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上海一处拆迁房里,警方发现了一个流浪汉。

找到他时,他披头散发,浑身散发着阵阵酸臭味,而且还有点精神失常。

等到意识有些清醒时,警方询问后才得知,他叫姚远,已经流浪12年了。

后来,警方帮他找回家人,意外发现:

姚远之前竟然还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学霸,毕业后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

然而,12年后,却变成了一个捡垃圾的流浪汉。

这12年里,姚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浪12年的姚远

1971年,姚远出生在湖北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靠务农为生,一家人生活特别拮据。

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即使很穷,父母还是竭尽全力供他上学,希望他能早日出人头地。

父母常跟他说:“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让你上大学,你只有好好读书去大城市,才能改变命运。”

姚远也很争气,从小学开始,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妥妥地“别人家的孩子”。

1990年,19岁的姚远更是卯足劲儿,考上北京理工大学,成为县城里的高考状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姚家辛辛苦苦几十年,终于出了个大学生,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

姚远也特别开心,努力了这么久,终于飞上枝头变凤凰,扬眉吐气证明自己了。

村里的人,见到姚远,都扯着自家孩子,指着姚远说,“你以后也要像这个哥哥一样,早点走出这个破地方。”

他们见到姚远的父母,则嘘寒问暖几句,夸他们真有福气,“生了这么个娃,以后就等着享清福吧,哪像我们家的崽,一点出息也没有。”

姚远被夸耀包围着,开始有些飘飘欲仙了,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很快,现实便打了姚远一巴掌,将他的自尊心摔得支离破碎。

到了北京,原本充满希望,可姚远发现,自己在这里根本看不到希望。

90年代北京

自己是县城的高考状元,可周围的同学,要么是市里的状元,要么拿过不少省级荣誉,这么一对比,姚远的“状元”根本不值一提。

最让他受不了的是,周围的同学都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可自己一开口说话,便可以引来无数嘲笑。

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大家都叫他“乡巴佬”。

周围的同学都是本地的,只有他来自农村,他显得格格不入。

对他来说,需要使尽浑身解数,才能得到的东西,却是同学们唾手可得的。

姚远拼尽全力到达的终点,却是别人的起点。

同学们家境好,多才多艺,可姚远除了优异的成绩,没什么值得自己骄傲的。

极大的落差,让姚远愈发自卑,别人拼爹,姚远只能拼命。

大学四年,姚远没有朋友,也没有娱乐活动,每天只有学习,眼里只有一次次考试。

别人在谈恋爱时,姚远在学习,别人在玩时,姚远还在学习。

大学四年,或许对其他人来说,是放肆狂欢的时候,可对姚远来说,那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四年。

他要拼命追上别人,拼命学习,为自己换来一个前程似锦。

好在天道酬勤,凭借着自己的努力,1994年毕业后,姚远被一家科研单位录取,成为一名研究员。

在外人看来,这就是铁饭碗,姚远的后半辈子已经有保障,不用发愁了。

刚开始,姚远也是这么认为,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换来了不错的前途。

然而,北京太大,大到看不到姚远的努力,大到听不见姚远的无奈叹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科研单位待了9年,不管他如何努力,他还是一个基层研究员。

看着周围的人,不停升职加薪,刚来不久的研究员,很快就买车买房,自己却一直原地踏步。

年轻人可以拿青春去赌明天,可姚远早已赌光了所有的青春。

单位里有好机会,领导也只会优先考虑年轻人,永远没有姚远的份。

姚远每天起早贪黑,加班到凌晨12点,却拿着最低的工资。

虽说是前辈,但因为没什么本事,底下的年轻人也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累活脏活都丢给他干。

慢慢地,姚远成了单位的边缘人,没人重用,也没人在意。

看着自己已经32岁,努力了大半辈子,最后什么都没落着。

而当初的同学们,有人混到了公司高管,掌管几十万人,有人年薪百万,生活滋润。

姚远心理落差很大,可骨子里的自尊心,又不允许他轻易接受自己平庸。

于是,他决定辞掉铁饭碗,离开北京,到上海闯荡。

北京容不下姚远,上海总会有他的容身之处,那时的姚远,虽然有挫败感,但还有期待。

他相信,自己一身才华,缺的只是平台、机遇,只要时机一到,自己一定能东山再起。

然而,成年后的每一次试错,成本都很大,走错一步,步步皆错,也无法走回头路。

来到了上海,事情并没有朝着姚远理想方向发展。

上海确实机会多,可留给32岁的姚远,机会却少之又少。

虽然姚远履历不错,出身高等学府,可其他竞争对手,要么是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要么是海归精英,姚远根本没什么竞争优势。

