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在鲁迅研究界乃至中国文史界,有一个问题始终处于热点状态,争论多年,悬而未决,那就是关于“鲁迅、茅盾致红军贺电”的问题。

专家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穷追不舍”呢?归根究底是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演变成了鲁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之外,又涉及了政治领域。

关于这封电报是否存在,历史上已经有至少4位相关人士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与夫人许广平

一个是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她在1961年的《鲁迅回忆录》中写:“幸亏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立即兴师抗日讨敌,因此使鲁迅如释重负,以无限感激的心情,与朋友一起向延安的党中央派去电报表示祝贺,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希望’。”

一个是著名诗人、早期评论家冯雪峰,他曾在回忆录文章中说:“当红军长征到陕北的时候,鲁迅和茅盾转转折折地送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祝贺胜利的一个电报。”

一个是这件事的直接参与人——茅盾(原名沈雁冰),他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写了这件事:“1940年5月我全家来到延安...在谈话中,闻天插了一句:‘你和鲁迅给中央拍来的贺电,我们收到了。’”

还一个是德裔美籍著名记者作家史沫特莱,她曾是我党十分重视的好朋友,晚年撰写了朱德的自传《伟大的道路》,也曾在相关文章中提及了这封信(电报)。

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封贺电曾是真实存在的,即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即1935年底左右,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不久,鲁迅获悉此消息后在激动之余,辗转多途径,给毛主席和中央红军发去了一封简短的庆祝电报,称:“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也有文章称这句话不是出自鲁迅的贺电。鲁迅贺信的原文目前未证实,不过意思大体类似于这句话。

▲鲁迅

而我为什么在文章一开头要专门说这件事,是因为这件事在理解鲁迅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上,是十分重要的参考点。

鲁迅当时身体状况相当不好,长期饱受肺部疾病的折磨,且当时距离他最后去世只有十个月时间,最重要的是在当时的紧迫政治形势下,这封信极可能会给他带来无妄之灾,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而毛主席在经历了长征的千难万险后,收到这封情感真挚的贺电,相信对他是产生了极大触动的,而这也直接影响了他日后对鲁迅的评价。

关于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用现在的流行词来说,毛主席曾是鲁迅的“忠实粉丝”,鲁迅曾是毛主席的“偶像”,他在鲁迅逝世后的公开演讲上,称赞鲁迅是当代中国的“圣人”,地位堪比古代的孔子。

他一生热爱鲁迅的作品,193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他辗转拿到了一套“纪念本”,然后视若珍宝,废寝忘食地看。在毛主席的多张经典照片里,我们都可以看到《鲁迅全集》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典照片: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工作,书桌角落摆放的是三本《鲁迅全集》

不仅是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也一直爱看鲁迅的作品。

1949年12月毛主席首次出访苏联期间,他夜不能寐时,鲁迅全集是他的最爱,他曾对工作人员说:“我就爱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我在延安夜读鲁迅的书,常常忘了睡觉。”在所有鲁迅作品中,《阿Q正传》以及鲁迅的杂文,是他常常推荐给身边人看的作品。

而且,不仅他自己看,他还要求他的子女也要看,毛岸英毛岸青李讷李敏等都看鲁迅的作品,而他自己常常充当老师,给孩子们亲自讲解鲁迅作品中的深刻隐喻。

比如毛主席逝世后,他书桌上还摆放着一本厚厚的《鲁迅全集》,其中夹着一张纸,是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写的:

“爸爸:您好,您近来身体怎样?女儿十分惦念。您让我读的这本鲁迅选集,我已经都读完了,什么时候,我想和你谈读这些杂文的看法。这本书里您画了不少符号,写了一些评注,我都仔细看了。但有些地方还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我想抽空找您问问。”

毛主席之所以对鲁迅的书如此厚爱,归根究底,还是因为鲁迅不光作品伟大,他这个人同样伟大,毛主席曾多次称,他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所以,毛主席一生推崇鲁迅。

这篇文章接下去要说的问题就是,毛主席和鲁迅的心究竟有何相通之处,竟让毛主席如此推崇和喜爱鲁迅,以及鲁迅的作品。

▲鲁迅

首先是关于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态度。

毛主席和鲁迅都是文人,如果说鲁迅是职业作家,那么毛主席算是非职业作家,专攻政治军事社会领域。不过,虽然他们写作领域不同,但在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写作态度上,却是相通的。

鲁迅一生写有17部杂文集,宣称自己的杂文是对准敌人的“匕首”和“投枪”,比如《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等。

