性、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协调的观念。中国人着眼于尊重和热爱生命,推己及物,视天地万物为有生命的存在,视自然界为生命的不断的演育过程。自然国学与西方科学两者形成互补格局。这样的互补将可避免出现片面的观念。我们相信两者能够互相学习和互补,处理好有关人与自然方面的关系。

《诗》:“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大雅·文王》) 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吸收西方科学思想营养和现代科技成果,在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情况下,自然国学经过创新,一定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一定会再度焕发出夺目之光。

-06-

结束语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在21世纪,自然国学要重视发扬中国特色的优势,走自己的路。

徐道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34年8月生于浙江鄞县,1956年至197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76年至1982年在国家地震局工作,1982年后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1994年退休。1986年徐道一获得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他“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从1991年起国务院发给特殊津贴。

徐道一研究员主要从事数学地质、地震预测和天文地震、天文地质、“太极系列”、天地生人综合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出版著作十多本,文章近500篇。

参考文献

[1] 刘长林、徐道一、宋正海等,2001,自然国学研究的现代意义。科学,53(5):30—33

[2] 徐道一,2008,周易·科学·21世纪中国——易道通乾坤,和德济中外。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487页

[3] 徐道一,2012,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优胜劣汰”发展观的比较。深圳:海天出版社,1~150页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