而且,与其他人相比,姚远的年龄也不占优势,大多公司只愿招年轻人,看不上已经三十几岁的姚远。

在上海奔波了几年,姚远入职了,又辞职,辞职了,又入职,在一家公司最多只待了几个月。

恰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给了姚远当头一棒,大环境的萧条,姚远找不到任何出路。

那时,姚远正从一家公司辞职,准备再重新面试找工作,然而金融危机下,大公司都忙着裁人,哪还想着招人。

姚远一下子傻眼了,劳劳碌碌5年,到头来自己什么都没捞着。

说好的上海遍地黄金,可如今潮水退去,只有他一个人在“裸泳”。

想起5年前,自己辞职到上海,信誓旦旦地跟父母保证,“爸妈,你们在家等我,我一定会在上海闯出一番事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的”。

当初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仿佛就是笑话。

接连受挫的姚远,不敢告诉父母,害怕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于是他切断了所有的联系。

找不到出路,又不想委屈自己,就这样,姚远只能在家虚度光阴,直到花光最后一分钱。

钱花光了,交不起房租,姚远很快就被房东赶出来,没有去处,姚远挨在附近的公园过了一晚。

为了生存,他隐姓埋名,开始沿街乞讨,今天能不能吃得饱,全看今天能讨到多少钱。

平日里,累了就睡在桥洞里,刚开始他还嫌弃桥洞潮湿,可到后来,走投无路了,他也只能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睡的床垫,是从附近的垃圾场捡来的,身上盖的薄被子,是一个老人家施舍给他的。

每天晚上,他就缩在桥洞里,听着水珠滴落在头上的声音,也听着老鼠撕咬自己裤脚入睡,周围蟑螂肆意乱窜。

整天蓬头垢面,游走在大街上,看到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就马上伸出乞讨的碗,恳求对方施舍自己几毛钱。

运气好的时候,姚远能收到几十块,但更多时候,别人恨不得马上赶他走,生怕他弄脏自己。

看着那些上班族,穿得那么得体,夹着公文包,穿梭在人群中,姚远心生羡慕,却又只有羡慕的份。

曾经自己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如今自己却成了这般模样。

别人在为未来奋斗,而自己在为下一顿饭发愁,姚远越想越难过。

可一旦习惯了颓废的生活,就会有失控感,就像失控的野马,即使努力悬崖勒马,也很难回头是岸。

后来,金融危机过去,姚远早已提不起精神,继续寻找工作。

他不再相信努力,更加相信命运,他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他无法抵抗命运,所以只能继续流浪。