他以笔为枪,针砭时弊,将一个个静物的方块字,转变成了可怕的射向敌人的冷箭和大炮,威慑力十足。

而恰巧,毛主席对杂文体裁,也是非常喜爱和赞同的,从青年创办《湘江评论》时期起,毛主席对时事评论,杂文等体裁都是颇为喜爱,并且风格类似鲁迅,就是一门心思地打笔仗。

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解放战争时期的多篇劝降国民党军官的文章等,还有1949年针对美帝的多篇评论文章,都是拿起笔杆子打仗的文风。

不仅是文章风格上,在写作态度上,毛主席与鲁迅也有共通之处。

鲁迅曾提倡写文章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写完之后至少要看两遍”"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等等。

对此毛主席深以为然,曾在演讲中专门刊印出来,给台下的观众看,因为这也是他对待写作的态度,那就是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写文章要精。

▲毛泽东在延安演讲

毛主席与鲁迅的第二个共通之处,是在对文学革命的重视上。

当然这里的文学革命,跟上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完全不是一回事,这里主要指的是从五四运动而兴起的一股新文学革命运动。

五四之后,中国文化领域焕发出了崭新的力量,不少作家积极投身于民族革命运动,组成并领导了一支声势浩大的“文化新军”,其作用丝毫不亚于军事上的毛瑟枪,比如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运动,就是最典型代表。

毛主席认为,在这支“文化新军”中,鲁迅就是“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当之无愧的“主将”,毛主席称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在毛主席看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是中国文学界里将文学与革命融合的最杰出的人。

正是因为对文学革命的同等重视和成功运用,毛主席非常喜欢鲁迅,称他是文化战线上“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

毛主席和鲁迅的第三个共通之处,是在对农民等底层大众的关注和重视上。

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农民等底层大众的身影,比如阿q、孔乙己、华老栓、闰土、祥林嫂等,都是封建社会深受压迫的普罗大众。

鲁迅常写农村和农民的故事,通过这个封建社会的小小缩影,体现出一种对底层群众的同情和怜悯,而恰巧的是,毛主席对农民同样是非常关注,甚至一生都是在为此奔波。

毛主席因为本来出身就是农民,从小做过农活,长大后立志就是终身致力于为最广大的农民服务,参加革命后就先后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等理论思想,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最关心的依然还是农民工人等底层群众的利益。

▲毛主席接见劳动模范陈永贵

不过跟鲁迅主要关注农民的负面形象,比如自私自利、愚蠢守旧不同,毛主席主要关注农民身上的好的一面,比如急公好义、勇于牺牲等。

毛主席和鲁迅两个人,虽然对于农民和农村的着眼点不同,但同样细致入微,充满着深厚的感情。

这也是两人身上非常重要的共通之处。

▲鲁迅

当然,如果只是以上三点,就让毛主席对鲁迅发出了“圣人”的高呼,恐怕还有些牵强。

毛主席与鲁迅的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共通之处,就是在精神和性格上:两人都极其富有斗争精神。

在1937年纪念鲁迅去世一周年的演讲中,毛主席自己总结了“鲁迅精神”的三个要点,一个是政治远见,一个是牺牲精神,一个是斗争精神。

而这三个精神里面,毛主席最看重的就是斗争精神,因为他自己就是一生都处于斗争的状态中,一开始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斗争,后来与国民党反对派斗争,再后来与美帝斗争,与苏修斗争,与腐败分子斗争,与疾病斗争,等等。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是毛主席在青年时期自勉的话,后来他践行了一生,他一生不惧斗争,不畏牺牲。

在这一点上,鲁迅同样也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鲁迅雕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名句,同样也被毛主席视作人生的“座右铭”。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他在观看完演出后,给演艺人员题字的时候,随手一挥写的就是这句话。

“千夫”指的是敌人,“孺子”指的是人民,前半句说的是斗争精神,后半句说的是服务精神。

斗争精神,是贯穿了鲁迅所有作品的灵魂,同样,也是贯穿了毛主席一生的最重要线索,鲁迅凭此写出了《孔乙己》《狂人日记》等不朽名篇,毛主席凭此指挥党和军队赶走了日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解放了全民族。

斗争精神不仅是毛主席和鲁迅的最重要的共通之处,同时也是几乎每一个伟大作品和伟大人物,都具有的一个鲜明特征。

实践,斗争,再实践,再斗争.....其实真理,就是在这样的不断轮回中,被发现和被验证的。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这种不惧斗争、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