然而,向命运妥协,命运也并不会放过他,也不会对他心慈手软,反而加大力气,将他身上仅剩的自尊压榨干净。

讨不到钱,他就去翻垃圾桶找吃的东西,有时候实在饿得不行,他趁老板不注意,偷偷溜进饭馆里,逮着刚走的客人那桌剩菜,猛吃几口。

直到老板发现,姚远被撵出来,有些脾气不好的老板,甚至对他拳打脚踢,往他身上吐口水。

但被打得满脸淤青的姚远,并不觉得疼,也不觉得丢脸,却觉得开心,因为终于填饱了肚子,今晚不用饿着睡觉了。

后来,城市管理逐渐规范,禁止在桥洞安家,在公司长椅上睡觉,姚远一下子没了“家”。

最后,姚远只能一边乞讨,一边沿街睡觉。

当城市的夜灯灭掉,姚远终于可以趁着夜色,窝在路边凑合过一晚。

但这一晚过得也不安生,姚远需要时刻提防保安巡逻,他只能祈祷着,自己的住处足够隐蔽,不会被发现。

就这样,姚远没有朋友没有家人,一个人在上海流浪了12年。

这12年,对姚远来说,是渡劫,对远在老家的父母,更是煎熬。

联系不上儿子,他们只能放弃农活,专程搭车到上海,沿街找儿子,贴寻人启事,向当地警察寻求帮助。

可儿子就如同人间蒸发似的,警方企图用他的电话卡,寻找他的定位,却怎么都找不到。

久而久之,积蓄花光了,头发也愁白了,还是没有儿子的消息。

儿子去了上海,就杳无音讯,如今是死是活,他们完全不知道。

活要见人,死要见S,见不到儿子,他们还能乐观地相信,儿子只是失踪了,于是也无心干活了,一心继续找儿子。

担心儿子回家找不到他们,这12年里,他们一直住在那间破茅草屋,每天都不敢锁门,整天坐在门口等。

姚远的母亲在老家等儿子回家

然而,纵然他们把眼睛哭瞎了,把整个城市翻遍了,还是不见儿子身影。

以前,他们希望儿子学有所成,光宗耀祖,如今他们只期望着,能在自己老去之前,再见儿子一面……

2020年,上海警方整查各地拆迁房,最后在一处拆迁房里,找到了姚远。

当得知,眼前这个蓬头垢面,身上长满螨虫的流浪汉,竟然是北京理工大学的优秀生,警方简直无法想象。

在警方的护送下,姚远回到了湖北老家,与父母见面时,他们早已认不出对方。

父母早已年迈,日渐衰老,而父母更是无法将眼前的流浪汉,与十几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儿子对号入座。

姚远当时虽然只有49岁,却看着比他们还要老,他们无法相信,当年的儿子竟然变成这般模样。

直到姚远喊出“爹、娘”,母亲哇一下哭了出来,紧紧地抱着儿子。

“回来了就好,平安就好。”含蓄的父亲站在一旁,不停叨念着。

回到家后,姚远剃去了那一头长发,换上了干净的衣服,人一下子年轻了10岁。

姚远住进医院,接受医生治疗,在父母悉心照料下,姚远逐渐恢复神智,人也开朗了不少。

恢复正常的姚远

恢复正常的姚远,时隔十几年,再次回到家里,看着简陋却淳朴的村子,姚远不禁感慨。

以前,费尽心思走出这里,想到外闯荡一番事业,可到头来才明白,月是故乡明。

而当初姚远在意的邻里,早已年老去世,没人再看他笑话。

谈起以前的自己,姚远一笑而过,以前追求胸襟抱负,如今只想健康活着。

前半生,姚远追求优秀的自己,后半生,他只想与平凡的自己和解。

北理工学霸、高考状元,一切如烟,已经过去,如今姚远只想活好当下。

姚远的经历,让人唏嘘,也让人感慨,可能有人会觉得姚远傻,可我们何尝又不是“姚远”呢?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毕业后混得很普通,要不要参加同学会?

傅首尔说:“混得普通就是你这辈子的巅峰,所以抓紧时间,赶紧去,因为你还有可能越混越差。”

一句玩笑话,却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我们拼尽全力,最终也只能平庸地过完这辈子。

受老一辈教育,我们害怕一生寂寂无名,我们总觉得,只有成为优秀的人,人生才有意义。

所以很多人在强迫自己:一定要家庭和睦,年薪百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才算不枉此生。

然而,到头来才发现,家庭的一地鸡毛,领着几千块工资,挨着领导的辱骂,挤着人头攒动的地铁,凌晨回到家,才是生活的真相。

曾经,有个大学生对作家梁晓声说:“35岁以前,如果我还不能脱离平凡,我就自S。”

梁晓声回答:“中国人心里都暗怕着一种平凡的东西,那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平凡的,大多数人,一辈子只能碌碌无为,平庸至死。

世界上,99%的人都是普通人,只有1%的人能够成大器,站在聚光灯下,接受别人的羡慕。

有时候,我们会攥着那1%的幻想,不断地往前冲,往聚光灯那里靠,嫌弃99%的普通生活。

有拼劲,肯奋斗,固然值得敬佩,然而,当热情褪去,聚光灯撤走,还甘愿站在黑暗中跳舞的那个人,才最值得敬佩。

接受自己一生平凡,比追求优秀,更需要勇气。

周国平说:

“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我们没有出生在富贵人家,我们的伴侣不是王思聪,我们的孩子不是黄多多,我们永远成不了章泽天。

我们只是普通人,你我都一样的普通人,坦坦荡荡接受自己的普通,承认自己的平凡。

体面地活着确实重要,但比起体面,活着更重要。

面子不重要,活着才重要。

因为只有安全健康地活着,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